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甲乙丙 于 2013-7-3 09:20 编辑
时间真快,一晃2013年已经过去了一半。自从元月开始自定的1/33.5暨阳搜山行活动,如期也按计划完成了一半!17座山搜、爬、探!一路下来,感想不少!为江阴拥有这么多山感到自豪,也为江阴失去这么多完整的山而感到痛惜!其实大多数山是我一个人独行完成的,有艰辛也有欣喜、有汗水也有劳累!要说这次收获,我想说通过搜山行,我获得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江阴历史典故,我懂得了生态环保的重要性,我认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爬山朋友,我结实了一帮真正的江阴文人才子(女)!时间过半,搜山行计划仍得继续,我想给自己打打气加加油!坚持坚持再坚持!下面我想介绍本次搜山行活动的第十七山----十里砂山!完成这三次合一的砂山行刚好也预示着我的年度计划顺利完成了一半!
砂山位于古城东南,华士镇的北侧。山体东西连绵约5公里,旧称十里砂山,其西端与鸡笼山连冈,东支为白龙山又名龟山,中部是砂山主体,高峰称牛岭山,海拔192.8米。砂山不是很高,但在江南的平原之上,还是显得很突兀。山巅有五峰,称五峰顶。顶上有巨石一块,面积约2平方米,传说有金鹅立于石上,鹅掌隐约可见,故又称金鹅石.峰顶东有15个石室,宽仅容1人,宋韩世忠曾在此屯兵,传之为“藏军洞”。 相传“晋宋间潮涌,一夕而成沙山。”在东晋和刘宋时期,今华士北部还是一片汪洋,为波涛澎湃的东海之滨。公元420年前后,忽一日巨风大浪,在沙滩上迅速地堆起一座山。当时认为这是沙积而成的,所以称沙山,后来它北面的海湾湖泊就称为沙湖,或称香湾,明朝县志的江阴地图上还画有沙湖,还有个村叫沙湖社,至今还叫沙湖里。南唐的前身杨吴和吴越国15年争战中的最后一役就是在香湾进行的,史称江阴之战。这一仗杨吴胜利,决定了以谷渎港(杨舍东)为边界,其东为吴越国,其西是杨吴。李知诰建立南唐后,为了巩固边界,在沙山北面筑了石桥寨,又筑陶城、郭城、闾城作为后卫,以江阴一县升格为江阴军、建江阴城,这即是江阴历史上第一个古城,也是保卫南唐边界的指挥部。 还有一个著名的传说,与四大民间故事之一《白蛇传》有关。白娘子与法海斗法,结果被法海所伤,死在砂山。这砂山就是白娘子所变,因临死前吃了豆沙馅的汤圆,豆沙变为石砂。每逢天降大雨,细细的沙子就会随雨水从山缝间流出,所以又叫龙砂山。 砂山很长,形如青蛇,所以又称蛇山,但是人们爱称他为砂山。因为这山不仅有大量石沙,而且有着以水成岩沙石为主的山坎、石根。砂山来自毗山,自西向东为鸡笼山、牛岭、五峰顶、头峰顶(东峰)诸峰。 山南72个村,山北72个墩,有的墩经挖掘属原始部落群居之地,有的是古墓葬,多数属古时屯兵之所。这里所以能成为古战场,因北临长江,以山作屏障,能进能退,能攻能守,在山上可瞭望周围诸山和南北平原,地理环境较为特殊。 砂山偏西南麓有泰清寺,原称太清寺,始建于三国时期吴国,孙权娘吴国太,在江南建有七寺八塔,太清寺就是其中之一;唐天佑三年立为刹;宋景德年间,真宗赵恒赐额:“景德院”;元至正年间,更名为太清寺。抗战和文革期间,该寺受到严重破坏。这里久负盛名的景观当然也就荡然无存了。泰清寺黄墙灰瓦,掩隐在古老的青松翠柏林中。寺庙正殿前的天井里,有个一人多高的铸铁大香炉,炉内香火兴旺,炉外香烟缭绕,僧人衣着朴素整洁,举止和蔼。来自长三角地区的农妇,衣着富有江南农家特色,肩挎香袋包,络绎不断地前来进香朝拜。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泰清寺建于汉朝末年三国时代,东吴国君主孙权为其母后(吴国太)建造的家庙,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在文化大革命的1966-1967年间,泰清寺遭“破四旧”的冲击而萎缩到几近消失。向阳村的干部和村民把它改成养蚕室,巧妙地保护了这处文物古迹。现今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泰清寺又恢复了往昔古老的神韵和丰采。 又传,元代大画家倪云林,又名倪瓒,曾结庐隐居在倪家山湾,山水画为他的杰作,其中有一幅山水画,清道光二十八年用石摹刻,现存古城南街适园池边的半角亭的壁体上。 又传,清同治年间,李鸿章依靠洋人围剿太平军,就在该山南麓遭太平军伏击,英军将领戈登率领的“常胜军”被歼800人,戈登和残兵将鼠窜而逃,长泾河畔还有“常胜军”死亡的坟地和墓碑,这些成了太平军痛歼“常胜军”的历史见证。为长我民族志气,弘扬民族精神,1985年县人民政府拨专款,在倪家山湾建了太平军丰功碑亭。 又传,清末年初,江阴抗清守城,原典史阎应元,接任广东英德县主薄,因母病未行,清兵入关,阎全家避居在砂山南麓海惠庵,每天夜晚在竹林内练武。一天夜晚他正在练武,突然听到有人轻轻地呼叫:阎典史、“陈典史差我们来接你进城,商量抗清守城大事。”阎告别老母,率家丁入城主持军务,坚持了81天。因义士死伤惨重,娘尽弹绝,他巡视四城门后,感到无法抵抗,在东横街拔剑刺胸,跳入前湖,被清兵擒获,他宁死不屈,在栖霞禅院壁体上题书:“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取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这首悲壮的诗词,一直流传在民间。 相传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在砂山留下藏军洞。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兵驻砂山,山脊留下石室15个,后称“藏军洞”。 相传砂山文昌阁曾为明地理学家徐霞客读书处。 明朝中期,邑人卞邦本作诗10首,描绘白龙山、砂山之间石虎门以北花园里一带的秀丽风光,史称“花园十景”。同期,李茀、陶棋、卞邦本分别诗咏砂山西部南麓风景:“桑林春雨”、“沙阜晴云”,“潇塘渔唱”、“殷墅樵歌”、“兰若晨钟”、“芦泾秋色”、“倪湾先陇”,“后廓通衢”等,称“桑溪八景”。清乾隆中期,曹复赋诗8首:“赵墓乔松”、“倪迂曲水”、“万井浮烟”、“翠香清泉”、“鹅岭挂月”、“虎门雨花”、“清明走马”、“古泾花圃”,称之“龙砂八景”。乾隆晚期,陆石麟、陶文炜等诗咏“十桥香雪”、“五岭寒涛”、“承恩泻月”、“凝秀回澜”、“鸥亭听雨”、“鸳阁吟风”、“护龙晚钟”、“牧牛朝梵”,称之“龙砂续八景”。 死后葬于砂山五峰顶北麓的陈鼎是清朝一位著作等身的著名历史学家、旅游文学家。他少喜任侠,性情豪爽,年轻时以锄强扶弱为己任,后折节读书,立志著述,尤注意乡邦文献。他热爱祖国的山川地理,崇敬忠孝义烈之士,其平生著述均与上述内容有关。陈鼎长于写纪实性的游记文学,《滇黔游记》是其代表作。在陈鼎众多的著作中,最知名是《东林列传》。 砂山南麓20世纪70年代建华西公园,建凯旋门等世界建筑,内置1985年10月江阴政府建丰功碑石刻《太平军围歼洋枪队碑记》一座。 1965年至1978年,沿山各大队相继创办采石场7个,局部山体被开采。1990年,采石场限产、停产,并逐步复绿。华西六村以前叫砂山村,紧挨着龙砂山。龙砂山上曾有一大片采石场,砂山村人和周边几个村的村民一样,主业种庄稼,副业采石子。由于无序开采,龙砂山渐渐变成了秃山。2001年,小华西以1652万元的总价买下龙砂山,恢复植被,之后又开辟“华西隧道”,让大华西的产业重新转移到农业生产上。 “一分五统”后,华西投入1.8亿元,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建设砂山、还原生态。一是关停石宕,植树造林。因此鸡龙山也得以保留了一个身段。也就是华西不仅保住了华明山,而且连山北的砂山也一起保护了下来。如果山北保不住,那么龙砂山就只剩一半了。经过这些年的努力,现在2062亩的山地满是雪松、香樟等树木,如果算上大华西范围内所有的树木,总共已达223.8万棵。一眼望去,郁郁葱葱、鸟语花香、美不胜收。特别是大型山林喷灌,50个喷头同时喷水,呈现出“白天空中白云,蓝天下面下雨”的奇特景观,引人入胜、给人遐思。二是结合旅游,科学规划。像万米长城,表面上看,只是一座普通的城墙;深层次看,它不仅是一条绿化“隔离带”,而且是一座火灾“防护墙”。平时跑跑长城,还可以强身健体、磨练意志。一座长城尚且如此,更何况其他的呢?可以说,进入龙砂山,就是进入了美丽的风景区。山下高楼廿八层,山中索道缆车乘,山上宏伟天安门,坐上飞机揽全程。山南、山北隧道通,龙东、龙西两湖连,形成了方圆百里、绝无仅有的“沪宁中康山庄”。所有这些,不仅改变了乱坟野地的荒凉景象,而且迎来了五洲四洋的世界游人。华西世界公园中有突显中国传统文化的孔庙、孟庙、壁画、博物馆,展示国外文化的美国白宫、德国天文台、英国红房子、法国凯旋门、维也纳画廊等,都为龙砂山增添了一抹迷人的色彩。人在山中游,既能学到知识,也能提高素质。像香港侯骏捷先生看了龙砂山就惊奇的问:“山上这样的排布,究竟出自哪位风水大师之手?”我们村民告诉他:“是老书记设计的。”他听后感叹地说:“龙砂山龙脉蜿蜒,水口重叠,明堂宽广,生机盎然。老书记是真正的风水大师!”有一位游客看了也说:“龙砂山上青山绿水,这不是风水的最高境界,那是什么?风水也可以用科学打造出来,吴仁宝老书记用实践证明了华西的风水是非常之科学的!”有道是,明珠之地增财气,活龙之地添福气,龙兴之地树正气,现在的龙砂山才真正像条“活龙”,既有自然生态之美、现代发展之美,又有人文素质之美、社会和谐之美。像村民赵玉金就说:“过去,上山阎王路,下山更为难;现在,黄泥塘变天堂,阎王路变幸福路。”从龙砂一座山的今昔变迁,可见华西一个村的环保理念。生态、经济、宜居,本来就是三位一体,生态带动经济,经济创造宜居,宜居反哺生态,在这里已得到充分的印证! 砂山离市区比较长,我花了三次时间才马马虎虎算搜遍了这座山,砂山作为江阴33座半山之一,应该说还是占据了不少分量的。景色优美,海拔不低,目前来看保护得还算不错。只可惜砂山被华西、向阳、周庄、华士分隔得特别清楚,三八线划得很深,着实让我翻来翻去废了不少周折。华士俗称龙砂,故这次砂山、龟山和鸡笼山搜山,其实是合起来搜的。走了一圈,依然竟然分不清鸡笼山和砂山的分界点在哪里?!不管如何,草草砂山行总算大功完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