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8366
- 性别
- 保密
- 金币
- 枚
- 贡献
- 点
- 威望
- 点
- 好评
- 分
- 宝石
- 颗
- 团队工龄
- 月
|
楼主 |
发表于 2009-1-16 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之过年
腊月廿四在我小时候印象中是一个很大的节日。中午吃小豆(红豆)饭,并留下一些等到年初七接灶王爷用。晚上要吃面条。记得有一年,廿四中午饱饱地吃了小豆饭后,下午看见母亲又在擀面条,就问中午吃了饭晚上怎么还吃面啊?母亲说廿四夜就是中午吃饭晚上吃面。当时听了觉得十分高兴的同时,甚至有了有点太奢侈的感觉。
下午还要搭“刺盖棚”(音,不知正确的是什么)准备晚上送灶王爷。大人或者大孩子到竹园里砍四根竹子,在门口路边插上正方四角型,上面拢到一起捆好就成了一小竹棚子里面放点稻草。晚饭后,把家里灶上常年供着的灶王爷的小纸轿子取下来,放到“刺盖棚”里,然后点上火烧掉,就等于送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工作”,然后再在年初七接回来供上,这样可以保证家里一年不会发生火灾。但我记忆中家里灶很少供过灶王爷,大概由于父亲不信迷信,早就不搞这些东西了。但是,村里当晚许多人家门口火焰熊熊,竹子劈劈啪啪炸裂的景致还是令我兴奋、记忆深刻的。
稍微大一些时,过年前常跟着大人上街帮买猪头,因为一人只能买一个。当时钱少,猪头便宜,两三角钱一斤,因此买猪头的人特别多。大家天不亮就起来,穿得暖一些,跟大人上街到肉店门口排队。有时还发票。排到我时,大人就来帮交钱买猪头。买到就非常高兴,好象完成一件大事,很光荣似的。人多买不到自然就有点垂头丧气。第二天起得更早去排队。除了猪头外,还买些猪大肠、肚肺等下水回来,都是便宜货。买完猪头有时吃一根油条,大有一种胜利后的喜悦的感觉。
三十夜(除夕)是小孩子最快乐的日子之一。年货都置办齐了,一般家里挂着猪头、少量猪肉、一些猪下水、几条鱼,还有晾在筛子里的粉皮百叶之类。上午忙着烫菜剁肉。馄饨皮子一大早就准备下了。每年除夕一大早,就有不少开面店的人挑着起半夜用面绞车压好的馄饨皮沿村叫唤,“换皮子啊”。听到叫声就把人叫过来,用家里的小麦同他交换馄饨皮子,一斤小麦换一斤皮子。还要看皮子的质量,太软的就不换,反正吆喝换皮子的人很多。记得小时候北面山南大队有一个开面店的人叫姚银根,手艺好像一般但嘴巴很会说。有时卖的皮子绞的薄,就吹嘘说是“锡纸一样薄”。有时绞得厚了他又吹嘘说“用柴火煮都不会碎”。一次明明和面时水放多了皮子太软,怕我们不要他的,还假装跺脚,嘴里啧啧表示后悔的样子连连说,“唉,只嫌硬点”。(吹牛皮)的本领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
三十夜中午大多数年份是吃毛芋头,山芋(红薯)、芋头和白萝卜一起煮,山芋留着下午包甜的团子,萝卜包咸的团子。特别喜欢吃萝卜团子,里面放一点虾米,一点猪油熬的渣!下午是家里最忙的时候,母亲剁好陷后又忙着和雪(米粉)包团,搓小团圆。我们裹馄饨,要包上几筛子以便年初头天天早上吃。一派浓浓的节日气氛。晚上准备烧几个菜敬老、吃年夜饭.
三十夜下午还有一个重要事体是贴对(子)(即对联)。贴大门、北门、后门、房门,各式各样,琳琅满目,打面糊贴对联
三十夜里母亲的工作很多,饭后收拾完碗筷后,已经很晚了,还要炒花生、蚕豆,炒瓜子等。再就是山芋干,就是山芋烧熟后、切成条晒成的干。过年炒这些东西都用沙子,就是很细的黄沙。先把黄沙炒的很烫,好象还放点油,然后把蚕豆放进锅里炒,不一会儿锅里就砰砰的炸响,象打枪一样,豆子会蹦得老高,必须用筛子盖在锅上。这样炒出的豆子叫沙子豆,很脆很酥,吃起来不费劲,也很好吃。不足之处有的开花豆子里会有沙子,再有,炒的时候铲刀与沙子和铁锅摩擦的声音很刺耳,听起来很不舒服,我们在看炒的常用手指堵着耳朵。山芋干炒出来有脆酥香甜,是我们很喜欢的东西。反正,三十也往往要忙到半夜才结束,睡前,母亲把新衣服和鞋子、父亲买来的新帽子发给我们几个,让我们“新堂堂”的过年。条件好了以后还给几元钱压岁钱.
盼望已久的年初一终于来到了。天刚蒙蒙亮我们往往醒了,激动或者说是高兴得睡不着了。而大人们与孩子们正好相反,忙碌了一年很难得有一天可以多睡会儿,并不着急起来,因此过年孩子们起得往往、也是罕见地比大人们还早。起来穿上新衣服后第一件事是到各个房间的“叫人”,亲亲热热地把爸爸、妈妈都叫上一遍,不像现在说一些拜年和祝福的话。大人就拿出金黄色的“金枣”(北方叫江米条)和雪白的“银枣”(一种米粉炸的条)给孩子们吃,叫吃果子。蚕豆瓜子自然随便吃。开门一看,新对联、新喜钱、地上新拍的“攒宝”,身上是新衣、新裤、新鞋、新帽,真是到处一片新,节日气氛似乎远比现在浓厚。小时候家里再困难,父亲总要买一同(10个)炮仗的。有的年份年初一只放几个,留下几个正月半放。在喜庆的爆竹声开始了新的一年。
年初一早上先煮团圆,象征全家团圆,然后煮团(应加米字旁),甜团以芝麻馅居多,困难时期主要是山芋馅。菜团主要有拌有猪油渣的青菜馅和拌有小虾米的萝卜馅等。最后再煮馄饨,多数是菠菜馅,即使是青菜馅一般不在年初一吃,反正年初一是吃最好吃的。
早饭后就是拜年了。拜年一般是我们弟兄几个的事,大人一般不去,一方面在家等人来拜年,另一方面还要忙着准备饭菜以便亲戚们来拜年,父亲经常是年初一在家劈猪头,母亲烧。父亲是劈猪头分割猪头肉的好手,弄好后由母亲煮。能够红烧的红烧,好一点留着“做碗”招待客人。骨头上实在弄不下来的就连骨头煮熟,留给我们回来吃。我们从村西头一家一家走,因此叫“家家拜年”。关系好的就多坐一会儿,关系一般的叫了人吃几颗花生瓜子就离开。但是无论如何,小时候每家人家都一定要跑到的,不能漏了一家,好象漏了谁家就是不尊重别人或者是不平等待人似的。反正过年那一天,不管平时关系如何,你去拜年家家都非常热情客气,请你吃这吃拿,亲如一家,风气似乎比现在好得多。小时候年初一是不到亲戚家去拜年的,到村里每家拜完年往往是中午过后了。记得不止一次,回来时往往父母亲已经把猪头弄好了。骨头上一些不好弄的肉弄不下来,也已经煮烂。我们回来用手撕了蘸着酱油吃,当时就觉得特别香。
小时候我们家乡还常有文娱节目,都是大队里人自编自演的,表扬当地的好人好事等,也有当地的传统节目,演出地点多数是在各队的军属家门口以示慰劳军属,有时也在队的大场上演。印象最深的的“荡步船”、 打镰枪、说快板等。荡步船是一个女的在布或纸扎的花船里边摇边舞,后面一个老头做出在撑船的样子,两人说唱着村里的新变化和先进事迹。
年初二即开始到亲戚家去拜年。当时到亲戚家去拜年的基本固定次序年初二到舅舅家、年初三到姑姑家,一家家的跑,表姐表妹的凑在一块,特别高兴.
正月半是过年期间最后一个节日,也是最让我们小时候留恋的节日,因为过完正月半还得等大约350天才能等到下一个过年。正月半的准备食品的“程序”与过年基本相同,十四下午照样裹馄饨、做团、搓小团圆、炒豆炒瓜子,当然量就少多了。同样也打“攒宝”,十五早上起来也要放炮仗,早上吃团圆、团和馄饨,与年初一一样。当天就不拜年了,多数人都上街,有钱的人看电影看戏,有的年份街上有舞狮子舞龙灯的。我们很少上街,在家玩玩而已,只听说街上尽是人,拥挤不堪。
对于小时候的我们来说,过了正月半,似乎才意味着新的一年正式开始了,我们要开学了,农活也要忙了,大家又回到艰苦的生活、繁重的家务和当时觉得兴趣并不大的学习中去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