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 星期六

510房产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756|回复: 12

[综合类]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17 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鹰蛇软件 于 2012-9-17 09:39 编辑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抗日战争 -- 白江鏖兵

  白江,亦称白江村,系高丽半岛上的熊津江(今韩国之锦江)入海处形成的一条支流。
在我国唐朝初年,朝鲜半岛处于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都想统一半岛,但又都无力消灭对方,于是便向东西邻国寻求援助,先后分别于大唐和倭奴建立了外交关系。高句丽在秦汉时代是隶属于我汉朝的辽东地方政府,李唐有意将它收复,故它靠拢倭奴(注:即当时的日本);新罗因与倭奴结怨,故和唐王朝亲近;百济与倭奴的关系较为密切,加之公元653年百济、倭奴“通好”以后,就形成了以高句丽,百济,倭奴为一方,新罗,唐朝为另一方的政治局势。

  655年,新罗王金春秋称高句丽与百济,靺鞨(注: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联兵侵入,乞求唐朝出兵援助。唐高宗在遣使调解无效的情况下,先后派程名振、苏定方、薛仁贵等将领率兵出击高句丽,企图牵制其兵力以减轻对新罗的压力。然而,唐朝此举未能奏效,支援高句丽的百济继续向新罗发起进攻。660年,新罗王再次向唐告急,乞求唐朝出兵救援。唐高宗遂以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率领水陆大军10万余,从成山(今山东荣城)渡海击百济。百济军屯守熊津口(今锦江之入海口)进行抵抗,但在唐军南北夹击之下,很快溃败。接着,唐军与新罗联兵向百济都城泗沘进军,不到10日,便灭亡了百济。唐在百济故地设置熊津等五个都督府,以大将刘仁愿率兵留守。

  唐军灭了百济之后,原百济王扶余璋的部下福信及浮屠道琛率众据周留城,抗击唐军。10月,福信遣使至倭奴,请迎立在倭奴为人质的百济王子扶余丰,并向倭奴乞求援师。为了保住在朝鲜半岛上的势力,同时也为了缓和国内的政治危机,倭奴之齐明天皇很快就做出了送扶余丰回国和出兵援助百济的决定。12月天皇及太子中大兄等从内地的飞鸟京迁至沿海的难波城,并成立了战时最高指挥部。661年1月,将战时指挥部迁至九州西岸,在于百济隔海相望的盘濑设置了行宫。7月,齐明天皇驾崩,太子中大兄素服称制,是为天智天皇。8月,天智天皇任命阿昙比罗夫,阿倍比罗夫,秦田来津分率前军,后军和别动队,组成了一支援助百济的远征军。至9月,遣将狄井槟榔,朴市田来津等率兵5000余人护送扶余丰返国即王位。

  此前,因驻守百济的唐军刘仁愿部被福信和浮屠的百济军围困在熊津府城内,故唐高宗急调刘仁轨率军渡海增援,府城之围遂解。4月,唐军44000人以水陆两路向高句丽发起进攻。7月,唐军进至平攘,因久攻平攘不下,乃于次年2月撤军。是时,唐高宗诏令刘仁轨:“平攘军回,一城不可独固。宜拔就新罗,共其屯守。若金法敏借卿等留镇,宜且停彼;若其不须,即宜泛海还也。”(《旧唐书.刘仁轨传》)可刘仁轨认为:“主上欲吞灭高丽,先诛百济,留兵镇守,制其心腹。.......今平攘之军既回,熊津又拔,则百济余烬,不日更兴......况福信凶暴,残虐过甚,余丰猜惑,外合内离,鸱张共处,势必相害。唯宜坚守观变,乘便取之,不可不动也。”(《旧唐书.刘仁轨传》)于是他一面“飞表闻上,更请兵船”;一面镇兵伺机出击,先后攻拔了支罗城及伊城、大山、沙井等栅,又与新罗联兵攻克了“临江高险,又当冲要”的真砚城,“遂通新罗运粮之路”。而福信与扶余丰也果如刘仁轨所料,两人发生内讧,福信被杀,百济之残余力量因此严重削弱。

  663年6月,倭奴天智天皇令倭将毛野稚子等率27000余人向新罗发起进攻,夺取了沙鼻歧,奴江二城,切断了唐军与新罗的联系。不久,由孙仁师率领的7000名唐朝援军也渡海到达熊津,与刘仁轨会师,唐军军势因此大振。刘仁轨与诸将计议,认:“周留,贼之巢穴,群凶所据,除恶务本,须拔其源。若克周留,则诸城自下。”遂制定了进攻周留城的计划。刘仁愿和孙仁师以及新罗王金法敏率军从陆路进攻;刘仁轨,杜爽则率领唐水军并新罗水军由熊津江入白江口,溯江而上,从水上进攻。8月17日,唐新联军从陆路三面围攻周留城,城外据点逐一被攻克,百济和倭奴守军相继投降。周留告急,倭将庐原君臣领军万余越海而来,准备自白江口登陆。周留城即建筑在白江河口上游不远处的左岸山地上,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山峻溪隘,易守难攻。当时,尽管唐新联军已从三面包围了周留城,但百济只要能确保周留至白江一线安全畅通,就能得到倭奴从海上的支援,从而据险固守。因此,白江成为维系周留存亡的生命线,两军都誓在必争。

  唐新水军首先到达白江江口。27日,倭奴水军也从海上抵达白江,两军遭遇。从当时双方的实力来看,大唐水军7000余人,170艘战船;倭奴水兵万余,1000多艘战船。倭奴虽然在人、船数量上多于我方,但大唐水军船坚器利,武器装备优于倭奴。对于这次战斗,中国的史书记载简略。在《旧唐书.刘仁轨传》中仅有“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贼众大溃,余丰脱身而走”的概括。倭奴史籍对此则有详细的记叙“大唐军将率战船一百七十艘,阵列于白江村。戊申(27 日),日本船师初至者,与大唐船师合战。日本不利而退,大唐坚阵而守。己申(28日),日本诸将与百济王不观天象,而相谓之曰:‘我等争先,彼应自退。’更率日本乱伍中军之卒,进打大唐坚阵之军。大唐便自左右夹船绕战,须臾之际,官军败绩,赴水溺死者众,舻舳不得回旋。朴市田来津仰天而誓,切齿而嗔杀数十人,于焉战死。是时,百济王丰璋与数人乘船逃去高丽。”(《日本书记》卷二十七《天命开别天皇》)

  由上可知,此战唐将刘仁轨首先采用以逸待劳的战略战术,以旺盛的士气,率战船阵列于白江,因而在第一次较量中,轻而易举地就使倭奴“不利而退”。接着在次日的战事中,又利用唐军之战船高大坚固的优势,将倭奴的船只左右夹住,使其不得回旋,再施以火攻战术,焚倭奴之战船400多艘,取得了战斗的最后胜利。而倭奴则是盲目冒进,8月27日刚至白江,就与严阵以待的唐军交战,被迫“不利而退”。次日竞“不观天象”,仅凭一股蛮勇,毫无秩序地向早以列成“坚阵”的唐军冲击,结果在“须臾之际”惨遭失败。倭将朴市田来津被格毙,百济王扶余丰逃之夭夭。

  倭奴水军惨败的消息传至周留城,守城的百济王子扶余忠胜见大势已去,遂于9月7 日率百济守军及倭援军向我天朝投降;倭奴之陆军闻此,也不寒而栗,“相谓之曰:‘ 州柔(即周留)降矣,事无奈何。百济之名绝于今日,丘墓之所,岂可复往?’”(《 日本书记》卷二十七《天命开别天皇》)遂于白江之战的幸存者一道,乘船滚回了倭穴,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抗日战争战争至此结束,日本势力退出了朝鲜半岛,其入侵中国的野心也随之破灭。

  日军在朝鲜的惨败证明了当时日本根本不是中国的对手。损失惨重的日本深知若不赶紧求和,唐朝一旦下决心发动进攻日本连还手之力都没有。于是日本连连派“遣唐使”赴华,对中国天子毕恭毕敬,并学习中国的文化和工艺,以此改造日本。

------------------------------------
鹰蛇:惟一的一次完胜
 楼主| 发表于 2012-9-17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鹰蛇软件 于 2012-9-17 13:50 编辑

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对日战争 -- 元朝东征日本


  元朝与日本的关系,以元朝两次东征开始,又以元朝彻底失败而告终,因此元朝与日本的关系以军事上的征服和反征服为主。本文重点论述元朝与日本的战争关系始末和元朝东征日本失败的原因。


  一自从唐代武宗灭佛到蒙古人建立元朝,日本和中国脱离外交关系长达4个世纪之久。忽必烈建立元朝后,企图改变这种状况,使日本与其他政权和民族一样臣服于蒙古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首先向日本政府派遣使者,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至元二年(公元1266年),以高丽人赵彝等言日本国可通,择可奉使者。三年(公元1267年)八月命兵部侍郎黑的,给虎符,充国信使;礼部侍郎殷弘,给金符,充国信副使,持国书使日本。”在国书中,忽必烈希望元朝与日本“自今以往,通问结好,以相亲睦,且圣人以四海为家,不相通好,岂一家之理哉!以至用兵,夫孰所好,王其图之。”可见忽必烈以委婉的语气表达了如果日本拒绝投降元朝,元朝将用兵日本的意图。国信使黑的等借道高丽,在高丽枢密院副使宋君斐、礼部侍郎金赞等导诏使的陪同下前往日本,但“不至而还。”因为高丽人以汹涌的海洋和恶劣的气候为借口,威胁蒙古使节,迫使他们没有到达日本就返回中国。实际上高丽人劝阻蒙古使者前往日本的真正意图在于:如果元朝出兵日本,必将给高丽人带来沉重的负担。为此,忽必烈非常不满,他立刻给高丽国王写了一封措辞激烈的信,谴责高丽国王作为他的臣民不但不帮助蒙古使节克服困难前往日本,反而劝阻他们返回中国。在忽必烈的压力下,高丽国王在忽必烈于至元三年(公元1268年)第二次派遣使节去日本时,给予了充分的合作和帮助。这一次蒙古使节顺利地到达日本大宰府。他们按照忽必烈的吩咐希望日本“派遣纳贡使节。”当时日本执政者为镰仓幕府,他们“一方面将此事报告了朝廷,同时拒绝这一要求,并令使者回国。”蒙古使节在要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于返回的路上掳走日本人塔二郎、弥二郎二人。忽必烈此时因蒙古与南宋战事紧张都无法分出兵力东征日本,因此他仍希望以和平手段压制日本政府就范,从而奴役整个日本大和民族。于是他释放了塔二郎、弥二郎,告诉他们:“尔国朝觐中国,其来尚矣。今朕欲尔国来朝,非以逼汝也,但欲垂名于后耳。”并让他们带去给日本国的信。但仍与前几次一样没有任何回音。后来忽必烈又三次遣使前往日本,但均为日本政府拒绝。如公元1270年,蒙古使节第五次到达日本,传达了忽必烈的旨意:如果日本不向蒙古朝贡,蒙古人即将出兵云云。当时18岁的日本执政者北条时宗(1251—1284)“坚决拒绝这一要求,压制了朝廷的妥协态度,下令西国的守护和地头准备防御。”忽必烈闻此讯后,抑制不住五次遣使、五次被拒绝的愤怒与耻辱,他不顾蒙古与南宋激战正酣,下令准备军队、船只、粮饷,向日本发起战争攻势。日本军队也在北条时宗的命令下严阵以待。


  公元1274年,忽必烈命“风州经略使忻都、高丽军民总管洪茶立,以千料舟、拔都鲁轻疾舟、汲水小舟各三百,共九百艘,载士卒一万五千,期以七月征日本。”为此高丽人、汉人被迫造船、运粮饷,充当士兵,他们深受其害。但忽必烈执意攻取日本,“冬十月,入其国,败之,而官军不整,又矢尽,惟虏惊四境而归”。其实元朝军队仅仅在战争开始阶段取得了一些战果。以后则屡战屡败。如井上靖记载:蒙古于“公元1274年10月初,以船舰九百艘、士兵三万三千人占领了对马、壹岐两岛,……继而侵入肥前松浦郡,……使日军处于不利,不得不暂时退却到大宰府附近。……元军虽然赶走了日军,但不在陆地宿营,夜间仍回船舰。当元军回到船舰后,恰遇当夜有暴风雨,元舰沉没二百余只,所余元军撤退,日本才免于难。”(日本历史称此次战役为文永之役)。美国蒙古史研究者罗莎比的记载则与井上靖相似,他写道,“尽管日本人得知蒙古军队已经出发,但他们的准备仍不完备……他们的武器也无法与蒙古人的长距离武器相匹敌,他们的指挥官也不如久经战场考验的蒙古军队领袖那样有经验,但他们擅长于面对面的搏斗……尽管他们在前几夜的战斗中失利,但突然降临的暴风雨使蒙古军队和船舰在退往旷海中时损害惨重,他们不得不无功撤退。”可见蒙古人第一次东征日本便以失败而告终。这在蒙古兴起以后的战争史中是不多见的。蒙古人战无不胜的神话在海战中被彻底粉碎。


  忽必烈听到征服日本失败的消息后,感到非常震惊,他几乎不相信战无不胜的蒙古人能败在小小的日本国手下。为了挽回蒙古人的面子,他决心与这个岛国周旋到底。但由于消灭南宋的战争正进入关键时期,因此他再次派遣“礼部侍郎桂世忠、兵部侍郎何文著、计议官撒都鲁丁往使,复致书。”并以强硬的态度要求日本纳贡,否则将诉诸于武力。但日本政府“为他们最近的成功而骄傲,相信上帝能挽救他们,并加宽了日本与元朝之间的海防线,处死了忽必烈派遣的使节。”这极大地伤害了蒙古朝廷。因为蒙古人认为斩除使者是对他们最大的污辱。早在公元1218年,当花剌子模国王处死了成吉思汗的使者和商队后,就曾引起成吉思汗极大愤怒,结果爆发了蒙古军队第一次西征。忽必烈与他的祖父一样,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惩罚日本国。他一方面招募军队、筹集资金;另一方面遣使要求日本迅速朝贡,否则元军将至。北条时宗再次拒绝了忽必烈的要求,并积极策划远征高丽。忽必烈别无选择,他于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以日本杀使臣为由,结集南宋新附军十万人组成一支大军远征日本。兵分两路:洪茶丘、忻都率蒙古、高丽、汉军四万,从高丽渡海;阿塔海、范文虎、李庭率新附军乘海船九千艘,从庆元、定海启航。二路大军约定六月以前会于壹岐岛及平壹岛。”高丽国王为元朝“提供了1万军队,1500名水手,900只船和大批粮食。”然而,人数多、辎重多的江南军队行动迟缓,没有按预定时间与东路军会合,东路军在等待无望的情况下,“从合浦出发,侵袭日本对马、一岐两岛后,进抵筑前志贺岛登陆。日本守军已有前次抗击蒙古的经验,他们在箱崎、今津等处沿岸构筑防御工事,并以精锐部队开进志贺岛(志贺岛与九州之间有陆路可通),与东征元军进行了激烈战斗。”元军战败,退至鹰岛、对马、一岐、长门等地,与姗姗来迟的江南军会合。然而会合后的元军不但不积极进攻,反而因高丽、汉、蒙古统率之间的矛盾而不能协调作战。这样,“蒙古军在毫无荫蔽的前提下,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两方对峙达两个月之久。蒙古军队没有看到胜利的希望。两个月之后,即8月15—16日,一场巨大的台风袭击了库树(音译,指平户)海岸,蒙古军再次企图撤入海上,但他们的努力是徒劳的。在此次台风袭击下,蒙古东路军损失1/3,江南军损失一半,一些靠近海岸的士兵被日本人屠杀或溺死。”汉文史料也记载到,由于元军战船“缚舰为城”,因而在“波如山”的台风袭击下“震撼击撞,舟坏且尽。军士号呼溺死海中如麻。”统率范文虎临阵脱逃,“独帆走高丽”[26]。蒙古人第二次东征日本又以惨败而告终。盛怒之下的忽必烈不但不总结教训,反而于1283年再次命令南方商人和东北女真人为他出征日本建造船只、高丽人为他提供粮食。但由于国内经济形势每况愈下,理财大臣阿合马、卢世荣、桑哥遭到臣僚们的不断攻击,忽必烈终于在公元1286年屈服于朝廷的压力,放弃了对日本的战争。至此,蒙古与日本的军事关系以蒙古的彻底失败而结束。


  二13世纪下半叶,蒙古帝国虽日趋分裂,忽必烈在亚洲东部建立的元朝却蒸蒸日上,实力居亚洲第一,但却被东亚的一个力量弱小的日本岛国打败,这与元朝和日本双方的一些主客观因素密切相关。

------------------------------------
鹰蛇:
日本人没有被灭国那是天幸,应感谢那一阵“神风”
其实元朝虽战败,却于国力无损,蒙古人战无不胜,却输给小日本,天意乎?人祸乎?

兵危战凶,影响胜负的因素实在太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17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鹰蛇软件 于 2012-9-17 09:43 编辑

㈢第三次中日战争——1547-1566年明东南沿海抗倭战争
著名事件、战役:戚继光抗倭、胡宗宪抗倭、台州大捷
历史背景 14世纪,日本处于南北朝时代,在国内战争中溃败的武士,流亡海岛,勾结海商和失业流民组成海盗集团,窜犯中国今辽宁沿海,并渐次南移。由于明廷厉行海禁,派遣信国公汤和、江夏侯周德兴等将领在东南沿海筑城设卫,整饬海防,倭寇未成大患。15世纪后期,日本进入战国时代,封建主和寺院大地主为扩充实力,弥补内战损失,怂恿、支持海盗活动,因而倭寇逐渐猖獗。16世纪,特别是嘉靖年间,明廷内政日趋腐败,沿海卫所空虚,军备废弛。倭寇乘机与少数□商相勾结,窜犯今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占据岛屿,攻城掠地,深入久踞。倭寇所到之处,烧杀掳掠,无恶不作,给沿海民众带来深重灾难,成为明朝的严重祸患。沿海民众不甘倭寇侵略,奋起抗击。在民众抗倭斗争推动下,明军展开了一场长期的、卓有成效的抗倭战争。
  1547年嘉靖二十六年,入侵浙、闽沿海的倭寇,出没无常,当地守军互不相统,难以抵御。明廷命朱纨为浙江巡抚兼提督浙、闽海防军务。他统一部署浙、闽海防,征调战船40余艘,分布沿海,还采用封锁手段,禁止商船下海,严立保甲制度,搜捕、严惩勾结倭寇的内贼,孤立倭寇。1548年四月,朱纨遣福建都指挥佥事卢镗乘夜暗不良天候,率军围剿双屿港(今浙江宁波东),斩杀和溺死海盗数百人,擒获勾结倭寇的海盗首领许栋。朱纨力挫倭寇,然因打击了勾结倭寇的官僚、地主、商人,被诬陷罢职,忧愤自杀,卢镗也被陷入狱。
  1552年,明廷先后命王□和张经总督浙、闽军务。他们重用俞大猷、汤克宽,释放卢镗等抗倭名将,编练水军,请调援军,水陆军密切配合,抗击倭寇。三十二年三月,王□遣参将俞大猷、汤克宽等率舟师夜袭普陀山(在今浙江普陀县境),先火攻,后肉搏,俘斩倭寇数百人。与此同时,沿海民众也积极投入抗倭斗争。次年,倭寇数百人在定海(今属浙江)金家岙登陆,乡民杨一率众与倭寇激战海涂,将其打败。1555年四月底,倭寇4000余人,从柘林(今上海奉贤南)突袭嘉兴(今属浙江)。张经遣副总兵俞大猷和参将卢镗、汤克宽等,率水陆军联合抗击。五月初,倭寇进至王江泾(今嘉兴北),汤克宽率水师由中间出击,俞大猷和卢镗率军前后夹击,斩倭1980余名。明军乘胜追击,在苏州平望、陆泾坝又歼逃倭千人。
  1556年,入侵浙江的倭寇日益猖獗,明廷命胡宗宪为浙江总督。他采用剿抚兼施的策略,计杀勾结倭寇的海盗首领徐海,诱降勾结倭寇的海盗巨贼汪直。秋,胡宗宪令浙江总兵俞大猷率军进剿平湖,歼倭1600余人。1559年,参将戚继光针对沿海卫所废弛、军令难行、战斗力低的情况,在胡宗宪支持下,亲去义乌等地招募矿夫、农民4000多人,训练成为闻名的“戚家军”。戚继光又督造战船40余艘,分布于浙江沿海的松门(今温岭东)、海门(今椒江市)二卫,在海战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他还根据沿海地形和倭寇作战特点,创造了攻防兼宜的“鸳鸯阵”,每队12人,配备长短兵器,灵活变换队形,发挥各种火器和士兵的整体作战威力,屡次打败倭寇。1561年四月,倭寇万余、战船数百艘,大举入侵台州,戚继光率军九战皆捷,全歼倭寇。九月,总兵卢镗、参将牛天锡分别率军在宁波、温州等地与倭寇交战十余次,杀敌1400余人,焚死、溺死者甚众。至此,窜犯浙江的倭寇基本荡平。
  1562年,福建沿海倭患严重,特别是横屿岛(今宁德东),地势险要,倭寇结寨为营,并与牛田(今福清南)、林墩(今莆田南)倭巢互为犄角,四出焚掠。七月,戚继光奉命率领6000精兵,由浙江入闽剿倭。他利用退潮之机,涉海进攻横屿,斩倭2600余人,接着乘胜攻克牛田、林墩,后班师回浙。不久,福建沿海倭寇又趋猖獗。明廷命谭纶为福建巡抚,总督福建军务;俞大猷为福建总兵,戚继光为副总兵,率军进剿;同时,令广东总兵刘显率军援闽。1563年四月,谭纶决心进攻倭寇据为巢穴的平海卫(今莆田东南)。他针对该地三面环海、易守难攻的特点,令戚继光率中军,刘显率左军,俞大猷率右军,采用水陆配合、中间突破、左右夹击的战法,一举攻克平海卫,斩倭2200余人,溺死无数,救回被掳男女3000余人,乘胜收复兴化城(今莆田)。接着,谭纶下令整治海防,督造战船,扼守海口,在沿海各县建立战守合一的地方武装。同年冬,倭寇万余人围攻仙游。次年二月,戚继光率军驰援,大战城下,倭寇败逃。戚家军乘胜追击,在同安、漳浦斩倭数千人,溺死焚死数千人,逃走者仅千人。至此,入侵福建的倭寇基本荡平。此后,俞大猷和戚继光分别率军横扫流窜广东沿海的残倭。时至1566年,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消除。


------------------------------------
鹰蛇:
明朝已经由全盛转衰,严嵩任用非人,导致倭患愈演愈烈
张居正一代政治奇才,方能任用大将驱除倭寇,可见,清明的政治是争胜之本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17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鹰蛇软件 于 2012-9-17 09:46 编辑

㈣第四次中日战争——1592—1598年明朝中日战争
名著事件、战役:中日朝鲜战争
    丰臣秀吉以武力统一了战国时代大名纷争的日本后,自感实力强大,迫不及待地发动对中国的战争。
    1592年5月:日本关白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以小西行长、  
加藤清正为先锋,统10余万军,于釜山登陆,陷王京(今汉城)。朝鲜国王李昖奔义州,遣使向明朝求援。7月:日军占朝鲜王京,大掠,北逼平壤。副总兵祖承训渡鸭绿江帅师援朝鲜,战于平壤,败。祖承训仅以身免。中朝震动。8月:明朝以兵部右侍郎宋应昌经略备倭军务。诏天下督抚举将材。9月:明朝诏李如松提督蓟、辽、保定、山东军务,充防海御倭总兵官,其弟如柏、如梅为副总兵官,开赴朝鲜。

  1593年1月:总兵官李如松援朝之师复平壤、开城,进攻王京(今汉城),遇日军于碧蹄馆(今汉城西北),败绩。2月:李如松焚日军粮仓粟数十万。4月:日军以乏食弃王京而退。于是沈惟敬(嘉兴市中无赖,应募而来者)封贡之议行。5月:日军退据釜山。时四川参将刘綎率军五千赴援朝,诏以副总兵从征。6月:沈惟敬归自釜山,同日使小西飞来请和。7月:明朝诏援朝兵还以进行日本封贡事,撤李如松大军还,只留刘綎及游击吴惟忠合七千六百人分扼要口。以兵部尚书石星一意主和,又撤吴惟忠兵,只留刘綎兵防守。9月:朝鲜国王李昖(yán言)上表谢援救复国,然是时,日军犹据釜山,石星一意主和。12月:明朝命蓟辽总督顾养谦兼理朝鲜事,召宋应昌、李如松还。

  1594年10月:日本议和使小西飞至北京。

  1595年1月:明朝遣使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令沈惟敬偕往。

  1596年4月:朝鲜正使李宗城以贪淫,为日本守臣所逐,奔还王京(今汉城)。事闻,诏逮下狱。5月:明朝复议封日本。命都督佥事杨方亨、游击沈惟敬往。9月:明朝封使杨来亨抵日本,丰臣秀吉怒朝鲜王子不偕来以谢。不受封,再拟侵朝鲜。

  1597年1月:朝鲜以日军留釜山,遣使求援。2月:明朝复议征日援朝。以麻贵为备倭总兵官,统南北诸军。3月:明朝以山东右参政杨镐为佥都御史,经略朝鲜军务。以兵部侍郎邢玠为尚书,总督蓟、辽、保定军务,经略御倭。5月:邢玠至辽。6月:日本兵船数千泊釜山,渐逼梁山、熊川。沈惟敬率营兵二百出入釜山。邢玠阳为慰借,檄杨元袭执之,缚至麻贵营。自沈惟敬被执而向导始绝。8月:日本破朝鲜闲山岛、南原(为全罗道外藩,一失手,天津、登莱皆可扬帆而至)。守将副总兵杨元弃南原而走。日军逼王京(汉城)。9月:逮前兵部尚书石星下狱,与沈惟敬俱论死。后于1599年石星死狱中,沈惟敬弃市。12月:援朝军与日军大战于蔚山。

  1598年1月:明朝援朝攻蔚山之兵以日本行长之援兵骤至,诸军闻之大惧。杨镐不及下令,策马先奔王京(今汉城),麻贵继之,一时九将皆溃。副将吴惟忠、游击毛国器断后,日军乃还,辎重多丧失。杨镐与邢玠诡以捷闻。时诸营上军籍,士卒死亡殆二万,杨镐大怒,屏不报,只称百余人。赞画主事丁应泰闻败,至杨镐处问后计,杨镐出张位、沈一贯手书,扬扬自得。丁应泰愤而抗疏列败状,以首辅赵志皋力救,乃免逮,遣官查勘。2月:邢玠益募江西水军,议海运为持久计。于是都督陈璘以广兵,刘綎以川兵,邓子龙以浙、直兵先后至。邢玠分兵三协为水陆四路,路置大将,中路李如梅,东路麻贵,西路刘綎,水路陈璘,各守汛地,相机而动。6月:杨镐罢职听勘。7月:丰臣秀吉死于京都。9月:援朝兵与日兵战于蔚山等处,互有胜负。10月:总兵官刘綎、麻贵分道击日军,败之。董一元攻倭新寨,败绩。11月:日军弃蔚山逃,明军分道进击。时行长、清正以丰臣秀吉死,皆欲逃。清正发舟先走。陈璘提督水师,副将邓子龙、游击马文焕等皆其属下。战舰数百,分布忠清、全罗、庆尚诸海口。会日军将逃,陈璘亟遣邓子龙偕朝鲜将李舜臣击之。邓子龙素慷慨,所在立战功。至是,年逾七十,意气靡厉。驾三巨舰为前锋,击之于釜山南海。携壮士三百人跃入朝鲜舟,直前奋击,敌死伤无算。他舟误掷火器于邓子龙舟,舟中火起。李舜臣来援俱战没。会副将陈蚕、季金等军至,夹击,日军无斗志,明军焚其舟,日军大败。得脱登岸者又为陆军所歼,焚溺者万计。时刘綎方攻行长,夺曳桥寨,陈璘以舟师会击,复焚其舟百余。行长部石曼子引舟师来援,陈璘击杀之,日军扬帆尽去。12月:日本残兵复渡匿乙山,崖深、道浅,将士不敢进。陈璘夜潜入,比明炮发,日军逃去。陈璘追击,日军无脱者。朝鲜之役历七载,丧师数十万,糜饷数百万,至是战始息。


------------------------------------
鹰蛇:惨烈之战,明朝已衰败,能够打个平手,万幸万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17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鹰蛇软件 于 2012-9-17 09:48 编辑

㈤第五次中日战争——1874-1879年清朝日本占领台湾
   1874年5月,日军在台湾琅桥登陆,开始了对台湾的进攻。对日本来说,这次行动相当冒险,不仅当时中日国力悬殊,国际舆论也不支持。战争至8月,日军增至3600人,但仍进攻不利,酷暑疫病,士气低落。此时日本看到胜算太小,就派了公使到北京,争取体面地结束战争。

   9月日本公使来华后,先是虚声恫吓,后来又表示结束战争的“诚意”,说日本出兵台湾费尽财力,中国也不能让日本军队空手而归,应当支付一些兵费然后日本撤兵,这样双方面子上都过得去。清政府觉得在战争中处于优势,以赔钱来结束战争说不过去,而又不想为“化外生番”费太多精力,也想息事宁人,就表示可以考虑对在台湾“被害之人”酌情“抚恤”,等于承认了赔款的原则。在10月31日签订的《北京专约》中,琉球人遇害写成了“日本国民遇害”,日军进攻台湾写成了“保民义举”,中国以“抚恤”名义,赔偿白银五十万。《北京专约》为日本兼并琉球提供了根据,1879年4月,日本占领琉球,更名冲绳县。

------------------------------------
鹰蛇:
清朝战事,每多耻辱,于斯为最,不忍卒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17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㈥第六次中日战争——1894-1895年清朝中日甲午战争
著名战役:平壤之战、黄海海战、鸭绿江防之战、金旅之战、威海卫之战、辽东之战
   1894-1895年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1894年(光绪二十年)爆发,按中国干支纪年,是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甲午一战,日本成为亚洲的暴发户。战争赔款二亿三千万两平银;舰艇等战利品价值也有一亿多日元。而当时日本政府的年度财政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当时的日本外务大臣高兴地说:“在这笔赔款以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好几亿元,全部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所以,一想到现在有三亿五千万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还是私人都顿觉无比的富裕。”占领朝鲜、台湾后,在战略上对东北、华东构成了直接威胁,成为进攻中国大陆的跳板。日本第一次尝到了侵略的甜头,极大地刺激了其扩张的欲望。
   平壤之战发生于9月15日,是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作战。当时驻守平壤的清军共三十五营,一万七千人;进攻平壤的日军有一万六千多人,双方兵力旗鼓相当。战斗在三个战场同时展开:其一为大同江南岸战场。晨三时,日军第九混成旅团在大岛义昌少将的指挥下,首先向大同江南岸清军发起进攻。太原镇总兵马玉崐督队英勇抗击,日军官兵死伤惨重,无力再战,大岛义昌负伤,只得下令退却,午后二时全部撤离战场。其二为玄武门外战场。玄武门为日军的主攻方向,因此集中了优势兵力,由立见尚文少将的第十旅团(又称朔宁支队)和佐藤正大佐的第十八联队(又称元山支队)担任主攻。高州镇总兵左宝贵登玄武门指挥,亲燃大炮轰敌,官兵感奋,英勇杀敌。激战中,左宝贵不幸中炮牺牲,其部下三位营官也先后阵亡,午后二时玄武门遂被日军攻陷。日军企图向城内推进,遭到清军阻击,只得退守玄武门。其三为城西南战场。晨七时,野津道贯中将亲率日本第五师团本队,从平壤西南用炮火掩护步兵冲锋,清军马队进行反击。至中午,野津道贯见难以得手,下令暂停攻击,退回驻地。此时对清军来说,战事尚有可为,但清军总统(总指挥)叶志超贪生怕死,于午后四时树白旗停止抵抗,并下令全军撤退。六天里,清军狂奔五百里,于21日渡鸭绿江回国。日军占领朝鲜全境。

  黄海海战发生于9月17日,是中日双方海军的一次主力决战。发生于鸭绿江口大东沟(今辽宁东沟)附近海面。北洋舰队参加战斗的军舰为10艘,日本海军投入战斗的军舰则有12艘。中午开战后,北洋舰队重创日本比叡、赤城、西京丸诸舰。但北洋舰队中致远舰亦受重伤,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下令向敌先锋舰吉野猛冲,以求同归于尽,不幸中敌鱼雷,200余人牺牲。下午,北洋舰队10舰中,沉四、逃二、伤二,只余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依然奋勇搏战,并重创日本旗舰松岛。战至下午五时半,日本舰队撤离战场。
    鸭绿江防之战开始于10月24日,是清军抗击日军入侵中国国土的首次保卫战。当时部署在鸭绿江北岸的清军共八十二营,约两万八千人。清政府任命宋庆为诸军总统,节制各军。日军进攻部队是山县有朋大将统率的第一军,包括桂太郎中将的第三师团和野津道贯中将的第五师团,共三万人。双方兵力不相上下。但是,宋庆虽负节制诸军之名,各军实则不服调度,而且士气不振,将领多无抗敌决心。是日午前十一时,日军先于九连城上游的安平河口泅水过江成功。当夜,日军又在虎山附近的鸭绿江中流架起浮桥,清军竟未觉察。25日晨六时,日军越过浮桥,向虎山清军阵地发起进攻。清军守将马金叙、聂士成率部奋勇还击,因势单力孤,伤亡重大,被迫撤出阵地。日军遂占领虎山。其他清军各部闻虎山失陷,不战而逃。26日,日军不费一枪一弹占领了九连城和安东县(今丹东)。在不到三天内,清朝重兵近三万驻守的鸭绿江防线竟全线崩溃。

  金旅之战也开始于10月24日,至11月22日旅顺口陷落,这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的关键一战。日本第一军进攻鸭绿江清军防线的同一天,大山岩大将指挥的第二军两万五千人在日舰掩护下,开始在旅顺后路上的花园口登陆。日军的登陆活动历时十二天,清军竟坐视不问。11月6日,日军进占金州(今辽宁金县)。7日,日军分三路向大连湾进攻,发现清军早已溃散,不战而得大连湾。日军在大连湾休整十天后,开始向旅顺进逼。当时旅顺地区清军有七统领,道员龚照玙为前敌营务处总办,有“隐帅”之称,共辖三十三营,约一万三千人。18日,日军前锋进犯土城子,徐邦道指挥拱卫军奋勇抗御,将日军击退。是日,龚照玙竟置诸军于不顾,乘鱼雷艇逃往烟台。19日,黄仕林、赵怀业、卫汝成三统领也先后潜逃。21日,日军向旅顺口发起总攻。22日占领旅顺口并血洗全城。

  随着清军节节败退,在清廷内部,主和派已占上风,大肆进行投降活动。旅顺口失陷后,日本海军在渤海湾获得重要的根据地,从此北洋门户洞开,北洋舰队深藏威海卫港内,战局更加急转直下。
威海卫之战是保卫北洋海军根据地的防御战,也是北洋舰队对日的最后一战。其时,威海卫港内尚有北洋海军各种舰艇二十六艘。1895年1月20日,大山岩大将指挥的日本第二军,包括佐久间左马太中将的第二师团和黑木为桢中将的第六师团,共两万五千人,在日舰掩护下开始在荣成龙须岛登陆,23日全部登陆完毕。30日,日军集中兵力进攻威海卫南帮炮台。驻守南帮炮台的清军仅六营三千人。营官周家恩守卫摩天岭阵地,英勇抵御,壮烈牺牲。日军也死伤累累,其左翼司令官大寺安纯少将中弹毙命。由于敌我兵力众寡悬殊,南帮炮台终被日军攻占。2月3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城。威海陆地悉被敌人占据,丁汝昌坐镇指挥的刘公岛成为孤岛。连日来,日军水陆两路配合,先后向刘公岛和威海港内北洋舰队发动八次进攻,均被击退。在此期间,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佑亨曾致书丁汝昌劝降,遭丁汝昌拒绝。5日凌晨,旗舰定远中雷搁浅,仍做“水炮台”使用,继续搏战。10日,定远弹药告罄,刘步蟾下令将舰炸沉,以免资敌,并毅然自杀与舰共亡。11日,丁汝昌在洋员和威海营务处提调牛昶昞等主降将领的胁迫下,拒降自杀。洋员和牛昶昞等又推署镇远管带杨用霖,出面主持投降事宜。杨用霖拒不从命,自杀殉国。12日,由美籍洋员浩威起草投降书,伪托丁汝昌的名义,派广丙管带程壁光送至日本旗舰。14日牛昶昞与伊东佑亨签订《刘公岛降约》,规定将威海卫港内舰只、刘公岛炮台及岛上所有军械物资,悉数交给日军。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辽东之战持续的时间很长。自日军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后,连占凤凰城、岫岩、海城等地。清政府调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钦差大臣督办东征军务,授以指挥关内外军事的全权,并任命湖南巡抚吴大澄和宋庆为帮办,以期挽回颓势。从1895年1月17日,清军先后四次发动收复海城之战,皆遭挫败。2月28日,日军从海城分路进犯,3 月4日攻占牛庄,7日不战而取营口,9日又攻陷田庄台。仅十天时间,清朝百余营六万多大军便从辽河东岸全线溃退。

  《马关条约》的签订随着战争的失利,清政府进一步加紧了乞降活动。2月11日,决定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傅文及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在马关春帆楼签订《马关条约》,包括《讲和条约》十一款,《另约》三款,《议订专条》三款,以及《停战展期专条》两款。

  条约的主要内容为:①中国承认朝鲜“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实则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②中国将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③中国“赔偿”日本军费库平银二万万两;④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地为通商口岸,日本政府得派遣领事官在以上各口岸驻扎,日本轮船得驶入以上各口岸搭客装货;⑤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市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其产品免征一切杂税,享有在内地设栈存货的便利;⑥日本军队暂行占领威海卫,由中国政府每年付占领费库平银五十万两,在未经交清末次赔款之前日本不撤退占领军;⑦本约批准互换之后,两国将战俘尽数交还,中国政府不得处分战俘中的降敌分子,立即释放在押的为日本军队效劳的间谍分子,并一概赦免在战争中为日本军队服务的汉奸分子,免予追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17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㈦第七次中日战争——1914年日本一战侵占山东


8月23日,日本对德宣战,声言要“消灭德国在远东的一切力量”,
实则意在攫得中国胶州半岛及德国在太平洋上霸占的一些岛屿。9月2日,日军在龙口登陆;10月6日,占据济南车站,强夺了胶济铁路;10月底,开始围攻驻守青岛的德军,并于11月7日将其一举攻陷。战事基本结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17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㈧第八次中日战争—1928—1945年中日战争
著名事件、战役:皇姑屯事件、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平津会战、淞沪会战、“八·一四”空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台儿庄战役、豫湘桂战役、百团大战、五一大扫荡、桂南会战、昆仑关会战、枣宜会战、中条山作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广州作战、长衡会战、南京大屠杀、晋中鏖战、平型关大捷、松山战役、桂柳会战、湘西会战。
这是大家最为了解的不做详细介绍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17 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除了第一战,中方就算取胜也是苦胜,更何况胜少负多

一雪前耻在何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17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居有恶邻,中华之殇

日本人只要强盛就会来犯,一千多年都是如此!

抗日战争刚刚过去没多久,日本经济迅速恢复,战争的威胁就悄然来临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好评 +1 收起 理由
云天河 +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jy510 Inc. ( 苏B2-20110487号, 苏ICP备12000824号-1

GMT+8, 2024-11-16 21:55 , Processed in 0.156271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510房产论坛

© 2001-202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