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xuhaifeng 于 2013-11-28 09:44 编辑
吃在江阴:暨阳路上好味道,云南过桥米线
再普通不过的店招
宾客满堂
上一期的“吃在江阴”没想到会取得这么好的反响,好多朋友都来问,陆续地我都一一作了回复,有的因为忙,回得较晚,还请见谅。 不管实际去吃的人有多少,我想叶师傅起码在江阴的微信朋友圈火了一把。 同时,借着“吃在江阴”这个栏目,zhikehome当天的图文阅读人次也创下了新记录,全天的阅读人次超过了关注的总人数。这么高的图文阅读比,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当天的另一个没想到是,转发量也非常的惊人,达到了324次。但回复分享截图的,仅43人。由于绝大多数小伙伴没有回复截图,我无法知道哪些人作了分享。因此,我只能遗憾地告诉大家:另外的281个小伙伴,你们虽然消耗流量帮忙转发,却无法参与抽奖。我只能对你们这种无私的行为,表示由衷的敬佩,但电影票与你们无缘了(首次阅读的朋友,可以关注zhikehome,然后回复XQ了解关于送电影票的详情)。
诱人的米线
还有几位朋友说,希望一天推荐一家。这个频次,我想我会崩溃的, 毕竟咱是业余的,但小伙伴们的抬爱,还是着实让我爱宠若惊,我一定尽量的忙里偷闲,以更好的分享来回报大家了。 下面,就言归正传,把有限的文字留给今天要介绍的这家小餐饮——云南过桥米线。不好吃米线这口的小伙伴们,可以飘过~~~,毕竟,饮食习惯跟一个人的性格一样是很难改变的。
大火煲米线,专用的筷子很长 因为要写这篇文章的缘故,特地百度了一下什么是米线。顺便也给大家普及一下。下面是百度百科原文:米线,为一种食物(好像废话了 ),古烹饪书《食次》之中,记米线为“粲”(can,读第四声)。人们习惯叫米线“酸浆米线”、“酸粉”、“干米线”、“米粉”。其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及酵素等,具有熟透迅速、均匀,耐煮不烂,爽口滑嫩,煮后汤水不浊,易于消化的特点,特别适合火锅和休闲快餐食用。米线又大致分为如下六种:玉溪小锅米线、大锅肠旺米线、豆花米线、凉米线、卤米线、过桥米线。关于米线的介绍,网络上不胜枚举,不过,这不是专业类的美食介绍文章,就不再深入下去。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家,是我们最常见的过桥米线。关于过桥米线,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传说云南蒙自县城有一书生,很英俊,很聪明,但喜欢游玩,不愿下功夫读书。他有一个美丽的妻子和一个年幼的儿子。夫妇之间,感情很深。但妻子对书生喜游乐,厌读书深感忧虑。一日,对书生道:“你终日游乐,不思上进,不想为妻儿争气吗?”闻妻言,生深感羞愧,就在南湖筑一书斋,独居苦读,妻子也与生分忧,逐日三餐均送到书斋晌生。日久,生学业大进,但也日渐瘦弱。妻子看在眼里,很心疼,思进补之。一日,宰鸡煨汤,切肉片,备米线,准备给书生送早餐。儿子年幼,戏将肉片置汤中,书生妻怒斥儿子的恶作剧,速将肉片捞起,视之,已熟,尝之,味香,大喜。即携罐提篮,送往书斋。因操劳过度,晕到在南湖桥上,生闻讯赶来,见妻已醒,汤和米线均完好,汤面为浮油所罩,无一丝热气,疑汤已凉,以手掌捂汤罐,灼热烫手,大感奇怪,详问妻制作始末,妻一一详道。良久,书生说道,此膳可称为“过桥米线”。书生在妻子的精心照料下,考取了举人,这事被当地群众传为佳话从此,过桥米线不胫而走,竟成云南名膳。
换成粉丝,同样的诱人
到今天,过桥米线,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套用一句当下流行的话:哥吃的不是米线,哥吃的是文化。记得,以后多吃米线,少吃汉堡,也就是在支持咱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了。 话又扯远了,赶紧扯回来。今天要介绍的这家店,店名就叫“云南过桥米线”,一间小小的门面,位于暨阳路33号,正对新百业广场南,并不难找。不过,你若是外貌协会的,用以貌取人的标准来衡量,她无论如何都入不了你的法眼,但也注定了你将永远地与美食擦肩而过。小店信奉的是朴实无华的经营理念,体现在外表上,就是一副毫无特色的大众脸的装潢格局,但却依然捕获了一大批死忠粉丝。这恰恰印证了内在高于外在,是永远颠簸不破的真理。小店真的很小,仅八张桌子、三十二个座,服务员却有四五个,每次用餐时间总是座无虚席,一拨接着一拨。来这里吃的,以年轻人居多,并以吃米线的居多。不管男男女女,都就着一个大砂锅,埋头猛吃。刚出锅的米线,热气腾腾,浓香四溢,沁人脾胃。
小店另一绝:炸酱面而做一份米线,看似再简单不过的。沸腾的浓汤中,加入主料米线,再配以不同的食材,荤素搭配,香菇丸、鱼丸、鸡肉丸、牛肉丸、肥牛、肥羊、虾糕、五花肉、青菜、绿豆芽和韭菜……,放入生鹌鹑蛋,放盐和白胡椒粉。但每一份米线却都是与众不同的。食客们,要加什么料,加多少,如何搭配,全凭个人喜好。厨师,凭经验,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之加工成秀色可餐的美味佳肴。记得,第一次吃米线,是一家叫做“蒙自源”的米线连锁店,好像规模还挺大,很多地方都有加盟店,那里的味道,也是相当的不错。但终究没有这里的让人留连忘返。窃认为:所谓的大餐饮往往多一些学院派的气息,而类似的街边小吃店则更多一点草根的民间味道。学院派,靠的是教条,用多少料、加多少水、要多少火候,由厨房工人流水线操作,缺乏个性;而草根派,靠传承,厨师凭的是感觉,多一份拿捏,多一点直觉。而中式餐饮的精髓,恰恰就在于这种形散意聚的境界。想想我们的毛笔书法、山水写意、太极拳宗之所以成为国粹,无不是体现这种中华文明的至高境界。
热气腾腾的馄饨或许,有人要说,不就是一份米线吗?至于抬高到如此高度!而这一问,恰好提醒了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殊荣何以花落貌不惊人、难登大雅之堂的过桥米线。如此看来,这样的爆冷,似乎又顺理成章。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巧合的是,所有的美味佳肴也都是相似的,无非是讨好了一张嘴、愉悦了一个胃;所有入不得口的却各有各的不同,酸甜苦辣咸,有一个超标,就得沦落为下泔水。看似简简单单的过桥米线,主材简单,辅料简单,做法简单,却能赢得天下众生挑剔的嘴和胃,自是有它不简单的一面。所以,你不必问我,米线是什么味道,怎么形容这种美味。什么肥而不腻,什么食指大动,什么初恋的感觉,什么色味俱佳,什么齿颊留香,都太过矫情,两个字——好吃——就是最好的 形容了。
地道的东北水饺如果和小店老板娘交谈,你会发现如此地道的云南小吃,竟是出自正宗的东北人家。错愕之余,你也许才会恍然明白,为何菜单上会出现东北水饺和手擀面。如此天南海北的混搭,在这里似乎变得理所当然。北方人,做南方菜已经如此出众。不用说,北方人做的北方小吃就更是一绝了。我不止一次亲眼看见,貌似身材瘦小的女孩,将一份满满的炸酱面瞬间秒杀,还有些许的意犹未尽。这个时候,我猜想,看客们最拥有的就是一副永远也吃不胖的好身材吧。可惜,这份奢望,可遇不可求的。而如果你恰好拥有,那我们一起喊:就让美食来得更猛烈一些吧。 下一期“吃在江阴”,又会是哪家小餐饮呢?大家拭目以待吧!如果你有好的推荐,也可以回复给我。如果我们觉得还不错,会在以后的几期给大家作推荐。 分享是一种快乐,分享是一种美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