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6年全球金融市场的表现来看,2016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其中,美联储加息预期会否在今年3、4月份落地,及美元指数大幅波动等表现,却又深刻影响着全球资本市场,尤其是新兴资本市场的走向。 事实上,随着前期美元指数的持续走强,结合美联储的加息影响,期间全球金融市场也深受冲击。其中,对于不少新兴的金融市场来说,最近几个月的冲击压力尤为显著。 其中,以国内股票市场为例,自15年6月中上旬见顶之后,股市就呈现出加速下行的走势。历时仅有半年多的时间,A股市场的累计最大跌幅就接近50%,整体跌幅接近08年金融海啸时的水平。 然而,鉴于最近半年的股市表现,却与08年的股市下跌行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其中,高杠杆资金工具的全面激活以及多项创新型工具的大举引入,成为最近几年股市发展的真实写照。但是,从另一种角度去思考,在这些创新型工具大举引入之际,市场却缺乏做好提前预判的“功课”,或者是内部监管缺乏了实时性、有效性。由此一来,任性的创新却引发了后来股市的非理性表现。 “成也杠杆,败也杠杆”无疑是2014至2015年A股市场的一大特征。对此,在高杠杆资金全面激活的大环境下,杠杆资金却给股市起到了助涨助跌的影响,并从本质上提升了市场资金的利用效率,以及市场行情的运行节奏。但是,随着市场赚钱效应的显现,不少中产阶层乃至上市公司大股东也纷纷采取相对激进的手段,试图扩大利润的最大化。 其中,对于部分中产阶层而言,稳健者可能借助两融工具来适度提升资金的杠杆率,以提升资金的利用效率。但对于部分激进者,更可能借助一些场外配资工具,通过更高的资金杠杆率来大幅提升自身的资金利用水平,试图更快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与此同时,对于部分上市公司大股东而言,为了顺应牛市的上涨节奏,他们会采取股票质押等方式来实现利润最大化。显然,就当时而言,整个市场都充满着高度投机的味道。但是,在市场投资者逐渐失去投资理性的背后,实际上潜在的风险也在逐步积聚。 或许,我们可以把过去一年多的股市行情划分两个阶段。其中,上半段为14年7月至15年6月,这一阶段属于股市“加杠杆、放大泡沫化”的时点;下半段则为15年6月至今,而这一阶段属于股市“加速去杠杆化、压缩泡沫化”的过程。 显然,经历了最近半年“加速去杠杆化、压缩泡沫化”的过程之后,中国股市的整体风险已经释放大半,市场潜在的系统性风险也得到了较好地减缓。 但是,纵观全球金融市场,目前仍然处于大动荡的时期,而就目前的A股市场而言,基本上是经受不了丝毫的利空冲击压力。换言之,在当下,A股市场的走势还是取决于内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动状况。退一步来说,如果某一个因素发生恶化,则随时可能引发股市的再度调整。 时至今日,中国股市的“去杠杆化、去泡沫化”过程已经进入中后阶段。从市场的整体表现来看,未来股市的波动率有望逐步降低。不过,筑底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按照中国股市“牛短熊长”的特征,股市筑底还是一个比较煎熬的过程。 此外,从全球市场的外部环境因素来分析,未来市场外部环境依旧存在一定的不确定预期,这将会给全球投资者、尤其是新兴市场的投资者带来一定的投资影响。 对此,笔者认为,在全球金融市场大动荡的大环境下,投资者尽量不要把资产集中投放至股市这一个投资领域之中,更适宜进行资产的合理配置,来降低资产缩水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