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 星期五

510房产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开心狮子

[综合类] 普及心理---“发展心理学”,从孕前到生命的终结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9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电视和互联网
   
     电视是儿童接触到的最有影响力和分布最广泛的刺激之一,学龄前儿童平均每周看电视的时间超过21个小时。超过三分之一的2--7岁的儿童父母报告说,电视在他们家中占用最多的时间。
     
     儿科学会建议应该限制儿童看电视的时间,2岁以前的儿童最好不要看电视,2岁以后每天看高质量儿童节目的时间最多不要超过1--2个小时。

     限制儿童看电视的时间,原因之一与其造成的活动量减少有关。每天看电视或视频超过2个小时(或花大量的时间使用电脑)的学龄前儿童,相比观看时间较短的儿童,肥胖的风险显著增加。

    学龄前儿童“电视文学”的弊端是什么?当儿童看电视时,他们往往没有完全理解故事中的情节,尤其是较长的节目。看完节目以后,他们不能很好地回忆出故事细节,他们对故事中角色的动机所做的推论往往非常局限,甚至是不正确的。而且,学龄前儿童往往不能将电视节目中的想象和现实区分开来。

    当学龄前儿童接触电视上的广告时,他们不能批判地理解和评价所接触到的信息,结果,他们他们会完全接受广告者对某个产品的宣传。

    简而言之,,儿童不能很好地理解在电视上接触到的世界,该世界也是不真实的。另一方面,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和信息加工能力的提高,儿童理解电视内容的能力也在增强。他们对事情的记忆越来越准确,而且他们越来越能够集中注意于电视节目的核心信息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5 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龄前儿童形成自我意识

    心理社会性发展:解决冲突

    3--6岁的儿童,一方面想要独立于父母自己做事情,另一方面,当他们没能成功的时候会有因为失败而产生的内疚感。随着学龄前儿童不断地面对这些冲突,他们对自己的看法就会发生改变。他们渴望自己做事情,但是如果付出的努力失败的话他们就会感到内疚。他们开始把自己看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开始自己做决定。
    对儿童倾向于独立的这种转变持积极反应态度的父母,会帮助孩子解决这个时期特有的对立的情绪。但是,不能鼓励孩子去寻求独立性的父母会增加孩子持续存在于他们生活中的内疚感,并且会影响这个时期孩子开始发展的“自我”的概念。

    学龄前的自我的概念:对自我的思考
    如果你问学龄前儿童他和别的孩子由什么不同?他们很容易给出回答:“我跑得快”、“我喜欢黑色”、“我是一个坚强的女孩”。这样的答案与自我概念有关,即他们的身份,他们关于自己作为个体是什么样子的信念体系。
    儿童描述自我概念的陈述并不一定要十分地精确。事实上,学龄前儿童通常会高估自己在所有领域的技能和知识。因此,他们对于未来的看法是十分令人鼓舞的:他们希望赢得下一场游戏,击败比赛中所有的对手,写下成长中伟大的故事。即使他们刚刚在某项任务上经历失败,他们还是会期待在未来能够做得更好。他们持有这样乐观的看法,部分原因是他们还没有把自己以及自己的表现和他人相比较。他们不精确的概念陈述也有益处,让他们能够自由把握机会,尝试新的活动。
    学龄前儿童对自己的看法也反应了他们的文化中考虑自我的方式。例如,很多亚洲社会具有集体主义取向,强调互依性。这类文化中的人们倾向于把自己看成是大的网络中的一部分,他们处于社会网络中与他们相互联系并对他们负有责任。相反,西方文化中的儿童更可能发展出反应个人主义取向的观点,强调个人认同以及个体的独立性。他们更倾向于把自己看成是独立的和自主的,与他人竞争稀缺资源。结果,西方文化中的儿童更可能关注自己与他人不同的方面。
    此类看法遍及某种文化,有时是以很微妙的方式呈现的。例如,西方文化中一个著名的谚语说“会叫的鸟儿有虫吃”,处于这种观点中的学龄前儿童被鼓励通过表达自己和说出自己的需要来得到他人的注意。另一方面,亚洲文化中的儿童接触的则是不同的观点,他们被告知“枪打出头鸟”,这种观点告诉学龄前儿童,他们应该和别人一样,不要与众不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龄前儿童的社会生活

       友谊的发展
       3岁之前,儿童的大部分社交活动仅发生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并无真正的社会互动。但是当儿童3岁左右的时候,他们开始发展真正的友谊,因为同伴们开始变成了拥有特别品质和给予奖赏的个体。如果说学龄前儿童与成人的关系反应出他们对于照顾、保护和指导的需求,那么他们与同伴的关系就更多建立在对陪伴、游戏和乐趣的需求之上。
       随着他们渐渐地长大,学龄前儿童对友谊的理解也随之发展。他们开始将友谊看成一个连续的状态,一种稳定的关系,不仅仅发生在当下而且也对未来活动提供了承诺。
       在学龄前阶段,儿童与朋友之间互动的质量与种类均在不断地变化。3岁儿童友谊的焦点是共同参与活动所带来的快乐------一起做事一起玩耍。但大一些的学龄前儿童则更加关注信任、支持和共同兴趣等抽象概念。纵观整个学前期阶段,一起玩耍在所有友谊中均占据重要地位。与友谊类似,这些游戏的模式在整个学前期阶段也在发生变化。

      游戏的分类、作用
      在学前期阶段之初,儿童开始进行功能性游戏------3岁儿童的典型游戏,涉及简单、重复性的活动。游戏可能涉及物体,如布娃娃或汽车,或涉及重复性的肌肉活动,如蹦、跳,卷起或摊开一块黏土。在游戏中,儿童参与的目的是保持活跃,而不是创造出什么最终的产品。

      当儿童长大一些,功能性游戏逐渐减少。儿童4岁时,他们开始一种更为复杂的游戏形式。在建构性游戏中,儿童操控物体来生成或建造些什么。儿童用积木建造一幢房子或完成一幅拼图就是建造性游戏。他们的最终目标是造出点什么。这种游戏并非一定要创造出新鲜的事物,儿童可能重复地建起一座积木房子,推到再重建。
     建构性游戏使儿童有机会检验他们正在发展的身体和认知技能,并锻炼他们的精细肌肉动作。他们获得了解决有关问题的经验,如物体结合在一起的方式和顺序。他们还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因此,学龄前儿童的成年照看者应该提供多样的玩具,使儿童能够进行功能性游戏和建构性游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jy510 Inc. ( 苏B2-20110487号, 苏ICP备12000824号-1

GMT+8, 2024-4-19 05:45 , Processed in 0.09075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510房产论坛

© 2001-202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