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 星期五

510房产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247|回复: 4

[综合类] 你如何看待“私家车限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30 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然,这是去年的话题了,只是今早听了常州电台的广播,想和大家谈谈这个问题。

《北京晨报》上说,从去年10月11日开始,北京牌号私家车实行限行,除法定节假日和公休日外,按车牌尾号分五组排列每周停驶一天,限行范围为五环路以内,限行时间为6时至21时。

反方:买私家车是为了工作、生活方便,现在北京市开始对私家车实行限行,那市民的工作、生活怎么办?限行带来的种种不便,又靠什么来解决?

或许有太多的理由要对私家车实行限行,可有法律依据吗?《物权法》第三十九条规定,所有权人对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私家车是私人财产,私家车主完全可以自主使用自己的轿车,政府有权力对私家车实行限行吗?

即便是想要达到私家车限行的目的,也不能作硬性规定,只能进行鼓励性的引导。比如对限行的车减少养路费、车船使用费、高速费等费用;或者通过提高油价等经济杠杆进行调节。在现有地收费还没有进行改变的情况下,仓促地对私家车进行限行,显然是在侵犯公民的权利。

一位网友在博客上这样写道:“我无意做刁民,但我有权不满。

正方:专家指出,城市交通建设和管理是一门系统科学,必须根据城市道路的总体容量,科学控制汽车增量,每年按照流量许可,根据报废情况,有计划按比例的有序增加新车上牌。对政府公务车严格控编控量。同时,根据我国13亿人口的国情,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建设,科学规划发展自行车道路,提倡城市居民绿色生活方式,鼓励乘坐公交车和自行车。

城市管理,宏观调控至关重要。一座城市的人口、环境、交通承载都是有容量的,超过容量限度就会引发“城市病”。人口过度密集,会引发疫情;工厂过度密集,会给环境带来压力。这和人吃饭吃多了,肚皮会涨,消化不良是一个道理。这就是客观规律。

私家车限行之我说
拥有私家车并不是值得炫耀的东西,我们在振臂高呼环境污染问题有多严重的同时,有谁在为环保做着无声的行动?种一棵树,许一个愿。能少开车的时候,尽量少开车;能搭车的时候,不必要多顾及所谓的面子;能骑非机动车出游,就一起结伴同行。
所谓“欲速则不达”。我们是不是太在意目标的达成,而忘了过程的美好呢?缓慢,才是生命本来的样子吧。
只愿我们每一个人关爱身边的环境,从小事做起,为下一代珍藏一片绿洲!
 楼主| 发表于 2009-3-30 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国私家车保有量城市排名


中国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了去年年底中国十大城市私家汽车保有量的排名,北京私家车的拥有量以绝对优势排在第一位。

截止去年年底,中国私家车的数量已经达到771万辆。今年中国汽车产量可望达到315万辆,远远超过去年的233万辆。中国汽车产量今年在世界上的排名也有望由去年的第8名跃升到第5名或第6名。

第一城:北京 60万辆

目前北京机动车总量已突破180万辆,其中,私家车保有量接近60万辆。“北京车很多”与“北京风很大”共同成为关于北京两个非常鲜明的特色。北京二环的塞车长龙在中国整个汽车历史上都令人叹为观止,这样的奇观,每天都能出现。北京很大,环线达到六个以上,如果没有车,对于一个并不富裕但已经安家的人来说绝对不是噩梦而是彻头彻尾的灾难。正因为如此,很多人在未买房之前先成为了车主,这并非欲望,而是无奈。加上北京的复杂路况,许多人有车却仍然离幸福很远。尽管汽车很快,但是通往美好生活的道路,实在非常拥堵。

第二城:成都 49万辆

成都人爱吃爱耍。“安逸”是每一个外地人来成都后学会的第一个本地名词。成都人舍得吃,舍得耍。远在几十里路之外也要举家浩荡前往。他们对华阳美食和对三圣乡第一朵梅花的追捧,远远超过任何一个外地人对生活的定义。没有汽车,成都人的生活会失色很多;没有汽车,成都就不成为“天下第一耍都”;没有汽车,就没有与日激增的“川A”牌照汽车,就没有整个大成都欣欣向荣的幸福生活。

49万辆,这并非成都人打肿脸充胖子得来的数据。成都人讲实惠多于要面子:拓拓是大家公认的好车,QQ是年轻人代步的宠物。“代步工具”是成都人对汽车价值的还原。对于那些非10万元车不买的某些城市的人,成都人只能说,你以为打车是时尚,挤公交表示你接近生活,我们并不反对,但开着3万元的小车带着老婆去都江堰河边喝喝茶,才是真正的成都生活。

第三城:广州 42.3万辆

广州私家车拥有量大约为42.3万辆。在广州,拥有一辆私家车并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拥有汽车的原因也更加单纯,那就是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像成都人,有一点钱就寻思着买车,好象其他城市的人买辆电动车的心态。广州私家车是小康的标志,因此私家车的档次是成都不能比的。因此广州的私家车欲望成分颇少,更多的是一种自然需要。为了方便吃遍城里每一家小吃而买车的欲望,在广州基本不可能出现,那是因为广州人比食欲更大的欲望还多得多。

第四城:杭州 30万辆

在中国休闲城市“NO.1”的问题上与成都纠缠不清互为对手的杭州,在财富上绝对具有压倒性优势。但在居民幸福感的问题上,成都还要略胜一筹。尤其是当杭州郊区房价已经飚升到6000元/平方米均价时,成都的市中心锦江边才刚刚超过4000元/平方米。在成都,市中心有套房子,再买一套在郊区度假或出租已经是普遍行为;而在杭州,众多没有车的白领只能住着号称中国最休闲城市的按揭房,过着很不休闲的生活。接近30万辆的私家车拥有量比成都少的不仅是数量,还有生活的质量。因为虽然杭州30万辆私家车的总价远远要比成都49万辆的要高,但很多在杭州打拼的人仍然会说,质量高的生活,需要高成本来保证。

第五城:天津 30万辆

天津汽车保有量已经突破100万辆,其中私家车超过30万辆。天津对于有车人来说是个幸福的城市,因为开不远就可以吃到地道的海鲜大排挡,四处可以游览的地方很多,又没有北京的巨大生存压力,尽可趁着假期偷闲四处享乐。但作为直辖市的天津,又作为坐拥天津一汽这个家用轿车大品牌的城市,竟然比成都还少近二十万辆私家车,实在还要继续努力!

第六城:重庆 25万辆

离成都最近的大城市重庆,私家车拥有量刚到成都的一半。这不代表重庆人不爱玩,对汽车没有欲望。只能说重庆人对私家车的欲望没有成都人这样强烈。爬坡上坎的山城,汽车当然是首选的交通工具。公用交通系统的发达尤其是超级便宜的“的士”,让养车的负担凸现出来,比起潇洒的成都人来说,还是在欲望上差了一截。

第七城:上海 24万辆

上海的私家车拥有量是北京的五分之二,约为24万辆。这绝对不是上海人买不起车,而是因为上海人不屑于买车。对于爱面子的上海人,拓拓是绝对拿不出手的;QQ是嗤之以鼻的;富康是难看没有面子的;桑塔纳是做出租车的……这样一来,10万元以下的优质家轿被排除,能够进入上海人视野的汽车起价已经在10万元以上了。且不去论能够负担得起此档次家轿的人有多少,仅仅是这样的购车心态,就已经没有什么乐趣而言了。当汽车成为群众斗富攀比的工具时,它离幸福只会越来越远。

第八城:苏州 24万辆

江苏经济最发达的苏州市,私家车拥有量已经超过24万辆。婉约的江南派在新世纪以“富甲天下”的面目示人,靠得是特有的精明和应变的思维。但是在江浙富人们都还在为财富而苦心争斗的时候,成都月收入2000元的市民已经琢磨着秋天开车到新都桥看红叶去了——就像那个晒太阳的渔夫与富翁的对话一般,生活着奋斗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第九城:武汉 5万辆

就武汉市而言,现有的机动车总量已达49万辆,但私家车的保有量在5万辆上下。其中摩托车就达24万辆之多,占机动车总数的一半。作为东风厂的所在地,这样的保有量显得太过稀缺。与其称为“汽车城”,不如称之为“摩托城”更贴切一些。满城开着非常野的爱丽舍出租车,远比极少的私家车更能够代表武汉这个城市的汽车氛围。

第十城:郑州 4.5万辆

中原第一城的气概,一马平川的绝佳路况,却很难孕育出庞大的私家车拥有队伍。虽然经济飞速发展,城市日新月异,但对“安逸生活”的理解,就像河南人的美食无法与四川相比一样,郑州在私家车还停留在一个“理想化”的层次。月收入2000元的一个中原人士,用按揭的手段购买一辆私家车用以玩耍,几乎是天方夜谭。也正因为如此,自驾游、假期、草原、山水……这些在成都司空见惯的字眼,在中原人眼中却意味着奢侈。不仅仅是因为地理条件所限,更是因为“走得不远,心才不够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30 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80年代就有专家上书高层,建议不要走西方国家的老路,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可是为了发展经济建立什么汽车工业并让其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现在又要限制哈哈,好好笑!反正人家证明了错误的还非得钻进去!建议集体无语!说了又怎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30 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走入误区了,短期长期的冲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31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车子的多少,其实并不是最影响交通的,而是大家开车的陋习太多!!!!!!摩托车、电瓶车、自行车、行人的坏习惯也是太多,如果大家都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车速可以提高不止一麻麻,交通事故以及事故的隐患将大大降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jy510 Inc. ( 苏B2-20110487号, 苏ICP备12000824号-1

GMT+8, 2024-11-29 10:02 , Processed in 0.102886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510房产论坛

© 2001-202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