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 壁 绿 洲 敦煌南枕巍峨的祁连山,西接浩瀚的罗布泊,是戈壁沙漠中的一块小 盆地。作为古西凉国的都城,自西汉张骞通西域以来就成为古代中国通往中亚和欧洲的“咽喉锁钥”。玉门关和阳关一南一北拱卫在它的身旁。 匆匆用过午餐,我们便直奔第一个景点------鸣沙山。 鸣沙山位于敦煌城南不远处的浩瀚沙漠中,全山系黄沙堆积而成,东枕莫高窟,西至党河口,延绵40公里,最高沙峰达250米。远远望去,山峰陡峭,势如刀刃,在强烈的日光照射下,金光灿烂,宛如一座金山。在松软的山坡上,看得见有人在玩滑沙游戏。连人带滑板从高高的山顶直冲而下,滑板掀起的沙浪犹如飞艇在宁静的湖面撕开的飞瀑向两旁飞溅。鸣沙山有两大奇迹:劲风之下,沙坡会发出金铁之声。人从山顶下滑,脚下的沙粒会呜呜作响,故名鸣沙;白天人们爬沙山留下的脚印,第二天竟会痕迹全无。可惜我们年岁大了,玩不了这么刺激的游戏,只能选择骑骆驼去登山。 放眼向山上眺望,成群结队的骆驼排成几公里的长蛇阵,沿着“之”字形的沙路在缓缓地向山顶蠕动。驼背上骑着的红男绿女们随着骆驼的屁股一摆一摇,悠闲自得。在大漠黄澄澄的背景衬托下,是那么地雄浑壮丽,粗犷豪爽。 轮到我们乘坐时,一位女驼手牵来一队骆驼,共五匹,首尾相连,排成一列。驼手在头前牵着引路,骆驼在后面依次而行,就象沙海中的船队一样。随着女驼手一声吆喝,五匹骆驼齐刷刷地趴在我们面前。等我们坐定扶稳后,它们又一个个依次站立起来,带着我们驶入沙漠的海洋。别看骑骆驼悠闲舒适,上山和下山时还真有点紧张。骆驼行走时左右摆幅很大,还一脚深一脚浅地上下跳动,使我不由得攥紧了扶手。骆驼还真有灵性,肥大的脚掌踩在沙坡上,沙层陷不了多深。掌边的沙粒索索落落往山下掉,它总能稳稳地挺立,不紧不慢往前行。把它赞誉为“沙漠之舟”正是名副其实。不过,一个多小时的沙漠骑行也够刺激了,当骆驼躺下让我跨下驼背时,手心不觉已沁出了汗水。 告别了女驼手,我们一行缓缓穿过山沟,在夕阳的余辉中突见一弯清泉镶嵌在金色的沙丘环抱中。一抹绿色点缀在寸草不生、无边无垠的戈壁大漠上,使人顿觉眼目清亮,又惊又奇。这就是闻名中外的月牙泉。我们边欢呼边费力地跋踄,穿越沙漠来到泉水旁。但见一汪碧水弯如新月,碧如翡翠,东西长近百米,南北宽二十多米。泉边芦苇密布,杨柳青青,微风起处,涟漪萦回,柳枝荡漾,泉水塔影,楚楚动人。虽说月牙泉离开流沙仅数十米,但千年不浊不涸,任凭狂风起,风卷沙不侵,形成了沙泉共生、泉沙共存的大漠奇观。究其原因,众说纷纭,但因为地势特别,刮风时造成了沙子不往山下走,反向山上流动的奇特现象,应是月牙泉得以长存的一个重要的客观因素。 鸣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的一对孪生姐妹,“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游人无论从山顶鸟瞰,还是在泉边倘佯,都会心驰神往,有一种“鸣沙山怡心、月牙泉洗心”之感。 第二天一早,我们奔向莫高窟。莫高窟开凿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砾岩上,长1600多米,上下排列五层,高低错落有致,形如蜂房鸽舍,蔚为壮观。这个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始建于前秦,保留有南、北朝以来十个朝代的洞窟493个,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彩塑像两千余身,被誉为东方明珠。 由于清晨到达,游人尚少 ,整个景处十分宁静清新,小鸟儿在树上欢快地鸣唱。我们分头散开,尽情地拍摄千佛洞外景,以弥补窟内不准照相的缺憾。 为了保护艺术珍品,莫高窟只对游客开放十多个洞窟。为了避免拥挤,每一批次游客由讲解员带领错开参观 9个洞窟。莫高窟与龙门石窟不同。龙门石窟都是石雕像,不怕风吹日晒,因此为敞开式洞窟,游客可任意参观 。莫高窟因为开凿在砾岩上,土质较松软,不适合制作石雕 ,大部为木骨泥塑像。上世纪六十年代,周总理批示由铁道兵部队施工,将洞窟全部封闭起来。由于窟内不设灯火,全凭导游手电照明,看完就走。就是这样,游客还是比较拥挤。 我们参观的洞窟内都有彩塑的佛像,大的30多米,有九层楼房那么高,雄伟浑厚;小的几十厘米,精巧玲珑。洞窟的四周和窟顶,到处都绘有佛经故亊、飞天佛象、山川景物、亭台楼阁等琳琅满目的壁画和装饰图案。整个洞窟就是一座集古建筑、雕塑、壁画为一体的艺术殿堂。其中尤以敦煌的名片----飞天最为活灵活现,翊翊如生。他们有的载歌载舞,凌空翱翔;有的手捧莲蕾,直冲云霄;有的凌空俯冲,势若流星;有的手拨琴弦,天花乱坠。画家凭借飘曳的衣裙,灵动的彩带,搞得天衣飞扬、满壁风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