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分黄牛、水牛、牦牛、乳牛四种,其中以黄牛肉为最佳。
黄牛肉的颜色一般呈棕红色或暗红色,脂肪为黄色,肌肉纤维较粗,肌肉间无脂肪夹杂。犍牛肉肌肉结实柔细、油润,呈红色,皮下有少量黄色脂肪,肌肉间也夹杂少量脂肪,质量最好。犊牛肉呈淡玫瑰色,肉细柔松弛,肌肉间含脂肪很少,肉的营养价值及鲜味远不如成年的牛肉。母牛肉呈鲜红色,肌内较公牛肉柔软。老的母牛皮下往往无脂肪,只肌肉间夹有少量脂肪。此外,南方的水牛肉,肉色比黄牛肉暗,肌肉纤维粗而松弛,有紫色光泽。脂肪呈黄色,干燥而少粘性,肉不易煮烂,肉质差,不如黄牛肉。按烹调的需要,牛肉 除头、尾、蹄及下肢以外,分为16个部位。
1、脖头即牛颈肉。肉丝横顺不规则,韧性强。适于制馅。
2、短脑在扇形骨上方,前边连着脖头肉,层次多,间有脂膜。适于制馅。
3、上脑位于短脑后边,脊骨两侧,外层红白相间,韧性较强,里层色红如里脊,质地较嫩。适于熘、炒和馅。
4、哈利巴包着扇形骨的肉,外面包着一层坚硬的筋膜,里面筋肉相连,结缔组织多。适于炖、焖等。
5、腱子肉即前后腿肉。前腿肉称前腱,后腿肉称后腱,筋肉相同呈花形。适于炖、焖、酱等。
6、胸口两肢前腿中间胸脯肉,一面是脂肪,一面是红色精内,纤维粗。适于熘、扒、烧等。
7、肋条位于肋条骨上的肉,肉层较薄,质地较嫩。适于清蒸、清炖及制馅。
8、弓扣即腹部肚皮上的肉。筋多肉少韧性大,弹性强。适于清炖。
9、腰窝两条后腿前,紧靠弓扣后的腹肉。筋肉相连,适于烧、炖等。
10、外脊上脑后中脊骨两侧的肉。肉质细嫩,可切片、丁、丝、适于熘、炒、炸、烹、爆等。
11、里脊脊骨里面的一条瘦肉。肉质细嫩,适于滑炒、滑熘、软炸等。
12、榔头肉包着后腿骨的肉,形如榔头。肉质较嫩,是切肉丝的妇原料,适于熘、炒、炸、烹等。
13、底板肉两侧臀部上的长方形肉。上部肉质较嫩,下部连着黄瓜条,肉质较老,适于做锅包肉。
14、三岔肉又称米龙。臀部上侧靠近腰椎的肉。肉质细嫩,适于熘、炒、炸、烹等。
15、黄瓜肉连着底板肉的长圆形内。肉质较老,适于焦熘、炸烹等。
16、仔盖即臀尖上的肉。肉质细嫩,宜切丁、片、丝,适于滑炒、酱爆等。
日本人只对昂贵的和牛进行分类,他们认为普通牛肉无须劳师动众。他们采取力求完美的木桶效应法的分类法。
一头和牛,如果身上可使用的肉超过72%,就是A级,也是最高级,69%到72%之间属于B级,低于69%属于C级。 然后检验员分别从牛肉的纹络、色泽、质感、脂肪颜色4个方面为牛肉打分,每个方面满分5分,最低1分。 为了以木桶的短板为基准,一头A级和牛如果纹络、色泽、质感都取得满分5分,但脂肪颜色只有3分。那么它最后等级只能是A3,而不是A5。 基于东方式的整体思维哲学,他们只给每一头和牛打分,而不是拆卸之后对牛的各个部位打分。 美国人基于西方的分解思维,采取了目无全牛的做法。 首先剔除一头牛最适合做牛排的部分,称做Prime(特优级),然后根据其他部分的肉质特点,依次评出Choice、Select、Standard等另外7个级别。 牛排分类 餐厅菜单上常看见菲力牛排、沙朗牛排这些名称,千万别把它们想象成糖醋鲈鱼和清蒸鲈鱼这类并列关系。这类名称不是烹饪手法,而是牛身上部位的名称。一般来说,牛身上用来烹饪牛排的部位有4种: FILLET(菲力),就是中国人常说的牛柳或者牛里脊肉。它是牛脊上最嫩的一块肉,几乎不含肥膘。因为都是瘦肉,而且非常嫩,做得好几乎入口即化,所以被认为是牛身上最适合做牛排的一部分。如果是A5级和牛做成的菲力牛排,无疑是顶级。
SIRLOIN(沙朗,又被译成西冷),是牛外脊背上的肉。因为是外脊,在肉的外沿呈现出薄薄一圈白色的肉筋,脂肪量比菲力高。吃的时候连筋带肉一起切,口感有韧性、有嚼头,许多年轻人都很喜欢。 RIB-EYE (肋眼),这是靠近胸部的肋肌部位,肥瘦兼而有之,比不上腰脊肉那样嫩,但煎烤味道很香,特别是“骨边肉”向来好吃,油花丰郁,是喜欢吃肥肉老饕的最爱。肋眼牛排一般不会煎得过熟,3成熟最好。 T-BONE(T骨),呈T字型,是牛背上的脊骨肉。T型两侧一边量多一边量少,量多的是肋眼,量稍小的便是菲力。一份牛排,两种风味,此种牛排在美式餐厅更常见。
这样吃牛排最得体 首先,不要把餐巾塞在领口里——除非你是老人或者小孩。在膝盖上铺开餐布,左手持叉,右手拿刀(左撇子例外),吃一块再切下一块——切忌完全切好再品尝,并且不要把你所有的酱汁都淋上去,吃一口蘸一下才是最得体的吃法。 最具品位的吃法,好牛排只需一点盐 你还在给你的牛排配上黑椒、红酒汁?实在抱歉,这种吃法只是入门级,对于那些最挑剔的味蕾来说,好牛排只能配一点点上好的盐。 1 夏威夷红盐:产于夏威夷,海藻味,咸度高,和牛排是绝配。 2 烟熏盐:产自南非,橡木烟熏风味,赋予牛排独特风味。 3 塞浦路斯黑盐:让你的牛排充满异国风情。 4 莱姆盐:用普通盐和青柠制作,漂亮的绿色,柠檬味,清新雅致,适合配搭小牛肉。 名词解释 传说中的日本和牛(Kuroge Washu) 日本的松板牛传说是一牛一房吹冷气、做SPA、听音乐、喝啤酒,还有专门的“高级管家”照顾。这只是传说,如果这个美丽的传说能让你觉得盘子里的牛肉更加美味,那么,继续相信下去也无妨。 澳洲草饲牛肉(Grass-fed beef) 大多数的澳洲肉牛是采用天然放牧方式饲养,草饲牛肉肌肉里的脂肪量较少,加上它的脂肪大多积聚在皮下,食用时非常容易去除。肉质精瘦,适合害怕卡路里和胆固醇的人群。 澳洲谷饲牛肉(Grain-fed beef) 澳洲谷饲牛肉是当草饲牛只达到某种重量或年纪时(通常年纪达到20个月;或重量达400公斤左右),再将牛只集中并以高营养谷饲喂养至少100天以上。为了确保肉牛摄取均衡的营养,谷物饲料含有大麦、小麦、燕麦、高粱、玉米5种谷物。因此谷饲牛肉的脂肪量较高,脂肪均匀分布于肌肉组织里,称为大理石纹或油花。根据牛只喂食谷物的天数和牛种分为:谷饲100天、200天、300天、450天澳洲黑牛及澳洲和牛……天数越高越肥美。 小犊牛(Veal) 还没断奶的小犊牛,生长到6~8个月出栏,口味清淡。是那种更加倾向于“现代口味”的食材。与普通牛肉相比,小犊牛肉高蛋白、低脂肪,容易消化吸收,对于喜好牛肉却又关注体重和健康的人群,会是不错的选择。
三个手势判断熟度 三成熟(RARE):切开牛排见断面仅上下两层呈灰褐色,其间70%肉为红色,还带着不少血汁。属于东方人眼中的生肉,但西方人认为它口感鲜嫩美味。 五成熟(MEDIUM):切开牛排见断面中央50%肉为红色,带少量血汁。虽然血汁少了,但带着血汁的美味中国人通常都需要适应。 七成熟至全熟(WELLDONE):切开牛排见断面中央只有一条较窄的红线,肉中血水已近干。属于东方人眼中的熟肉。一般中国人喜欢6 成熟以上的成熟度。 有一阵,大城市中流行吃牛排成熟度越低、人越有品位的趣谈。因为西方人“茹毛饮血”惯了,在中国西化的过程中,大家也把“茹毛饮血”当成了时尚与文明的标志。其实,大多数中国人不太适应沾着血水的牛肉。不同成熟度的牛肉大概是什么摸样?在这里,我们教你三个手势,把拇指依次按在食指、中指、无名指的中间指节,用另一只手按压虎口处肌肉的软硬度,这个硬度就是牛排分别在3成、5成、7成熟度的硬度(具体根据你肌肉和牛肉的情况略有浮动)。 牛排配酒,从温柔到激情 不管你品尝的是精瘦的、清淡的小牛肉、草饲澳洲牛肉还是丰腴的日本神户和牛,你必须为它配搭一杯葡萄酒,来勾引出它的肉香,洗去油腻,还有,让你胃口大开。 在西餐配酒的两大原则“红肉配红酒”和“老乡好亲近(比如澳洲牛肉配澳洲酒,它们因为接近的自然条件有某些呼应的味道)”下,你可以根据牛排的脂肪含量、烹饪的手法、酱汁的味道来选择适合你的那款酒。当然,一切条条框框都比不上你的口味重要——喜欢的就是最适合的。 去好扒房吃牛才是正经事 如果你还把扒房定义为纯爷们儿吃商务的地方,或是山寨“西餐厅”一个铁板上趴着一块黑椒牛排,旁边卧着一个荷包蛋的快餐食品,那么,你可是大错特错了。扒房,一样可以高雅迷人。 一家优秀的扒房,首先要有一个优雅的环境。在曼哈顿,如果你要去一家高级扒房,你当然不能穿着你的牛仔裤,而且,必须提前定位,否则你只能和《欲望都市》里的4个锦衣夜行的女人那样,等到花儿都谢了,并感慨:“曼哈顿最有权力的女人是餐厅的领位员。”而在香港,最好的扒房无疑都以“坐拥维多利亚港无敌夜景”为卖点,对着落地窗外的无敌景色,一边“锯扒”一边谈情说爱,你肯定在80%的港片里都会看到这样的情节。 好扒房的主角当然还是牛排,翻开一家扒房的菜单,要是没有写明牛肉的级别,谷饲、草饲, 是不是没有断奶的小牛,没有标明使用的是里脊外脊肉眼还是最昂贵稀罕的“小牛胸腺”,统一以“牛排”称之,那么,绝对不是一家好扒房。 如果说食材是餐厅水平的考验,那么酱汁是决定厨师水平高低的关键,只会用黑椒汁做牛排的厨师绝对不是好厨师,他们是否有自制的各种口味的芥末或者黄油,或者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五颜六色的盐给你配着牛排?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家好的扒房,一定要有比菜单还要厚的酒单,还有一个胸前别着金葡萄的侍酒师,而且,那个侍酒师可不能只会告诉你:“红肉配红酒”这样万金油的推荐,靠谱的扒房,同一款葡萄酒,也要有不同年份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