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梦之飞扬 于 2013-3-4 13:58 编辑
财政,虽然现实中很复杂,但其实原理很简单——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包涵了两层意思,一是财政收入是来源于民众创造,二是财政支出不可能高于民众创造。 财政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公共需求。什么是公共需求呢?往小了说,教育、医疗、公路、公园等等,我们平时说的民生工程都是;往大了说,国防、公共安全、市场秩序等等也属于公共服务。申明一下,我这里所谓“小”和“大”,只是为了分类,而不是重要程度,民生无小事嘛。 “往小了说的”公共需求,特点是便民,既然要便民,地域上就必须有个相对合理的范围。这个相对合理的范围就是“县”,这不是谁凭空讲的,而是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告诉我们的结论。因此,教育、医疗之类的公共产品以县为单位提供。设区的市由区组成,当然向所属的区提供这两类服务;但不直接向所管理的县、县级市提供。因此,江阴人可以上南菁、市中,但上不了无锡一中、天一,这不是因为江阴政府不让江阴人去读无锡的高中,而是无锡的学校必须要首先满足无锡本地的生源,这和香港限制奶粉出境的道理是类似的。公交车也是这个道理。我们医疗保障的统筹做的比较早、比较好,江阴的市外医保定点医院(见附图1)还是很多的,无锡的医院也不少。这一方面说明,在现有行政区划下,江阴人完全有可能享受无锡甚至华东地区一流医院的医疗服务,而没有必要并入无锡;另一方面,也说明江阴和无锡是两个城市,不是一纸行政命令,就能让江阴人立即享受无锡市民某些优厚的待遇的——事实上,无锡的城市和农村、乡镇和乡镇之间也并不平均;更何况,江阴市民也有一些待遇优于无锡。最近网上一些别有用心的比较其实没什么意思,口惠而实不至的承诺也只能骗骗小孩子。 “往大了说的”公共需求,往往具有国家中央层面的属性,为我们提供安全的生活环境、全国统一的市场环境,是地方政府所不具备的,这也是中央政府管理地方政府的正当性之一。 财政的合法性,就在于满足公共需求。财政行为是有成本的,征税机构的运行、人员的费用都需要花钱,但是公众为了获得公共需求,不得不支出这部分成本。笔者无意评论现实,然而,政府有义务尽可能地缩减这部分成本。如果成本超过一定限度甚至高于公共需求这个目标,岂不是本末倒置了么?这不是本文的重点,但无疑,江阴和无锡的政府都遵循上文的规律,也都在中国国情的大环境下,简单的说,江阴政府是怎么样的政府,无锡政府也是怎么样的政府,有些无锡网友利用江阴政府的一些不足来分化江阴网友,其实也很可笑哦。 进一步说,城市规模越大,提供公共需求的能力也越高,因为城市是各种资源的集聚地。无锡市对无锡县的资源集聚是历史形成的、符合经济社会规律的、自发的;但是,三十年来,无锡市对江阴和宜兴的资源集聚却是行政命令的、人为的,无锡向无锡市民提供的种种公共产品和服务中,一定有江阴和宜兴的功劳,但这几十年来,江阴和宜兴的市民却没有享受到。因此,民生不仅不是无锡网友统战江阴网友的利器,相反正是市管县不正当性的重要证据。 江阴哪怕只是县级市,财政是相对独立的,虽然难免要上缴无锡一定比例的税收,但可用财力均将用于江阴的区域和市民范围之内;但是一旦改区,江阴地界和江阴人的每一分财政支出都要靠无锡分配,你可以想象,民生、城建水平怎么可能比原来更快?如果无锡要建设好江阴,在现行体制下就有“上级财力性转移支付补助”这样的名目,有兴趣的网友可以查一查,无锡代管江阴三十年,有没有用过这个名目。如果合并会损害无锡财政,而补贴江阴财政,无锡政府会同意么?无锡市民会同意么? 江阴的未来,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江阴人都息息相关,漠不关心当然是权利的一种表现,但不要觉得抛下一句“吃着地沟油的命,操着中南海的心”会很酷——你也完全可以在无锡网友开的帖子里这么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