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 星期四

510房产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787|回复: 7

[综合类] 童年记忆--过年过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6 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过年过节──过节

在我们老家的风俗习惯中,节日是很多的。由于平时生活很苦,每天就是稀饭咸菜,南瓜红薯,节日才能吃到一些好吃的东西,因此节日对孩子们来说是非常向往的。小时候,我们只记得家乡的农历节日,阳历节日比如元旦(阳历年)、五一、十一等与我们似乎毫无关系。

清明。每年正月半一过过年就算正式结束了,田里的活计也就开始忙碌起来。麦苗返青以后不久就到清明了,菜田开出一片金黄色的花朵,蚕豆更是早已开花结果准备吃青蚕豆了。我们家乡话说“清明到,吹麦炮”,就是说麦子都孕穗了。老家风俗是清明吃馄饨,但由于处于青黄不接季节,小时候家里又穷,自然多数是吃素馄饨,条件好了才买肉。但是新韭菜又鲜又嫩,没有肉也非常好吃,就是煮起来容易碎,下锅后一滚就要盛出来,不然就要成菜稀饭了。

清明最重要的活动是扫墓,家乡话叫“上坟”。当时田里坟很多,我家祖坟在马路东面靠南面的半田里,栽有几棵柏树,坟上长满青草和青藤等。父亲买来几种颜色的纸,裁成细长条,用白线把纸捆到小树枝上,老家叫“飘山纸”。清明前一两天的傍晚时分,父亲带着我们,拿着铁锹,带着黄纸和“飘山纸”,怀着肃默的心情去上坟。先把祖坟简单清理一下,然后用锹挖出多边型的土块,叫“坟帽子”,一块底朝上,另一块面朝上,中间压一张纸。然后点火化纸,磕头拜上几拜,意思是给祖宗送钱,以免他们在阴间生活无着。

碧绿的田野上,到处都是随风飘扬的五颜六色的“飘山纸”,是老家清明时节的一大景色。按风俗,清明之前任何人是不允许动坟上的“飘山纸”的,不作兴也不吉利。但清明一过就无所谓了。我们上学后,就经常在清明一过到坟上去摘“飘山纸”,回来订成小本子写字做作业,算是废物利用吧。

立夏。清明过后一个月就是立夏,不是什么大的节日。但是孩提时记得很清楚,因为每年固定的能够吃到煮鸡蛋的就是这个节日。条件好时每人分两个,记得很小时有一年母亲分给我两个温热的鸡蛋,拿在手里玩了好长时间才舍得吃的。还记得困难时期,一次是两人吃一个,母亲用头发把鸡蛋从中间划成两半,一人一半,纯属纪念性的,意思意思。立夏时皂角树已经长得十分茂盛了,农村妇女常在头发上别上皂角叶以示过节。场边伯家就有一棵皂角树,我们小孩子有时也摘了树叶挂在耳朵上,大概是出于学大人好玩,可能没有什么意思。

端午。吃粽子。每年端午前半个多月时,母亲就用竹竿扎个小钩带我们去打芦苇叶(老家话好象叫芦头叶子),挑大而肥后芦苇摘下捆成小把,顺便割些蒲叶,回家挂在屋檐下晾干。阴历5月初四下午扎粽子,小时候家里的粽子只有大米、小豆、蚕豆瓣等几种,糯米都很少,火肉粽子听母亲说过,但从未见过。母亲扎粽子的手艺很高,扎出的粽子好看又不散。晚上煮粽子一般要煮到半夜,而且要用柴火煮。我们孩子们往往就等着吃,有时困得东倒西歪也不肯去睡觉。端午早上就可以尽情的吃粽子,其后每天早上还可以吃一些。节后母亲都是常常把粽子放(养)在坛子里,再放入清水,可以保存好几天。早上烧粥时放几个在汤罐(即灶上靠近大锅里的小铁罐、可利用锅洞火的余热温水)里,吃粥时每人吃一两个。端午正是农村割麦栽(稻)秧时节,粽子对农忙劳动自然十分重要。


此外,好象是端午前还有一个什么水朋娘娘生日的小节日。所谓水朋娘娘就是水面上游蹦的小虫子,不知它们怎么也有生日要人来庆当晚上用麦杆扎个小把,插上两支小蜡烛,到河边点上放在水面,然后任其漂浮熄灭。常常是外婆帮我们弄,后来才知道,因为我们喜欢在水边玩,掉河里的风险性比较大,也就是保佑我们的意思,当时觉得挺好玩的。

夏至。老家风俗夏至也是过节吃馄饨,似乎还是比较重要的节日,因此吃馄饨总是多少要买点肉的。小时候过节一般祭祖先,无非是化纸供点馄饨让祖先尝尝的意思。这个节日的一个特点是请亲戚来一起吃馄饨。这时通常是农闲季节,少不了也要送一两盘到隔壁两个亲伯家。当然他们家过节也要送一碗给我家的。夏至来人多,很热闹,要裹上好几筛子馄饨,中午灶里间不停的煮,外面往往有两桌人吃,还必须要边吃边等。最后才吃的自然总是母亲。吃剩的馄饨怕流汤,都要煮熟再放,晚上用油煎一下,特别香。

七月半。这个节日可能只有我们老家有,特点是吃茄饼。到菜田里摘一些大的茄子,刨去皮,韭菜择好洗干净。然后把茄子切成薄片夹子,夹上切细的韭菜,裹上面放到锅里煎熟,煎熟后再在锅里用油焙一下,老远就可以闻到韭菜的清香。小时候家里生活很苦,到七月半中午就围在灶台旁看母亲煎茄饼,几乎有点馋涎欲滴。

八月半。记得小时候我们老家只说过八月半,很少有人说是中秋节的。八月半唯一乐趣就是吃月饼,好象没有其他吸引小孩子的事情。中秋正是秋收秋种的农忙季节,大人忙得起早摸黑,自然对八月半就没法重视。一般是父亲买几块月饼,切成几丫大家分了尝尝就算过节。

我无所事事,就跑到外面场上边等边玩。天气不冷不热,看到一轮明月正从东边冉冉升起,又大又圆又红。一会儿变亮了,上面好象还有山的影子,又好像是个女的头像,非常好看。当时就想月亮上不知有没有人,有没有传说中的仙女等。当时就觉得生活挺美好的。

冬至。我们老家叫过冬,大概是开始过冬天的意思。冬至也是吃馄饨,我的感觉也是吃馄饨就是过节。小时候的伙伴乾郎曾说,冬至比过年还重要,因此老人常说冬大年小。不知他是听谁说的,也不知是不是这么回事。

元旦。我们家乡叫阳历年。没有任何活动,小时候很长时间甚至不知道有这一节
 楼主| 发表于 2009-1-16 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之过年

腊月廿四在我小时候印象中是一个很大的节日。中午吃小豆(红豆)饭,并留下一些等到年初七接灶王爷用。晚上要吃面条。记得有一年,廿四中午饱饱地吃了小豆饭后,下午看见母亲又在擀面条,就问中午吃了饭晚上怎么还吃面啊?母亲说廿四夜就是中午吃饭晚上吃面。当时听了觉得十分高兴的同时,甚至有了有点太奢侈的感觉。

下午还要搭“刺盖棚”(音,不知正确的是什么)准备晚上送灶王爷。大人或者大孩子到竹园里砍四根竹子,在门口路边插上正方四角型,上面拢到一起捆好就成了一小竹棚子里面放点稻草。晚饭后,把家里灶上常年供着的灶王爷的小纸轿子取下来,放到“刺盖棚”里,然后点上火烧掉,就等于送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工作”,然后再在年初七接回来供上,这样可以保证家里一年不会发生火灾。但我记忆中家里灶很少供过灶王爷,大概由于父亲不信迷信,早就不搞这些东西了。但是,村里当晚许多人家门口火焰熊熊,竹子劈劈啪啪炸裂的景致还是令我兴奋、记忆深刻的。

稍微大一些时,过年前常跟着大人上街帮买猪头,因为一人只能买一个。当时钱少,猪头便宜,两三角钱一斤,因此买猪头的人特别多。大家天不亮就起来,穿得暖一些,跟大人上街到肉店门口排队。有时还发票。排到我时,大人就来帮交钱买猪头。买到就非常高兴,好象完成一件大事,很光荣似的。人多买不到自然就有点垂头丧气。第二天起得更早去排队。除了猪头外,还买些猪大肠、肚肺等下水回来,都是便宜货。买完猪头有时吃一根油条,大有一种胜利后的喜悦的感觉。

三十夜(除夕)是小孩子最快乐的日子之一。年货都置办齐了,一般家里挂着猪头、少量猪肉、一些猪下水、几条鱼,还有晾在筛子里的粉皮百叶之类。上午忙着烫菜剁肉。馄饨皮子一大早就准备下了。每年除夕一大早,就有不少开面店的人挑着起半夜用面绞车压好的馄饨皮沿村叫唤,“换皮子啊”。听到叫声就把人叫过来,用家里的小麦同他交换馄饨皮子,一斤小麦换一斤皮子。还要看皮子的质量,太软的就不换,反正吆喝换皮子的人很多。记得小时候北面山南大队有一个开面店的人叫姚银根,手艺好像一般但嘴巴很会说。有时卖的皮子绞的薄,就吹嘘说是“锡纸一样薄”。有时绞得厚了他又吹嘘说“用柴火煮都不会碎”。一次明明和面时水放多了皮子太软,怕我们不要他的,还假装跺脚,嘴里啧啧表示后悔的样子连连说,“唉,只嫌硬点”。(吹牛皮)的本领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

三十夜中午大多数年份是吃毛芋头,山芋(红薯)、芋头和白萝卜一起煮,山芋留着下午包甜的团子,萝卜包咸的团子。特别喜欢吃萝卜团子,里面放一点虾米,一点猪油熬的渣!下午是家里最忙的时候,母亲剁好陷后又忙着和雪(米粉)包团,搓小团圆。我们裹馄饨,要包上几筛子以便年初头天天早上吃。一派浓浓的节日气氛。晚上准备烧几个菜敬老、吃年夜饭.

三十夜下午还有一个重要事体是贴对(子)(即对联)。贴大门、北门、后门、房门,各式各样,琳琅满目,打面糊贴对联

三十夜里母亲的工作很多,饭后收拾完碗筷后,已经很晚了,还要炒花生、蚕豆,炒瓜子等。再就是山芋干,就是山芋烧熟后、切成条晒成的干。过年炒这些东西都用沙子,就是很细的黄沙。先把黄沙炒的很烫,好象还放点油,然后把蚕豆放进锅里炒,不一会儿锅里就砰砰的炸响,象打枪一样,豆子会蹦得老高,必须用筛子盖在锅上。这样炒出的豆子叫沙子豆,很脆很酥,吃起来不费劲,也很好吃。不足之处有的开花豆子里会有沙子,再有,炒的时候铲刀与沙子和铁锅摩擦的声音很刺耳,听起来很不舒服,我们在看炒的常用手指堵着耳朵。山芋干炒出来有脆酥香甜,是我们很喜欢的东西。反正,三十也往往要忙到半夜才结束,睡前,母亲把新衣服和鞋子、父亲买来的新帽子发给我们几个,让我们“新堂堂”的过年。条件好了以后还给几元钱压岁钱.

盼望已久的年初一终于来到了。天刚蒙蒙亮我们往往醒了,激动或者说是高兴得睡不着了。而大人们与孩子们正好相反,忙碌了一年很难得有一天可以多睡会儿,并不着急起来,因此过年孩子们起得往往、也是罕见地比大人们还早。起来穿上新衣服后第一件事是到各个房间的“叫人”,亲亲热热地把爸爸、妈妈都叫上一遍,不像现在说一些拜年和祝福的话。大人就拿出金黄色的“金枣”(北方叫江米条)和雪白的“银枣”(一种米粉炸的条)给孩子们吃,叫吃果子。蚕豆瓜子自然随便吃。开门一看,新对联、新喜钱、地上新拍的“攒宝”,身上是新衣、新裤、新鞋、新帽,真是到处一片新,节日气氛似乎远比现在浓厚。小时候家里再困难,父亲总要买一同(10个)炮仗的。有的年份年初一只放几个,留下几个正月半放。在喜庆的爆竹声开始了新的一年。

年初一早上先煮团圆,象征全家团圆,然后煮团(应加米字旁),甜团以芝麻馅居多,困难时期主要是山芋馅。菜团主要有拌有猪油渣的青菜馅和拌有小虾米的萝卜馅等。最后再煮馄饨,多数是菠菜馅,即使是青菜馅一般不在年初一吃,反正年初一是吃最好吃的。

早饭后就是拜年了。拜年一般是我们弟兄几个的事,大人一般不去,一方面在家等人来拜年,另一方面还要忙着准备饭菜以便亲戚们来拜年,父亲经常是年初一在家劈猪头,母亲烧。父亲是劈猪头分割猪头肉的好手,弄好后由母亲煮。能够红烧的红烧,好一点留着“做碗”招待客人。骨头上实在弄不下来的就连骨头煮熟,留给我们回来吃。我们从村西头一家一家走,因此叫“家家拜年”。关系好的就多坐一会儿,关系一般的叫了人吃几颗花生瓜子就离开。但是无论如何,小时候每家人家都一定要跑到的,不能漏了一家,好象漏了谁家就是不尊重别人或者是不平等待人似的。反正过年那一天,不管平时关系如何,你去拜年家家都非常热情客气,请你吃这吃拿,亲如一家,风气似乎比现在好得多。小时候年初一是不到亲戚家去拜年的,到村里每家拜完年往往是中午过后了。记得不止一次,回来时往往父母亲已经把猪头弄好了。骨头上一些不好弄的肉弄不下来,也已经煮烂。我们回来用手撕了蘸着酱油吃,当时就觉得特别香。

小时候我们家乡还常有文娱节目,都是大队里人自编自演的,表扬当地的好人好事等,也有当地的传统节目,演出地点多数是在各队的军属家门口以示慰劳军属,有时也在队的大场上演。印象最深的的“荡步船”、 打镰枪、说快板等。荡步船是一个女的在布或纸扎的花船里边摇边舞,后面一个老头做出在撑船的样子,两人说唱着村里的新变化和先进事迹。

年初二即开始到亲戚家去拜年。当时到亲戚家去拜年的基本固定次序年初二到舅舅家、年初三到姑姑家,一家家的跑,表姐表妹的凑在一块,特别高兴.

正月半是过年期间最后一个节日,也是最让我们小时候留恋的节日,因为过完正月半还得等大约350天才能等到下一个过年。正月半的准备食品的“程序”与过年基本相同,十四下午照样裹馄饨、做团、搓小团圆、炒豆炒瓜子,当然量就少多了。同样也打“攒宝”,十五早上起来也要放炮仗,早上吃团圆、团和馄饨,与年初一一样。当天就不拜年了,多数人都上街,有钱的人看电影看戏,有的年份街上有舞狮子舞龙灯的。我们很少上街,在家玩玩而已,只听说街上尽是人,拥挤不堪。

对于小时候的我们来说,过了正月半,似乎才意味着新的一年正式开始了,我们要开学了,农活也要忙了,大家又回到艰苦的生活、繁重的家务和当时觉得兴趣并不大的学习中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6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有好多的节日啊  有很多都不重视 慢慢就遗忘了
强烈要求推广 置顶此帖
祝楼主天天和过节一样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6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楼siparohzh于2009-01-16 09:03发表的  :
中国有好多的节日啊  有很多都不重视 慢慢就遗忘了
强烈要求推广 置顶此帖
祝楼主天天和过节一样快乐
谢谢楼上,同乐同乐[s:211][s:2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6 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从小到大又喜欢过节又怕过节,
喜欢是因为能放假,
怕是因为又要弄吃的了,太麻烦,我这人小时候对吃特别不感兴趣。
而且我也有些怕过年,因为过年要走亲戚,有位亲戚家养了两只猫,那简直是我一年中最为恐惧的一天了。(我从小就对猫狗有一种恐惧感,直到现在还是如此,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6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时候逢年过节,母亲在家剁菜包馄饨团子,在家煎炸东西,我一听见那咚咚的剁声和油炸声,就感痛苦的(唉,又要我吃了),其实我母亲弄的东西很好吃,但我小时候就是没胃口。
没想到长大了我也会爱上烘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6 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年,一家团聚,开开心心 [s:20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6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年,能见到平时很难得见到的人。开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jy510 Inc. ( 苏B2-20110487号, 苏ICP备12000824号-1

GMT+8, 2024-11-28 19:34 , Processed in 0.096428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510房产论坛

© 2001-202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