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讲的普通人的意思是 学历普通, 家势普通, 代际传承普通。 我讲的长远意义的前提是 普通人的核心生活目标是 让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过的更加美好 更好的生活保障, 更好的教育医疗条件, 更多的就业机会, 更便捷的交通 等等) 当然还有人的生活目标是 更加抽象和高远的 有一两代江阴人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 谈起江阴就是眉飞色舞, 江阴文明,富裕,卫生,除了北上广深沪杭, 其它地方都是乡下疙瘩, 对不起,那一代人心目中确实没有我故意漏掉的省会宁, 那个时候的江阴可能确实没有错, 我们江阴是领先的 这种情绪一直持续到 一个W书记走之前。 但是有意思的是, 接下来的一两代人, 对于故乡的认同感就没有那么那么高, 可能是因为他们出门的机会太多了, 高铁地铁太便捷,周边自驾游,港澳自由行,出国,民宿,各大中心城市, 他们对于江阴的认知有了变化, 高薪的工作机会不多吧? 医疗服务水平一般吧? 城市交通格局拥堵吧? 商圈环境不亮眼吧? 拆迁标准很低吧? 汽车站厕所没门吧? 这种认知是读多少书都无法体会的, 什么感觉就是即便是城市面貌这一个基本面我们都未见得领先, 他们发现即便是作为县城, 江阴的建设也没有特别出彩的, 他们没有父辈祖辈走到别处说出江阴的自豪优越感。 为什么? 和人一样, 一个县城受制于自身的各种资源条件 县城自身会被高一级别的城市政策资源碾压
网上有个特别有意思的类比(以成都举例你换成任何一个省会城市 无锡也都可以)
越是发展速度快,越发差距大。 县城发展会到局部的最高点, 然后你看看四周围的县, 除了昆山, 觉得哪个县城都没有自己的位置高, 但是其实远处明明到处是更好的山, 一个县城发展到一定地步很难避免停滞不前, 如何破局? 我们不可能寄希望于再出现一个W书记, 那有很多天时地利人的偶发因素 当然,普通人没法操心这种事情。 但是作为个人, 破局的方法是强制自己走出去, 期待高人走进来, 别无他法, 很多时候城市和人一样, 换个新的环境,引进一些新的变化,新的变量 对之前的事情可能就有了一些看法。 不是说轨道交通(地铁高铁都是一样的)是唯一的, 但是轨道交通确实是惠及最广,边界成本最低的。 我们江阴人, 有个口号,叫做人心齐,民性刚,敢攀登,创一流, 前两者我没有直观体会, 因为村里人心都未见得人心齐, 60年前,我爷爷奶奶 可能是村里最困难 能坐火车去上海做帮工,讨生活, 30年前 我的父辈们跳出农门,能沿着轨道交通去各地求学 ,南下谋生 虽然谈不上大富大贵,也做到了从社会底层 的阶级跃升。
我们这一代也一样,求学,就业, 没有轨道交通对一代一代人帮助, 是不可以想象 家门口如果有! 那么是多体面的事情 要想富先修路,多么朴素的口号!
我理解中的江阴,江阴人,江阴企业。 江阴最大的优势 不是我们人和别人有什么不同
可能是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以及一代一代人江阴人 那种为了改变家族家庭命运所愿意做出的牺牲和奉献, 这是最原始,最朴素的动力源。 我们把知识的获取归纳为 第一种亲身感知的 第二种他人告知的和逻辑推知读书是获得知识和信息的第二种形式, 我祖辈,我,我的下一代 都要有更加便捷的获取新知的方式和开拓眼界的方法 轨道交通都是成本最低的 世界是一面镜子, 轨道交通可以是镜子的一个把手, 我们小城县民通过超级便捷的交通走出县城, 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看好的看清自己, 大的世界比小的世界更能让我们全面的了解自己, 不仅能够更好的了解我们的想法,也能够更加好的了解我们的能力。 我们直觉的理解力其实受限于我们生活的小圈子 每个人都把自己视眼的极限当做世界的极限 让我们都回忆下 爱尔兰历史学家威廉莱基曾说过的一句话“但凡一条铁路铺成,必将带去知识的影响。很可能瓦特和史蒂夫逊最终会像路德或者伏尔泰那样深刻改变人类的许多看法”
让我们用最热烈掌声迎接轨道交通时代,别做无所谓的利弊争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