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快速扩张,对土地的需求更加迫切。当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日益增长,城市中的老城区无疑成为了阻碍城市发展和生活环境改善的桎梏。如何改造老城区,这是各级城市在发展历程中永远无法避免的问题。
一、老城区改造经典案例
首先,我们不妨来看一看国内的两个老城区改造的经典案例。
1、上海新天地
上海新天地是一个具有上海历史文化风貌的都市旅游景点。2001年,由香港瑞安集团和上海复兴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投资约1.5亿美元,依照“整旧如旧、保护历史、文化兴市”的思路,对该地区进行保护性开发,将上海传统的石库门里弄与充满现代感的新建筑融为一体,改造成集餐饮、商业、娱乐、文化的休闲步行街。走进新天地,中老年人感到很怀旧,年轻人则觉得很时尚,外国人感到它很“中国”,成为沪上休闲文化有品位的消费场所。 (图为上海新天地综合街区)
本着不同的城市要留下不同的历史印记的观念,美国旧城改造专家、设计师本杰明· 伍德将石库门用原来的材质整旧如旧,而在内部进行了现代化的设施装修。走入新天地,依旧是青砖步道,清水砖墙,乌漆大门,狭窄弄堂,置身其中仿佛时光逆流,重归故里。但石库门里七十二家房客的嘈杂,已经换上了优雅的音乐,舒适的中央空调。不同的肤色,不同的语言,不同国度的人们相聚在露天咖啡座、酒吧、餐桌,在休闲中感受和触摸着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气息和文化脉络。
上海新天地在旧城改造中走出了一条保护和发展相辅相成的好路子。对于一些不是文物的老建筑,国内很有可能会被拆除,而在国外则比较流行保留一部分并加以现代化包装,从而激活一个街区甚至整个城市的发展。比如国外的一些老码头、旧建筑通常会被改造成为具有历史感的展览馆或步行街,并带来一个街区的复兴。新天地也是如此,将中国化的元素进行保留,并穿插新的时代符号,在新旧的对比、历史与现代的融合中完成保护并实现创新发展。
因此小编认为,实际中将所有的老建筑当做文物来保留是不现实的,对于这些有历史文化感的建筑应该借鉴上海新天地的理念来传承城市文脉,实现新的发展。 2、青岛啤酒街
众所周知,青岛给大家印象最深的除了美丽的海滨景色之外,就是其独特的啤酒文化了,因此青岛被称为中国的“慕尼黑”,而青岛啤酒在中国早已是家喻户晓,远近闻名。在青岛,要喝最正宗的青岛啤酒、体验最热情的啤酒文化,当属登州路啤酒街。
8年以前的青岛登州路,环境破旧,不仅影响了周围居民的生活,也影响了青岛啤酒的品牌形象。但从2005年开始,青岛利用拥有百年历史的青岛啤酒厂这一工业遗产优势,带动登州路整体的旧城改造。其发挥和利用青岛啤酒的品牌效应,突出啤酒文化、建筑文化和青岛特有的人文氛围,在原有各式建筑的基础上修旧出新,拆除破旧危房,规范门头字号,修饰建筑立面,铺设彩色路面,进行了一系列精细化的修缮整治,使整条登州路焕然一新。同时,登州路还被赋予了浓郁的欧陆风情,突出啤酒文化和特色,充分满足了旅游观光和休闲消费的需求。 (图为青岛啤酒街)
如今的登州路啤酒街,全长1000多米,有各类门店100多家,其中酒店、啤酒吧、饭店等85家,总营业面积4万平方米。啤酒街凭借着青岛啤酒品牌效应和历史文化,使登州路成为了国内外知名的啤酒特色街。一到夏日傍晚,登州路便成为了青岛最热闹的地方之一。啤酒吧、海鲜排挡和露天烧烤摊位密密麻麻,霓虹灯五彩缤纷,路边的饭店挤满了顾客,很多店铺的桌子都摆放到了马路上,独特的夜市景色让游客流连忘返。 (图为青岛啤酒街夜市)
而美味的啤酒不仅带来了顾客,也吸引了投资者的眼光。原来由政府投资为主的工业遗产保护已逐渐转变为企业、社会、个人等社会力量投资为主的行动,资金来源渠道得到了拓宽,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走出了一条新路子,形成了一个工业遗产保护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良好氛围。
除了登州路被改造成啤酒街以外,青岛啤酒厂还投资1500万元建成了青岛啤酒博物馆;青岛创意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建设了青岛烟草博物馆;青岛市市北区政府通过与国内外18家知名红酒企业合作,建成了总面积3000平方米的一座国内唯一的地下葡萄酒博物馆,与青岛纺织总公司合作建设了4500多平方米的青岛纺织博物馆。
小编认为,青岛啤酒街老城区改造的成功,是社会力量投入工业遗产的保护缓解了政府旧城改造在资金投入上的不足,有效保护并且利用了工业资源,使工业遗产逐渐形成内涵丰富、风格独特的旅游新亮点。 二、改造老城区存在的问题
老城区的改造,归根结底就是老城区的再开发,对老城区中已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物质环境进行改造,使其整体功能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和提高。当然,改造老城区必然会遇到一系列问题,小编归纳了全国就老城区改造中遇到的相关问题供大家参考。
1、在改造过程中,往往将问题简单化,不顾具体情况一律采用推倒重建的单一的开发方式,造成财力和物力的浪费。这样的做法虽然见效明显、工作简单,但往往直接瓦解了城市原来的社会结构、文化脉络、地方风情,而且市场化运作对高回报率的追求,屡屡突破城市规划对建设的各种控制要求,导致城市的历史格局、肌理的破坏和传统风貌的丢失。
2、以获取利润为主要目标,追求单一的经济效益,过度提高容积率,增大建筑密度,减少建筑间距,造成过密开发和土地滥用,导致环境持续恶化。政府批准用地面积在减少,而建筑工程面积在大幅增加。一增一减之间,使得单位用地面积内的建筑面积增大,建筑容积率提高,与之相配套的公园绿地等公共设施问题将更难得到妥善的解决。
3、只看到局部的眼前经济利益,在城市历史文化和景观保护区内拆除或改建需要保护的历史建筑,严重破坏城市的传统风貌和文化特色。目前许多城市改造老城区的时候,往往采用新区的开发模式,大拆大改,推倒重来。
4、局限于开发有利可图的项目或黄金地段,而一些较难产生可观经济效益的地区或基础设施却无人问津,使得城市总体环境难以改善。随着城市土地和商品房价格的上升,老城改造的成本也越来越高,因此许多开发商只寻找有利可图的地块进行开发,一味的追求利益最大化,从而忽视了城市的整体协调性。 (图为老城区拆迁现场) 三、改造老城区应注意哪些方面
小编认为,老城区改造绝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与开发商的价值取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何处理好这层关系,小编斗胆提出以下几个措施:
1、老城区改造要遵循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走有机更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改造过程中,要遵循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设计、统一配套、统一管理的“五统一”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老城区改造。
2、老城区改造要走房地产综合开发之路。黄金地段尽量多建商业、服务、办公、娱乐等经营性建筑,以增大再开发的价值,回收资金,用于补贴经济效益较差地区的老城区改造。 (老城区改造需要政府调控与公众参与相结合)
3、政府需要加强宏观调控。需要制订与老城区改造有关的地方性法规和技术标准来管理和约束老城区改造行为,减少开发活动中的盲目性和投机性;可以制订适当的奖惩措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另外政府要加大对老城区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改造老城区最基本的就是要改善好老城区的基础设施环境。
4、相关部门应该加强规划引导。城市规划部门要花大力气对老城区改造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研究,制定系统的改造规划方案,协调解决空间布局、用地调整、交通、绿化、景观、市政、文物保护等问题。编制老城区改造规划要引入城市经营的理念,按经济规律办事,使老城区改造规划建立在可实现的基础之上。
5、引进公众参与机制。由于老城区改造是城市建设中最复杂、涉及面最广的一项社会工程,直接涉及公众的切身利益,因此老城区改造要积极引入公众参与机制,走民主化的老城区改造之路。政府需要认真听取民众的意见,协调各方利益;另外需要加强开发商的社会责任感,推动公众参与,在商业利润与公众利益中谋求合理平衡。
6、加强规划实施管理和执法力度。俗话说“三分规划,七分管理”,老城区改造更是如此。依法编制的老城区改造规划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律效力,需要严格遵守。一旦发现有违反规划的行为,行政主管部门就要坚决予以查处,决不能姑息任何违法行为。
四、且谈江阴的老城区改造
茫茫江阴,自1987年撤县建市以来,城区发展已然二十年有余。老城区的概念,在这个县级市的发展历程中,逐渐显现出了其疲态。
老街区
且不说人民路两边高低错落的九十年代房屋,虽然近几年来内部被各种商业、办公修饰得现代化气息浓重,但已然改变不了房屋外观及规划的老旧性。许多原本就处于黄金地段的房屋,因其商业价值,大部分都只是局限于房屋的内部更新,往往忽略了其本身的外部条件,从而使得连片的外旧内新、错落无序的商业、办公街区成为了江阴老城区最常见的一督。当然,前几年江阴的老城区改造中具有代表性的当属明清民俗街——南街以及青果路至朝宗门。其不光注重老旧房屋的内部装修,更加着眼于外部条件的协调统一性,因此具有浓郁文化特色及商业特色的南街与青果路,已经成为了江阴城区一道独特的街区风景线。小编认为其就是借鉴了上海新天地改造的成功经验,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对建筑物采取“扬弃”的改造方式,传承了江阴的城市文脉,发扬了江阴的历史文化。 (城区内高耸的大厦与低矮成片的老社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