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 星期一

510房产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609|回复: 2

[小区故事] 调查称中国民众偏好分享负面评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4 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核心提示:不久前,美国尼尔森发布了一份亚太各国网民的用户习惯报告,称在整个亚太地区,中国网民最喜欢发布负面产品评论。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调查显示,对于尼尔森这一调查结果,41.3%的中国网民明确“认同”,41.9%的网友认为批评性言论更有价值。

中国青年报8月4日报道 不久前,美国市场研究公司尼尔森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引起公众关注。报告指出,在整个亚太地区,中国网民最喜欢在网络上发表与产品相关的负面评论。约有62%的中国网民表示,他们更愿意分享负面评论,而全球网民的这一比例则为41%。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进行的调查显示(11928人参与),对于尼尔森的这一调查结果,41.3%的中国网民明确表示“认同”,也有29.4%的人“不认同”,29.3%的人感觉“不好说”。

33.6%网友发表过批评意见

刚刚装修完新房的北京市市民秦然,在查看有关品牌家电、家具的网上评价时发现,几乎每个品牌都有不少负面评论。她买的都是网上负面评价较少的产品。但在使用的过程中,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我买的空调制冷效果不错,但并没有大家说的那么节能。”秦然将这一心得发表在网上,引起不少网友关注和回帖。

秦然坦言,自己是个喜欢挑刺的人,除了在产品使用上斤斤计较,还喜欢对各种舆论热点发表意见,“通常是批评意见。毕竟大家都不是小孩子了,不需要整天被哄着吧。”

调查中,33.6%的人表示在网络上发表过批评性言论。40.4%的人认为如今网络上的负面评论多于正面评论,仅18.0%的人觉得“正面评论更多”,另有33.0%的人觉得两类评论所占比例“差不多”。

“互联网是负面舆论或口碑的放大器。”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副所长李未柠,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互联网是负面舆情的易发地,正面信息在海量信息中很容易被淹没。因为大家觉得,企业生产出优质产品、医院完成一项高难度的手术等,都是理所应当的。所以,大家通常更愿意评论负面信息,并以批评性评论居多。

“‘批评’不代表是负面言论”

“‘批评’不代表是负面言论,部分所谓‘负面评论’,其实也是一种财富。”李未柠说,对产品缺点进行批评,能为市场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对教育问题进行批评,能促进教育事业更好地发展。这岂不是好事?

李未柠告诉记者,今年1~7月,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通过对500多个社会热点进行分析后发现,如今网民的评论并非只是一种消极宣泄,更多人的评论开始趋于理性,很多人提出不少建设性的意见。

“现在各级政府都意识到了互联网的作用,用互联网搜集民意、了解民智、反映民情。不久前广东公务员咆哮办事民众的事件,经网上曝光后,很快得到解决,‘咆哮哥’最后还登门道歉了。如今,官民之间已渐渐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这是一种很好的趋势。”

调查显示,41.9%的人认为,批评性言论更有价值;35.6%的人表示,负面评论多,表明中国网民的维权意识增强。

此外,49.0%的人表示,网民喜欢发表批评性言论,是因为有利于维护权益,惩恶扬善;22.8%的人表示,部分负面评论有利于促进社会健康运行。

专家提醒别把负面信息变成消极的人生态度

“人人网”职员小谢告诉记者,他常常将一些有意思的消息或视频发布在个人网页上。两三年下来他发现,往往是负面、八卦、有噱头的内容,更能引起广泛转载和评论。从这些评论中,不难看出“发泄”的成分。

“比如最近的‘缝肛门’事件,就有不少网友直接断定‘就是助产士的错’,‘现在医生都收红包’。其实很多类似的问题,作为一般网民,很难辨别是非对错。”

网民在网络上发表和分享负面信息,64.3%的人认为原因是“网络适合发泄情绪”;59.5%的人表示是“网络之外的现实渠道不通畅”。

45.5%的人觉得,网上很多评论不客观,是冲动言论;37.8%的人指出,大量不真实的评论会给社会造成不良后果。

对此,美国加州大学教授、洛杉矶心理精神卫生署高级顾问、美籍华人达米安·鲁认为,一个企业或者职业出现过丑闻,人们往往会对所有相关人员存有戒心和怀疑,这是很正常的。但我们不能直接将相关人等一竿子打死。

鲁教授说,很多美国网民在遇到类似事情时,通常会站在客观角度,分析事件的各种可能性,并提出一些建议,而不是一味抱怨,或者人云亦云、妄下定论。“比如对于一些产品的负面信息,他们会认为,这可能是商业竞争对手进行的蓄意攻击。”

李未柠表示,西方的父母多是言传身教,他们自己用电脑,也教会孩子上网及如何甄别信息,理性看待问题。而很多中国网民是在网吧里认识电脑和网络,他们的父母对电脑一无所知。而且他们大多是十几二十岁的青少年,阅历尚浅,难免缺乏鉴别力。“面对网络上的各种声音,年轻人要独立思考,不要把网络上的负面信息,变成消极的人生态度。”

此外,李未柠表示,如今中国网民的言论渐趋理性,带有宣泄成分的评论已经越来越少,有的虽是宣泄,也是一种“爱之深、恨之切”。“我们在2009年研究了300多个互联网突发事件,发现在关系到民生和国家利益的社会重大事件上,基本不会出现恶意灌水帖。”
发表于 2010-8-4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是真的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4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关键是中国正面的东西太少了,不是中国人偏好负面新闻,不得已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jy510 Inc. ( 苏B2-20110487号, 苏ICP备12000824号-1

GMT+8, 2024-11-25 06:34 , Processed in 0.58011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510房产论坛

© 2001-202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