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510房产论坛 返回首页

尔玛热满初的个人空间 http://bbs.jy510.com/?10137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古羌舞风(1)

已有 448 次阅读2013-1-21 14:56

古羌舞风(1)
   5?12汶川大地震虽然使四川羌族文化生态区域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但只要还有羌族文化传承人的存在,全国唯一的羌族“原生型”民间舞蹈文化就会在“复制性”的家园(重建后的自然牛活环境)中“原汁原味”地生生不息,世代相传。因为羌族是一个原始文化痕迹留存相对完整并仪靠口传身授的民族,所以羌族的民间舞蹈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保持着原生“体态符号”的形态。
    一、羌族民间祭祀舞蹈“布兹拉”
    (一)“布兹拉”与“释比”的古老传说
    1.“布兹拉”(羊皮鼓舞)的来历
    “布兹拉”(羊皮鼓舞)为羌族南部方言的民间祭祀舞蹈(被列入第二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羌族自然崇拜的祭祀活动中主要舞蹈形式,又称“莫恩纳莎” 或“尔波毕毕喜”(即羌语南北方言对“羊皮鼓舞”的称谓),主要流传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汶川、理县、茂县等地。羌族以口传身授的独特方式记录自己南古以来独特的民族文化历史,而传播者正是自己民间的艺术家释比。他们演唱的释比经典《羌戈大战》中的南迁、《木姐珠与斗安珠》中的天婚之缘、《赤吉格朴》中祖先与英雄神的崇拜及《苦涅巴》中天人合一的理念都有关于午皮鼓的渊源之说唱,如“……天神阿巴木比塔,千秋神鼓自古传……神鼓传下有三种。白鼓用来还天愿,黄鼓用来驱凶邪,黑鼓用来保平安。”在演唱中释比们还必须手持羊皮鼓的法器道具并奉金丝猴为“猴头祖师”向舞蹈,据说与其古老的传说有关:“释比的祖师去西天取经,归途中,因躺在岩上睡觉,经书被一只白羊吃了。醒来不见经书,气得大哭。这时来了一只金丝猴教他:‘把吃了经书的白公羊买下,用它的皮制成鼓,做法事时只要一敲羊皮鼓,就能回忆起全部经书'祖师依言而行,从此羊皮鼓就成了释比作法事时不可或缺少的法器。”而另一则传说,“羊皮鼓由阿爸木拉从天上带下凡来时,原为两面,因下凡时在山上睡着了,一觉睡了很多年,待他醒来,放在地上的鼓,因着地一面已经朽坏而成了单面鼓。”传说反映了羊皮鼓、羊皮鼓舞和原始自然崇拜活动的密切联系。
    2.释比是羌族传统文化艺术最高的传播者
     释比是四川岷江上游羌族地区南部方言对巫师的称谓。由于羌族支系众多,在不同的方言、土语中又有不同的称谓,羌族北部方言称其为“活鲁”、“活觉”,在茂县雅都十语中义称为“许”,这些都是对他们的尊称,他们并非专职的神职人员,而只是普通的劳动者。在原始社会时期,羌族和其他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一样,时常对许多自然现象不理解,朦胧地感到幸福或痛苦,成功与失败的后面宛若有种无比神奇的力量。他们期盼着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太平盛世,由此,释比便产生了。他是羌族中对神灵的沟通者,是举行各类祭祀习俗活动,传播羌文化的核心人物。在羌族地区举行的各种祭祀或习俗活动中,无不以舞蹈贯穿始终。这些活动都必须由释比主持,他是缺一不可的主角。因而释比不仅是主持各类活动的重要人物,而且更是一个唱、跳皆优的艺术传授者和羌族民间舞蹈的积极创造者,他以自身神圣职责对羌舞的内容和形式起着决定性作用。
     每当祭神还愿,祈求神灵降福保佑,老人丧葬送魂归天或驱鬼辟邪、除病祛魔、天旱无雨时,羌族都要以“布兹拉”(羊皮鼓舞)的民间传统仪式进行自然祭祀活动。舞蹈中释比肩扛神棍,手执响盘(铜制盘铃)率羊皮鼓舞队,击鼓而跳。当出征围猎或祭奠民族英雄时,释比常在神坛外围奔跑,挥舞火把,身穿牛皮铠甲,刚毅地率众跳起“盔甲舞”。婚礼庆典时,释比动作舒缓,举止柔和,咒语悠扬,似乎在祈祷幸福永伴新人如意吉祥。释比所做的一切仿佛都是在对生活进行安排。为此,释比足整个羌族习俗牛活中的最高权威者。一个民族的神系是该民族把握、反映、阐释、控制其民族社会的一套复杂的文化符号系统,释比则又是这个系统的重要关节点。由此可见,释比在羌族舞蹈艺术中亦占有极其显赫的地位并承载着极为重要的功能。“舞蹈对他们说来乃是1分严肃而隆重的事情,与其说它足娱乐,还不说它足一种宗教仪式和特殊的咒语”。如流传于汶川、理县等地的羌族祭祀舞蹈“布兹拉”(羊皮鼓舞)无论是为对神产生神秘的巫术作用也好,或是为了娱神也好,他们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神灵的保护,以求昌盛兴旺。其舞蹈多为自然膜拜和劳动生活的动作再现,再加以“释比”在歌舞中对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授,使舞者在虔诚的习俗活动中会不自觉地理解了本土民族的历史文化。这既熟练了生活劳动的技能,锻炼了身体,而对那些没有参加过生产劳动和不理解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未成年者来说,也在此接受了生活和文化的启蒙。这一切与“释比”在羌舞中的地位和积极作用是分不开的。为此, “释比”不仅是羌族最高文化的传承人,还是羌族民间传统艺术的歌唱家和舞蹈家,他们在整个羌族文化传衍活动中承载着至关重要的功能。
     (二)“布兹拉”民间舞蹈的原始风貌
    “布兹拉”没有固定的表演程序,存释比的现场表演中舞蹈组合有一定的即兴变化,舞蹈动作循环往复,直到尽兴而止。每逢春耕之际的“祭山”活动和农历十月初一的“羌年”活动,羌族释比都要率领羊皮鼓舞队,击鼓而舞,以祀万物。整个舞蹈由释比领舞,他头戴金丝猴皮帽,左肩扛神棍,右手执响盘,其他表演者手执羊皮鼓,在释比率领下击鼓而舞,变换各种舞步和队形,直到高潮结束。正如有的释比所说: “我们的羊皮鼓舞就是怀着虔诚的心,向天神牟比塔通话的舞蹈。”特别是其“羊皮鼓舞”中的蹉跳步、踮跳步、商羊步等,与晋代葛洪在《抱扑子》中“禹步”的“前举左,右过左,左就右,次举右,左过右,左就右”的记述极为相似,而《诗经》记载“天降大雨,商羊起舞”,从羌族祈雨活动中多有的“商羊步跳击鼓”可窥其舞蹈的远古遗迹。惟其如此, “羊皮鼓舞”应是经羌族所信奉的原始自然崇拜的影响和作用油然而生的。源于这种风俗,汶川县志曾载“羌民…互相舞蹈,以示悲欢,盖卉风尚存也”,在这些民俗活动中释比们所跳的“羊皮鼓舞”贯穿始终。由此可见,羌族民间祭祀舞蹈“羊皮鼓舞”至今仍保留着“以舞祀神”、“以舞娱神”的原始舞风。其舞蹈的基本特征为:
    1.舞蹈动律组合特征:沉稳、敏捷、粗犷、虔诚。即删体稳而沉地轴向转动与上身拧倾的韵律特征,这两种韵律均伴随屈膝颤动,借此带动手中羊皮鼓做各种舞动,如“蹲步跳推击、晃击鼓”、“商羊步跳击鼓”、“蹉步跳击鼓”等,整个舞蹈始终贯穿祈祷虔诚之情。
     2.舞动与道具的特征:因羊皮鼓是舞者必备的法器道具,所以对舞蹈起着一定的限制作用。鼓大而沉,舞动较为费力,舞者击鼓动作只能靠身体的摆动而转动并伴以屈膝颤动上下起舞,故而形成了羌族羊皮鼓舞区别于其他民族鼓类舞蹈的独特风格。
     3.舞蹈节奏型特征: “羊皮鼓舞”只有鼓声的鼓点节奏、响盘(铜铃)两种打击乐器敲奏不同音响节奏组合作为伴奏。节奏型有4/4慢或平缓型节奏,主要用丁单一动作的祈祷祭拜和烘托古朴神秘的气氛。3/4中速或稍快的节奏型,主要用于腿部动作变化的力度和速度,以紧凑的鼓点节奏显现与神灵对话,自然崇拜,祈福保佑的意境。这种主要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理念形态的民间舞蹈,极其台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羌族民间祭祀活动中的“羊皮鼓舞”至今仍在羌族牛活中发挥着重大的教化作用,并能起到一定的构建和谐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羊皮鼓舞”羌族释比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之一,是羌民族生活习俗中必不可少的文化精髓和文化传承群体,他对古代巫舞文化的“禹步”及探寻远古氐羌部族舞蹈文化的渊源、传衍、流变、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二、羌族民间节日中的礼仪歌舞“巴绒”
    (一)“巴绒”的胯动之母――歌舞女神“萨朗姐”
    “巴绒”即北部方言的羌语“古老”之意,属羌族在“瓦日俄足',(被列入第一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民间节日场合跳的礼仪性舞蹈,主要流传于茂县曲谷乡的西湖寨、河曲寨等地。千百年来,羌人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习俗,为祭祀天上的歌舞女神“萨朗姐”,每三年一聚的农历五月初三至初五他们都要举行“瓦日俄足”的习俗活动,汉语俗称“歌仙节”或“领歌节”,因是羌族女性唯一的习俗活动,当地人又称“妇女节”。
    1.“瓦日俄足”的活动程序主要有:①节日当天羌族妇女前往神山“女神梁子”祭拜(男性仅限舅舅参加)。②举行敬献、祭杀山羊仪式。③唱经,酬神、祈神。④民间歌舞艺人领歌引舞。⑤寨中有威望的女性老者讲述“萨朗姐”的故事并传授生育、家务等女性知识及进行家庭传统美德教育。⑥男人们在旁烹饪、伺候并观赏歌舞“巴绒”。⑦民间歌舞艺人回山寨挨家挨户传送歌舞。
    2.“瓦日俄足”以歌舞活动为主,歌的旋律粗犷奔放,节奏自由,山歌风味浓郁,交替反复的歌唱形式,体现出这一节日中传歌、习歌的艺术特色。奇特的胯部往复转动的舞蹈动律,令人叹服。整个歌舞,显示了含蓄、柔美的羌族妇女原始件爱特征与性格,为此,传说中的“萨朗姐”为古老的羌族礼仪歌舞“巴绒”的胯动之母。
    (二)“巴绒”古老羌舞的动律特征
    “巴绒”中的胯部动作以其古老的传说为源头而展示出新奇别致的韵律,令人欣叹不已。其胯部动律特征是:
关胯:关胯外顶是羌族胯部动作独有的姿态,即以左脚为重心,右脚尖内关点地而带动身体的轴向运动所形成的右关胯外顶的姿态。
    甩胯:以关胯为基础动作,胯部动律的着力点自芹往右甩胯。
    顶胯:以关胯的基本姿态,左脚为重心,右脚前踏后撤,右、左脚移动重心形成前后右左顶胯,四拍为一个动作。
    转胯:以关胯的基本姿态,按副点音符节奏的风格,在一拍之内,右胯快速转动,形成一种特殊的胯部往复转动的韵律。
    “巴绒”的基本体态是:双膝微屈,胯向前项,上身略后仰,动作时上身始终保持平稳,只是随腿部的颤膝舞动,其舞蹈韵律是胯的轴向往复转动,伴以双脚急促踏地的符点节奏,衬托上身姿态的端庄典雅、稳重柔美。这一动律和特有的审美情趣的形成,可能与羌族母系社会文化遗存相关,
    “瓦日俄足”是以妇女为中心的盛人节日,其中“巴绒”亦以展现女子为主,往往舞到最后时刻,妇女们要放开双手,转动身体,快速转胯,让人们从背后观赏她们的身姿,充分显露羌族女性独有美的动势和体态。另外,“瓦日俄足”活动中,舅舅自始至终的参与,体现了远卉时期羌族女性群体活动与母舅权大的特征,带有浓郁的原始母系崇拜的遗迹,对了解古羌民族的文化内涵及女神崇拜、女性习俗等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瓦日俄足”的传承方式,对羌族古老的羌族礼仪歌舞“巴绒”以至于后来的羌族民间自娱性舞蹈“萨朗”的发展、演变极具研究价值和积极作用。
      三、羌族民间自娱性舞蹈
      (一)“萨朗”
      1.羌族“萨朗”的舞蹈风貌
      “萨朗”是岷江上游羌语北部方言,为歌舞之意。以茂县的三龙、赤不苏、沙坝、较场等地最为盛行,是羌族古老的传统自娱性舞蹈。每逢传统的民族节日、重大聚会、炊庆丰收或婚丧嫁娶时,都要跳“萨朗”。其表现形式为男前女后,一字排列呈弧形,连臂踏歌,在室内或场院围火而舞。男队的队首为领舞者,多是本村寨公认为能歌善舞的好手,舞时即兴指挥舞蹈的转换、情绪的起伏和速度的快慢变化。萨朗无乐器伴奏,以歌伴舞,每一乐句均由男先领唱,女随之复唱,一首舞曲即为一个舞段或节目。舞者全体沿逆时针方向行进,舞蹈组合循环往复,舞蹈完毕,在领舞带动下,放开双臂,交换舞步,速度逐渐加快,舞蹈愈为激烈。这时,男舞者常存每个乐句的最后一拍发出“嗷”的一声尖叫,使舞蹈情绪推向高潮。最后,在领舞者的示意下,由男舞者喊一声“呀――喂!”女舞者应一声“学――喂!”舞段即告结束,然后变换新的舞段。每次跳“萨朗”时,最少要跳出出不同的十几种舞段,舞段变化越多,舞蹈情绪越热烈。人们围着熊熊的篝火,纵情地欢跳,往往通宵达旦,尽兴方散。
    “萨朗”的内容十分丰富,大多为反映劳动生产、歌颂丰收景象和娱乐游戏以及表现男女爱情等羌族生活和习俗的舞段。如《任姆任》(推磨歌),有歌颂丰收景象的《撒拉梅梅撒》,有娱乐游戏的《月亮弯弯塞》以及表现男女爱情的《索勒勒索》等。“萨朗”具有欢快跳跃的特点,它的风格是由腿部轻快地跳跃、胴体的轴向转动和不同方位项胯、甩胯的特有姿态形成的。在舞蹈中,这种JxL格主要体现在动作特点、步伐组合结构和基本韵律三个方而:
     ①动作特点:主要表现为腿部动作丰富多变,小腿尤其灵活。在舞蹈中频繁地出现小腿快速内外划圈的腿部前后悠动、左右换跳以及双脚交替点踏等。
     ②步伐组合结构:起步一般从右脚踏地开始,主体动作是转换为以左脚为重拍的变化舞步,结束步多是右腿前吸撩出。起步和结束步动作比较单一,节奏的变化也比较少,动作的各种变化,丰要是在主体动作上变换新的舞动。
     ③基本韵律:胴体轴向转动。舞者从肩至胯部同时向一侧转动,然后整个胴体转向原位。侧身顶胯动律。胯随重心多方位移动,侧身左、右顶出体态似“S”形。
    2.“萨朗”动律特征的形成因素
   “萨朗”的起源与羌族礼仪歌舞“巴绒”来自同一个传说,即羌族每逢三年为一聚的“瓦口俄足”(歌仙节)。传说最初有一群最勤劳、最有智慧和最美丽羌族女性,到神山上向名叫“萨朗姐”的歌舞女神学习舞蹈,学成归来的姑娘将歌舞传授给每一个寨落的妇女们,而“萨朗”经过民间传承文化的不断发展却已成为羌族男女老少闲暇时光的自娱性舞蹈,人们便把这种歌舞称作“萨朗”,后来“萨朗”也就成了羌族歌舞的总称。这个传说其真实程度姑且不论,首先仪凭这种女性崇拜的习俗,由女性主宰人的身体,散播神的信息这一点可以看出女性在羌族人心目中是唯美而崇高的。“萨朗”胯部动态的韵味之所以独特,与后来生产发展的羌族精美的服饰也有一定的关系。当羌族女性腰带上坠着长穗,串珠和各色彩带,慢歌快舞地踏步动胯,随着胯部往复转动时,别有一番柔美的韵味。另外,羌族主要聚居在高山地带,长期行走崎岖山路及上下独脚楼梯的生活习惯,也是形成羌族“萨朗”舞蹈中胯部和脚步关、开特点的重要因素之一。
    存羌族民间传说中,羌族围火而舞的习俗由来已久。羌族民间故事《蒙格西送火》中记述:远占时期,羌族青年燃比娃,冒着生命危险,历尽千辛万苦,从他阿爸一一天神蒙格西处取回火种(两块白石)。燃比娃按照阿爸的旨意,用白石相撞发出火星,然后点燃干草和树枝,燃起了羌族第一堆篝火,人们围着这象征幸福的火堆,欢乐地歌舞,据说这就是羌族人民围火向舞的起源。1973年,在曾足古羌人聚居地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一件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盆上,其描绘的舞蹈形式、风貌以及舞者的体态,都与今日的“萨朗”非常相似。从“萨朗”围圈拉手而舞的形式和舞姿舞态中,可以明显地看到古羌文化的遗存,映证羌族舞蹈历史的悠久。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评论 (0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jy510 Inc. ( 苏B2-20110487号, 苏ICP备12000824号-1

GMT+8, 2024-5-2 22:10 , Processed in 0.28533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510房产论坛

© 2001-20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