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福良同志在青阳二、三亊 前几日在大润发超市巧遇陆福良同志。老领导虽满头鹤发,但精神烁烁,儒雅之风不减当年。望着他和蔼可亲的脸庞,不由得想起了当年跟随他在青阳工作的辰光。
那是1988年初,陆福良同志从市经委调任青阳镇党委副书记,并在镇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上补选为镇人民政府镇长。此后在青阳工作了四年多,直到1992年才离去。
陆镇长平易近人的亲民作风,使我深受感动。当时我是镇统战科一名“亦工亦农”工作人员,与镇领导接触的机会极少。但平时喜欢在镇办小报《旌阳春》上发表一点“豆腐干”文章,不经意间引起了陆镇长的关注。他在百忙中抽空找我作了一次长谈,了解我的家庭,了解我的阅历,了解我的爱好,了解我的特长。兄长般的和风细雨,如一场春雨,滋润了我干涸的心房。半辈子啦,由于“海外关系”的牵连,那有政府的“大领导”如此平等地对待过我、信任过我?回家后我埋在被子里痛哭一场,把心里的怨气哭了个精光。我对党的改革开放的路线更加坚信和拥护,心与党紧紧贴到了一起。
不久,镇党委调我去党政办公室协助秘书工作。新工作对我的挑战极大,一个最底层的“小八腊子”,突然要为领导撰写报告,为党委、政府起草文稿,我现在想起来还挺紧张。记得第一次是为何永泉书记起草一个工作报告,初稿没有通过。陆镇长对我遇到的困难了如指掌,针对初稿给我面对面作了讲评。他指出我的症结是中气不足。他动情地说:“这也不能怪你,这么多年来小心翼翼地生活,一下子思想上放不开来也在所难免。但现在情况不同了,你是堂堂的政府工作人员,是在为党委书记起草报告,一定要突破思想束缚,树起一个崭新的自我。”他总结我的初稿有三个毛病:立足点不高,全局性不足,因而鼓动性不强,要求我放开胆来写:“权且当一回党委书记!”陆镇长的讲评一语中的,使我豁然开朗,笫二稿就成功了。从此以后的二十多年间,我就再也没有发生过流稿现象,一生我都感激这位慈兄严师。
陆镇长一以贯之的爱民作风,使我深受感动。在青阳工作的四年多时间里,乡间小道上常常可以见到他骑着自行车的身影。作为一名农家子弟,他对农民有着纯朴的感情。不管到那一个村庄,他都和农民亲密无间、鱼水相亲。农民们有话争着对他说,有苦抢着向他诉。按农民们的话说,“陆镇长这个人厚道,对他反映管用。”他办公室的大门始终向群众敞开着,群众对党委、政府有什么诉求,随时可以去找他反映。记得有一位合作总店的张姓退养老职工病贫交加,生活困难,一瘸一拐地来政府找陆镇长求助。这位老人衣服好久没换,全身透着一股酸味。陆镇长如对待自家的长者一样热情接待他。那个时候办公条件很简陋,还没有沙发之类,陆镇长拉个凳子让老人坐到近前,面对面促膝交谈,耐心听取老人的诉求。
如今想起此情,我还禁不住鼻子发酸。老人走后,陆镇长面色凝重地嘱咐我:“这样的困难老人一定要安置好,起码得让他们有一个稳定的晚年生活。”事后,他亲自找总店和街办领导磋商,制定帮困措施,并叮嘱我跟踪落实,有情况及时汇报。此后我接连三次去他家了解情况,老人反映生活补贴有所改善,要我谢谢陆镇长。年前,陆镇长还让我与民政科的同志一起送去了困难补助金,让老人过上一个愉快的春节。陆镇长办事十分细致,记忆力极强,对每一个群众的诉求过目不忘,事必恭亲。这样的事多了,我也就习以为常,心中暗暗向他学习,对我的一生影响深远。
陆镇长锲而不舍的惠民作风,使我深受感动。那时候虽距青阳镇、社合并建镇已有三年多,但干部队伍中思想认识不很统一、歧见较多,甚至在1987年4月镇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发生了镇长流选的复杂情况。何永泉、陆福良俩同志就是在这种困难情况下主政青阳,力挽颓势,再图发展。 他们来青阳后的首要任务是统一思想,凝聚合力,迅速恢复政通人和的发展环境。何书记大刀阔斧、统揽全局的果敢,陆镇长和风细雨、稳如泰山的精明达到了完美的配合,很快扭转了局面。记得那时镇办企业的“五朵金花”犹存,党委、政府抓住重点,在这些企业中实施“厂长负责制、任期目标制、期终审计制”的三制配套改革,对风险抵押、分级核算、优化劳动组合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全镇集体企业获得了新的发展。农业上进一步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强化了农业服务体系,稳定了“三农”。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陆镇长在当时十分拮据的“吃饭”财政情势下,竭尽全力主持操办的那些惠民实事。
1991年特大洪灾,“青阳、青阳,一片汪洋”。痛定思痛,政府勒紧裤带修建了青阳镇区大联圩工程,彻底解决了镇区和张圹浜、杨庄浜流域的农村涝灾问题。此后,90年又因生源增长,青阳中学初中部无法适应而新建了青阳二中,92年翻建青阳中幼儿园、青阳卫生院建成一级甲等医院等。这些“小事”,在现代人看来是“小菜一碟”,但在那时,几百万的投入是个吓人的数字。须知,我当时所在的党政办公室,也常为每月处处几千元的食堂开支犯难。可见,在当时开建这些工程,陆镇长要耗费多少心血和智慧啊!如今,这些设施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发展,正在更多地造福于青阳人民。这些惠民工程就象一座座无言的丰碑,记录着过去的那些人、那些事,人们永远铭记在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