11月25日 星期一

510房产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6176|回复: 17

揭开江阴南菁中学百年历史,历经3个世纪,曾经的国学书院如何转变为大众殿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28 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创建于1882年的南菁中学,今年10月27日就将迎来自己的130周岁华诞。横跨3个世纪,南菁为国家培养出3万多名栋梁之才。他们中有政治家陆定一、黄炎培、袁希洛,国学大师柳诒征,以“中国机器人之父”蒋新松为代表的10名中科院、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的10位现役将军,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教育家顾明远,前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著名音乐指挥家曹鹏,著名社会学家吴文藻,著名作家汪曾祺……

评分

参与人数 1好评 +1 收起 理由
卡布基诺 + 1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2-5-28 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南菁创始人黄体芳
0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28 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南菁奠基人左宗棠
0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28 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南菁中学老校门
0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28 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南菁书院时期教师合影
0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28 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创始  清代江苏学政  怀揣“经世”理想办书院

  南菁中学的前身是一座书院,取名“南菁”,取自朱熹《子游祠堂记》“南方之学得其菁华”之意。说到南菁书院的建立,就不得不先介绍一下当时清代学政这一设置。清代的学政,每省一人,由皇帝亲自点派,不受督、抚管制。

  当时,一般省份的学政衙门大多设在省城,但江苏学政却设在江阴县,当时全国仅有三地的学政是不设在省城的,包括顺天(京师)学政设在通州,安徽学政设在太平府。江苏学政设在江阴县在当时是有一定道理的。当时,江苏学政的管辖范围包括现上海地区,而学政的主要工作,就是要随时随地到辖区各处去考察师生业绩,而当时交通出行主要靠船,江阴正好位于地理几何中心最便捷的过江渡口。

  说到当时学政工作的辛劳,曾有一位满洲贵族出身的学政,说自己在任上是“日日大年夜,月月忙搬家”,虽是发牢骚,但也形象地描绘出了当时学政“赶考”的辛苦与忙碌情景。

  光绪六年,黄体芳接任江苏学政,而他的前两任江苏学政,林天龄、夏同善两人,都是因为劳累而先后累死在了任上。有了榜样的力量,加上黄体芳本身就是读书人出身,而在京师为官时,便“日探讨掌故,慨然有经世志”,当他外放江苏学政时,便再也不耐寂寞,终于将言谈付之于行动,创建南菁书院,正是他“经世”的生动体现。

  光绪八年,江苏全省科试结束,黄体芳本应卸任回京,但不承想“奉恩命仍留”。想来是当时的皇帝认为黄体芳做得相当出色,就不急着把他召回京去了。对于自己能继续留任江苏学政一职,黄体芳当然是十分感激,总想着要继续做点什么成绩出来,才能报答圣上的知遇之恩。于是,他就把旧时对“经世”的理想,把创建南菁书院,看作是自己报答圣恩的具体行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28 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可惜感觉有点没落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28 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规模  得左宗棠辅助  要钱有钱,要田有田  

  和别地的学政大不相同的是,作为南菁书院的创始人,黄体芳当时不仅身居江苏学政要职,同时还担任着兵部左侍郎一职,也就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副部长。而黄体芳的上级,则是赫赫有名的晚清重臣左宗棠。在亲近的人面前,黄体芳都可以不尊称左宗棠为“左相”,而直呼左宗棠的字“左季高”。光绪八年(1882年),黄体芳筹备创建南菁书院时,左宗棠欣然相助,专为此事上书光绪皇帝,奏拨长江水师京口营游击、协镇两署故址(现江阴市人民路)约90亩土地,作为南菁书院校舍。

  场地解决了,接下来就要筹备办学经费了。对此,左宗棠在上书中,不光向皇帝要了土地,还顺带着奏请了2万两官银作为书院的启动资金。在得到朝廷拨款后,左宗棠、黄体芳还带头募捐,其中左宗棠个人捐银1200两,共募集白银27600两,大洋8600元,兑足钱合计约5.5万千文。 南菁书院第一期院舍落成以后,相继镌刻了6块石碑,记载了南菁书院初创时的史实。石碑原嵌在讲堂墙上,后几经劫难,几易存放场所,直到1991年学校在校史馆后院内建成碑廊。1992年9月,江阴市人民政府将碑廊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南菁书院碑文记载,这笔钱在建造了书院工程,添置器具等费用花去1.6万千文后,还留存了约3.9万千文。而这笔余钱就分存在常州府属八县的典当里,每月可取息一分,作为课生的膏火费、奖学金和书院日常开销,也就是类似于现在的教育基金。此后,在王先谦任江苏学政时,又为南菁书院置办了一份产业,也就是南菁沙田。当时属于江苏松江府川沙厅管辖,也就是现在的上海市。当时,王先谦筹款购田,以及费学曾等人捐田助学,一共置办了约5万亩南菁沙田。靠着这份沙田的租金收入,着实为南菁书院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可靠保障。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相伴南菁书院60余年的南菁沙田才收归国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28 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规格  以博习经史词章为主,凡进必考,学生衣食无忧  

  清代的书院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一是以讲求理学为主的书院;二是以考课为主的书院,这类书院专门让学生学做八股文章,以应对科举考试;三是以博习经史词章为主的书院,盛行于清代中叶,其中以阮元创建的杭州诂经精舍和广州的学海堂最为著名;四是以注重学习西洋近代科学的书院。按照这种分类,南菁书院在初创之期,应属于第三种书院类型。黄体芳在建院前,也曾明确要把南菁书院建成像诂经精舍那样的书院。

  光绪十一年(1885年),南菁书院举行了第一次甄别入院考试。当时前来应考的士子,都是各府、州的秀才,但即便是已经取得举人身份的,要想进南菁书院学习,也得凡进必考。比如,当时的太仓州的唐文治,江阴的章际治都是以举人的身份考进书院学习的。

  如果按今天的理解,当时的南菁书院,更有点像现在的研究生院。江苏省内择优录取而进书院研习的学生,不但不要交学费,还可以每月领到书院发的膏火钱,类似于工资,考核优秀的,还有奖金,类似于现在的奖学金。据记载,当时书院的内课生,一开始每名每月给的膏火钱为5000文。

  书院每月进行一次较为正式的考试,所谓月课,每年有10次,考到第一名的,不论是经学还是古学,都可以奖励8000文,以下名次,奖金依次递减,即使是没有膏火钱的外课生,只要考试得名次的,一样给予奖励。

  当时,凭每月的膏火钱和奖金,书院的课生不但足以养活自己,节省一点的话,还能维持数口之家的日常开销。当时能进入南菁书院,对读书人而言不仅是一种荣耀,更是一份生活的保障。其中对于出身贫寒的好学之士来说,无疑是他们安心钻研学问的可靠保障。不过,书院也有严格的甄别制度。除了进入书院时的考试,每年的月课,每年正月,还将由学政亲自主持一次甄别考试,合格者继续留校学习,不合格者只能淘汰。

  当时在南菁书院学习的人,并没有毕业一说,而是以肄业代之。不过一开始只是以研习经学、古学为主,后来慢慢也开始研习西洋近代科学。在当时由南菁书院学生所作的课题中,不乏如《论普法战争》、《论日本变法》、《论美西战事》、《中西算器考》、《微积术补代数未尽说》等,既有时政评论又有数学等学科钻研的学术文章。而这些文章也都会择优编入由南菁书院印书局保存的经籍、论著中。

  虽然南菁书院当时并不是以让人学习考取功名为主的地方,但书院时期名师云集,王先谦、张文虎、黄以周、缪荃孙等都是当时独步海内的大师。30年不到的时间,31位进士从南菁书院走出。其中有政治家钮永建,大学问家于鬯,地理历史学家谢钟英,数学家华世芳,曾因《代数因子》一书获得英国皇家数学协会奖状的崔朝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28 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成就  历经磨难,书院终成大众殿堂,培育社会精英无数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政府力图改革,命各省书院一律改为中西兼习的学堂。学政瞿鸿机以“南菁虽在江阴县治,而肄业者及全省人才所萃”为由,奏请照省城书院改为“南菁高等学堂”,类似于现在的大学。

  在南菁书院的办学史上,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黄以周,这位举人出身的清末学者是经学大师,著作等身,代表作为《礼书通故》,他也是书院创始人黄体芳的浙江老乡。黄以周在南菁书院掌教15年中,以“实事求是,莫作调人”八个字作座右铭,以此律己诲人。

  在历史长河中,南菁书院与时俱进的开明学风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仁人志士。据历史记载,在辛亥革命时期,位于江苏一带的同盟会负责人,几乎都是来自“南菁”这所学校的。用南菁中学现任校长,也是“南菁”校史上的第44任校长过建春的话来讲,南菁书院为左宗棠办洋务所创书院,但他无意中也为旧王朝培养了一批掘墓者。

  1937年8月13日,上海抗战爆发,江阴接着沦陷,南菁校舍不久停办。当时南菁师生携带着学校的珍贵藏书星散于民间。1939年1月,旅沪校友和原有教职员,租赁上海跑马厅路(后改名武胜路)绍耕里七层楼房一幢,成立“南菁沪校”。

  1941年12月8日,日军进驻上海租界,沪校停办。1949年4月,江阴解放,“南菁”定校名为“苏南南菁中学”。1992年9月10日,江苏省教委批准校名更名为“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

  在“忠、恕、勤、俭”的校训和“实事求是,莫作调人”的校风引导下,130年来,“南菁”人才辈出。从古老书院、高等学堂到新型中学,南菁共为国家培养专家、学者、革命家和建设者3万余名。以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为界,他们中有李大钊的老师、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者白毓昆,有同周恩来一起领导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的我党早期领导人奚左尧,有“共和国开国元勋六百六”中的陆定一……

  改革开放后的南菁再次出现“精英喷涌”现象,如先后就读复旦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的网络CEO张黎刚,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原任共青团江苏省委副书记丁纯博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jy510 Inc. ( 苏B2-20110487号, 苏ICP备12000824号-1

GMT+8, 2024-11-25 15:29 , Processed in 0.094533 second(s), 43 queries .

Powered by 510房产论坛

© 2001-202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