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 星期五

510房产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2955|回复: 6

江阴高新区“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纲要(讨论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5 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江阴高新区“十二五”
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2011年—2015年),是江阴高新区(以下简称高新区)推进转型提升、建设科技新城的加速阶段,贯彻落实新兴产业“445计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建设生态文明、发展民生福祉的提升阶段。为明确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战略重点和政策保障,促进高新区在“十二五”时期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特制订本规划纲要。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条件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高新区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现代化科技新城为总体目标,以加快转型发展为第一要务,大力实施产业升级加速行动、城市经济集聚行动、载体平台创新行动、人文生态优先行动、强区富民促进行动,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丰硕成果,先后获得中国首批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试点单位、首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全国县级市首家国家科技企业加速器、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等“国字号”牌子,江苏省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江苏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园、江苏省江阴传感网科技产业园、江苏省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江苏省江阴大学科技园、江苏省留学人员创业园、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实践见习基地等省级牌子,并全面启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高新区和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创建工作。目前,“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20项主要指标中已有18项提前完成,其余指标按时序进度顺利推进。
1、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全区GDP从2005年的85亿元增加到260亿元,年均增幅超25%;人均GDP(按常住人口计)从2005年的0.98万美元增加到3万美元,年均增长25%。业务总收入从2005年的480亿元增加到1500亿元,年均增长26%。财政总收入从2005年的18亿元增加到43亿元,年均增长超1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从2005年的5.1亿元增加到超16亿元,年均增长超25%。2009年,获无锡市高新区综合考评第一名,江苏省省级高新区考评第五名。
2、产业转型加快推进。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战略,三次产业比重由0.9:83.1:16调整为0.4:71.6:28。先进制造业加速提升,做强了金属新材料、电子信息、精密机械装备等主导产业,培育形成年销售百亿元企业2家、超十亿元企业10家,税收超十亿元企业2家,上市企业6家,入选中国500强企业2家。服务业加速倍增,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累计提高12个百分点,10家工业企业完成主辅分离,入选中国服务业500强企业1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集聚,生物医药、传感网、服务外包、文化创意四大产业集群效应初步凸现,四大专业园区初现雏形。同时,加快推进“腾笼换凤”计划,提高产业集约发展水平,全区每平方公里产出从2005年的10.5亿元提高到30亿元。
3、对外开放硕果累累。利用外资跨越发展,涉外税收占全区工业企业税收的85%,外资企业产出占全区工业经济总量的78%。“十一五”期间,累计新增工商协议注册外资15亿美元,实际到账外资8.5亿美元;累计引进重点重大外资项目20个,其中超亿美元项目6个。利用外资领域不断拓展,引进了比利时贝卡尔特亚洲研发中心、荷兰帝斯曼中国区研发中心、见龙机构中国投资中心等4个跨国公司研发机构,以及新加坡ICH、中科招商等创投机构。对外贸易高速增长,进出口总额由2005年的7.9亿美元增加到30亿美元,年均增长30%;自营出口超千万美元企业已达20家,其中超亿美元企业2家。“走出去”步伐加快,在境外设立分厂或办事机构的企业达5家。
4、创新创业成效明显。健全完善了研发孵化、科技加速、产学研、投融资、公共服务等五大平台,形成了具有高新区特色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三创载体建设快速推进,累计投入超36亿元,启动了盈智城建设,建成扬子江系列“一城六园”三创载体达120万平方米,天安数码城、海澜创新大厦等载体全面启动建设。高层次人才加速集聚,累计引进“530”项目93个,引进海外人才、科技领军人才120多位,其中4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5人入选省“双创”人才。高新技术产业高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05年的39%提高到52%。“十一五”期间,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3%;累计申请专利1879件,其中发明专利461件,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10项;累计新增院士工作站5家、博士后工作站6家,法尔胜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投运。新潮科技集团承担了国家02专项装备材料的验证工作,并当选为封测产业链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单位。
5、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十一五”期间,高新区按照科技新城的总体要求进行了“二次规划”,完成了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规划,完善了主干道沿线控制性详细规划。围绕“畅通、净水、增绿、景观”等重点,完善区域环境,提升城市功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加快道路建设步伐,完成东外环路、澄江东路、龙山大街、金山路、蟠龙山路等主干道的全面改造,启动建设延陵东路(延伸段)、创新大道、科技大道等主干道;加强水环境综合整治,完成了大河港拓浚等工程;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完成山观集镇的整体改造和长山大道等主要道路的绿化改造,“十一五”期间累计新增绿化面积55万平方米,全区绿化覆盖率达28.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0.2平方米。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全面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累计完成总量减排超4000吨,万元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20%,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
6、社会事业跨越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区社会事业投入和民生投入累计达60.8亿元。加快推进安置拆迁,累计完成农户和企业拆迁达150万平方米;全面启动小高层、高层安置房建设,累计新建拆迁安置房165万平方米,安置被拆迁农户4600户计107.3万平方米。积极引导群众发展“房东经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5年的1.8万元增加到3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0.9万元增加到1.5万元,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2.5%和11.8%。强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辖区内9所学校全部成为省级实验学校、重点学校;改扩建山观、长山两所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现全覆盖。就业保障体系全面提升,健全完善了“六道生活保障线”,实现农保、城保、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全覆盖,保障对象超36000人;累计提供就业岗位1.5万余个,累计解决本地劳动力就业5000人以上。社区建设不断加强,新成立3个社区,创建无锡市和谐社区4个、无锡市园林式居住社区7个、无锡市卫生社区8个。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
纵观国际国内形势,“十二五”时期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变化孕育着机遇,也伴随着新的挑战,高新区总体上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加快发展的黄金时期。特别是高新区近年来积蓄的发展能量将加速释放,产业高地的集聚效应将日益增强,区域龙头的带动作用将更加突出。
“十二五”期间,高新区面临诸多良好的发展机遇:从国际环境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和新一轮产业革命孕育新突破,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已成为世界发展新潮流,以信息科技、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纳米科技、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科技、新能源与环保科技等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群将加速裂变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和服务外包、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将加速转移。从国内环境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从区域环境看,上海加速推动“四个中心”建设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加速一体化,区域产业布局、社会结构、城市功能等将出现深刻变化。这些将为高新区培育新兴产业、打造领军板块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为高新区产业、城市、社会转型提供有力的要素支撑,为高新区加快融入长三角、对接大上海、建设现代化科技新城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十二五”时期,高新区也面临众多严峻的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复苏基础脆弱,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竞争激烈,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还十分艰巨,高新区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具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高新区自身发展存在的产业结构偏重、创新资源缺乏、资源环境约束、公共服务不够均衡、体制机制相对滞后、社会矛盾增多等问题日益凸显,再加上区域竞争日趋“白热化”的态势,迫切要求我们更大力度加快转型发展步伐,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对此,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进一步发扬“敢想才能成功、创新才能发展”的理念,紧紧抓住“后危机”时代世界科技革命和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机遇,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新问题,用创新的思路探索现代化建设的新路径,更大力度加快转型发展,更高层次建设科技新城。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 小 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型发展为主线,以“人才引领、创新驱动”为主战略,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高新区、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为导向,大力实施产业高端化、创新集群化、城市现代化、经济国际化、社会民本化“五化战略”,加快形成“集聚高层次人才、发展高端服务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营造高品质人居环境”的“四高联动”发展新态势,努力打造苏南自主创新的示范引领区,打造长三角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发展区,打造全国高新区科技人才资本合作的创新示范区,打造成为最具创新活力、最具投资潜力、最具生态魅力的现代化科技新城。
二、发展原则
1、坚持率先发展。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本质要求,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发展步伐,提升发展水平,壮大综合实力,成为带动区域发展新的经济增长极。
2、坚持创新发展。坚持敢想才能成功、创新才能发展的理念,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用新思路破解新难题,用新举措创造新业绩,用新模式打造新优势。
3、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作为发展的主攻方向,着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4、坚持互动发展。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积极主动对接大上海,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强区域交流合作,相互促进,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在发展区域经济中增强服务辐射能力。
5、坚持和谐发展。把推进改革发展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更加注重富民惠民,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使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三、发展战略
为实现高新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加快建设现代化科技新城,未来五年重点推进“五化战略”:
1、产业高端化。做大做强主导产业链,以高端化、基地化为目标,以大项目、大企业为支撑,提升支柱产业规模能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孵化育成,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体系。加快运用战略性新兴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重点突破影响传统产业结构转型的关键性技术,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主导产业相融合的新格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化、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高端服务业专业化发展。
2、创新集群化。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快形成以科技研发、企业孵化、产业培育、技术交易等为内涵的区域创新体系。深入推进“以人引项、以项带群”战略和科技领军人才计划,加快实践“企业家+科学家+金融家=大赢家”的发展模式,着力引进全球领军人才和科技资本,积极扶持科技“小巨人”企业,促进内外资企业融合发展,创新型企业集群发展。
3、城市现代化。坚持科技园区、公共社区、生态景区“三区”联动发展的理念,调整优化功能布局,提高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加强城市智能化管理,加快形成高新区特有的城市形象特色、城市标志区域、开发空间体系和生态景观体系。坚持环保优先、节约优先,大力完善生态发展体系,着力构筑生态文明体系,加快建设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4、经济国际化。坚持国际化发展方向,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理念、管理办法、运行机制和文化元素,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城市服务系统。在全球范围内集聚国际创新资源,展开前端介入、前沿布点、前后衔接、并购联合等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努力形成要素优化配置、高度集成,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有机衔接的新型国际合作模式。坚持开放带动战略,拓宽对外开放视野和领域,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和营造适宜国际化人才生活的良好环境,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参与全球和区域竞争与合作。
5、社会民本化。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把完善保障、改善民生、增加收入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大力推进各项社会建设,全力推进基础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坚持法治导向,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不断增强群众对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高新区将全力推进现代化科技新城建设,构建区域领先的现代产业体系、高位均等的公共服务体系与和谐安全的生态环境体系。具体目标是:
1、经济发展。到“十二五”期末,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超550亿元,年均增长16%左右,人均GDP(按常住人口计算)超5万美元。实现业务总收入5000亿元,其中:工业销售2500亿元,年增幅保持在20%以上;服务业销售1800亿元,年增幅保持在3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出1000亿元,年增幅保持在50%以上。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年增幅保持在18%以上;其中一般预算收入40亿元,年增幅保持在20%以上。“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0亿元,协议注册外资15亿美元,到位注册外资超10亿美元。
2、产业转型。产业结构明显改善,综合效益显著提高。到“十二五”期末,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65%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5%,一二三产业比重为0.2:54.8:45。累计形成超百亿元旗舰型企业10家,拥有上市公司20家,国际国内行业领军型企业30家。
3、科技创新。到“十二五”期末,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达4%,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以上,发明专利占专利总数的25%以上;建成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50家以上;累计建成三创载体300万平方米;人才引进实现“12345”目标,即培育形成综合创业团队150个以上,20人入围国家“千人计划”, 30名国际国内著名的科技领军人才,400名海归人才, 500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科技型企业。
4、城市功能。到“十二五”期末,城市化率达到90%,现代化科技新城架构基本形成;住房结构持续优化,累计新建拆迁安置房和商品房500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达35平方米;辖区交通体系日趋完善,公交出行分担率超过25%;城市服务功能不断提升,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超1000平方米。
5、生态文明。建成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一五”期末降低20%,污染物排放总量比“十一五”期末降低25%,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100%,环保重点监管企业污染物稳定排放率达98%;全区绿化覆盖率达42%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超12平方米。
6、社会发展。民主法治建设全面增强,社会管理体制更为完善,生活更加舒适、社会更加和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5%;农保、城保、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覆盖率达到“三个100%”,各类企业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率达到9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6%以内;人口出生率控制在8.8‰左右,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以内。

第三章 战略重点与主要任务

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倾力打造高端产业的集聚区
始终把握国家高新区“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成为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的“四位一体”的战略要求,主动承接国际高端产业转移,优化提升产业层次,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努力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成为产品高新、企业高效、产业高端的发展高地。
(一)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科技创新为第一驱动力,以科技领军人才为第一资源,以系列产业园区为载体,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业领军型龙头企业,着力打造传感网、生物医药、远洋装备、文化创意与服务外包、地区总部经济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
——以微电子封装材料及装备为主的传感网产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重点研发孵化和加速转化极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及高密度封装等环节的关键技术。重点突破传感网节点、网络构架和信息处理系统等的核心技术,加强对传感网感知、传输、数据处理与应用等主要领域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孵化,重点在IC封装、RFID、光纤传感、视觉传感、生物传感等产业领域完善高端产品的布局,发展传感器、RFID和物联网及以太网系统集成等产业链,力争将高新区建设成为中国物联网技术创新的先导区、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密集区和大规模应用的示范区。到2015年微电子封装材料及装备为主的传感网产业实现产出250亿元,培育2家百亿企业,新增3家上市公司。
——以生物新药及现代中药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以取得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实现重大技术突破为目标,重点研发孵化和加速转化诊断试剂、重组药物、防治心脑血管疾病、肿瘤、肝病、病毒性疾病、糖尿病和老年性疾病等生物新药及现代中药,家用医疗保健器械、质子治疗肿瘤装置、植入人体的新型医用材料等关键技术领域重大科技成果,力争将高新区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的生物医药产业研发生产高地、长三角地区生物医药产业重要的战略节点。到2015年,以生物新药及现代中药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产出150亿元,新增上市企业3家,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10个。
——以遥感测控和光机电一体为主的远洋装备产业。发挥优势,集成资源,以重点企业为主体,重点研发孵化和加速转化船用动力系统、电站、特附机制造,高技术、高性能特种船舶和大型船舶设计及制造,海洋钻井平台设备制造,船舶控制与自动化、通讯导航、仪器仪表等船用设备制造,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与港口设备制造等关键技术,形成遥感测控和光机电一体为主体的远洋装备产业的新优势。到2015年,以遥感测控和光机电一体为主的远洋装备产业实现产出150亿元,新增2家上市公司。
——文化创意与服务外包产业。重点研发孵化和加速转化先进装备制造设计业、服装设计业、包装设计业、模具设计业、电子信息产品设计业,动漫游戏业、现代传媒业等关键技术领域重大科技成果,重点解决特色产业链不完整,重点产品有效差异性小,产业链的整体竞争能力弱等问题,使文化创意产业成为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重点研发孵化和加速转化ITO、BPO、KPO等领域创新成果,最大程度地集聚软件研发外包、电子商务、检验检测外包、技术研发外包和工业设计、生物医药研发外包、影视动漫游戏外包等主导产业,努力将高新区打造成百亿级服务外包产业园区和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区,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到2015年文化创意与服务外包产业实现产出300亿元,培育5家上市公司。
——以现代高科技服务业为特色的地区总部经济。集聚众多的包括科技信息交流、技术咨询、技术市场、技术孵化、专利服务、科技展览、科学普及、标准认证、质量检测、科技评估和科技签证等在内的,集研发、技术、管理、营运、结算中心多形态的,功能社会化、机构专业化、服务产业化、组织网络化、市场国际化的科技服务机构的总部,发展一系列的总部经济、研发设计、创新孵化和综合服务等平台,形成有特色的现代高科技服务业,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初步形成局部的群体性创新的局面,使高新区成为区域创新创意的源头。到2015年,以现代高科技服务业为特色的地区总部经济实现产出150亿元。
(二)优化提升先进制造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实现由“资源驱动”到“创新驱动”的战略性调整,打造附加值高、竞争力强、带动力大的现代产业聚集高地。
——打造“基地型”产业。围绕现有产业基础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发展新材料、电子信息、现代装备三大产业,大力实施产业链升级行动,培育形成国内一流、行业领先的先进制造业产业基地。新材料产业主要包括金属新材料、石化新材料两大重点,其中:金属新材料重点向高性能金属新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等方向发展,同时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打造千亿级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石化新材料重点依托高新区化工集聚区的发展平台,发挥区内企业的人才、技术、市场优势,大力发展石化中下游产品,提升石化产业的综合竞争力。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向IC生产、封装、测试产业链发展,打造国内最具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研发、生产、外包基地。现代装备行业重点向新能源设备、海上钻井设备、轨道交通设备等方向发展,加快形成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集聚基地。
——培育“旗舰型”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所具有的带动作用和品牌影响力,加快形成以龙头企业为行业领袖、以高成长性企业为新增长点、以中小型科技企业为行业创新主体的协调发展格局。以规模企业领军化为导向,积极鼓励大企业集团依靠技术链、产品链、价值链和产业链的深化、细化来提高竞争力,加快培育“未来行业冠军”。以外资企业总部化为导向,鼓励和支持一批重点外资企业加快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在高新区建立研发中心、投资总部、工程中心、销售总部、财务结算中心和制造基地,加快形成裂变效应。以成长企业规模化为导向,大力实施科技“小巨人成长计划”,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细分市场占有率高的科技型企业。到2015年,确保实现“3个10”目标,即形成10家百亿“旗舰型”企业,培育10家国际国内行业领军型企业、10家引领产业发展的科技“小巨人”企业。
——坚持“集约型”发展。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示范区建设,广泛应用科学技术、先进装备和现代管理,加快传统产业更新改造,不断提高产业层次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突出投资规模、产出强度、财力贡献和产业带动效应,引导企业进一步增资扩产和“零地扩能”,提高“单位亩产”和财税贡献率。大力实施“腾笼换凤”计划,进一步提高产业集约发展水平,推动产业集聚、企业集群、资源集约利用,构建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
(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按照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要求,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倍增计划,大力发展生产性、生活性和高端服务业,着力提升现代服务业能级和水平。“十二五”期间,确保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年上升11个百分点。
——优化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为先进制造业配套的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互动发展。鼓励工业企业“主辅分离”、“两端延伸”,促进生产性服务业跨越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化专业市场,加快建设电子虚拟市场,提升高新区服务业发展的能级。支持重点物流企业,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设立区域销售总部,引导企业向现代服务业高端发展。到2015年,形成华东地区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生产性服务业基地。
——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依托城市功能提升和市场需求引导,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重点发展商贸、养老和社区服务等产业,丰富城市业态元素,推进服务业与城市化融合发展。实施服务业品牌战略,加快形成以大型商业中心为骨干,以连锁超市、专卖店、便民店为特色的多元化服务网络,推进品牌化和网络化经营,增强服务业辐射能力。加快推进城市综合体、创新创意园区建设,实施商业街区改造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楼宇经济,促进集聚发展、集群发展。
——培育发展高端服务业。依托高新区载体优势,大力发展以智力资源为依托的文化创意、服务外包产业,重点发展工业设计、数据备份、呼叫转移、金融后台以及为之配套的法律、会计、审计、评估、咨询、经济代理等中介服务业,鼓励支持各类专业的科技中介类服务业态发展,促进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关的高端人才、社会资本等各类要素的集聚。
二、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倾力打造科技创新的领航区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持以科技和人才为抓手,以知识竞争力为标杆,促进项目研发、企业孵化、科技加速、产业化各个环节间的有机衔接、相互融合,推动全区增长模式从“产值增长”向“价值增长”转变,创新模式从“企业孵化”向“产业孵化”、“产业集群”裂变,加快形成区域竞争的核心优势,打造创新活力最强、研发周期最短、产业化进程最快的创新高地和服务效能最优、创业成本最低、人居条件最佳的人才特区。
(一)大力推进人才特区建设。坚持“一个领军人才和一个优秀团队可以带动一个新兴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深入推进“以人引项、以项带群”战略,加快实施科技领军人才计划、“530”人才计划,全力推进高新区“人才特区”建设,推动创新型经济发展。
——集聚创新创业人才。坚持以“530”计划为抓手,以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团队为重点,集聚一批掌握关键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型人才和依靠核心技术自主创业的科技企业型人才,组建一批国际化的集技术、管理、融资、销售等的综合创业团队。引导和支持企业以兼职、顾问、合作等方式柔性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智力,拓宽企业引才引智渠道。大力引进战略投资人和职业经理人,与科技领军团队开展密切合作,促进创新创业企业快速壮大。到2015年底,新引进各类科技领军人才150名以上,培育形成集技术、管理、融资、销售等成员构成的综合创业团队150个以上。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以战略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为重点,培养和造就一批职业素质好、开拓能力强、具有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的优秀企业家。加快培育新生代企业家,努力培养更多有战略眼光、再创业胆略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型企业家。“十二五”期间,完成对全区所有规模以上企业家的轮训,同时结合新兴产业发展,对企业中层管理人才实施培训。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进一步加大“530”计划、“后530”计划、“泛530”计划对创新创业人才的政策扶持力度,创新人才投入机制,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业绩为导向、鼓励创新创造的人才评价、分配制度,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党政管理队伍。完善人才“绿色通道”,满足流动人才在出入境、医疗、社保、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的需求,加快建设专家公寓、高层次人才公寓,为优秀人才提供一流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二)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全面提升科技资源集聚、创新引领和辐射带动三大功能,提高高新区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建设高效率的创新体系和开放型、国际型、创新型研发转化基地。
——强化技术创新。进一步推进知识产权战略,积极引导企业实施自主创新、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三自战略”,加强对专利、品牌、标准的创造、经营、管理和保护,推动企业由“橄榄型”向“哑铃型”转型。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资,加强共性、核心技术研发,在生物制药、新传感器、远洋装备、光机电一体、金属新材料工艺流程和深加工技术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并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支持企业开展科技重大攻关,进一步加大项目申报力度,突出组织申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等重点科技计划项目,以大项目、新项目和好项目带动行业龙头企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到2015年,封装材料、集成电路、传感物联、现代中药、远洋装备、特钢冶炼、核级管件等7个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
——培育研发机构。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提升高新区科技创新能级。整合研发机构,做强现有企业研发中心,支持规模以上企业建立独立研发中心;加大引进力度,鼓励和支持国内外科研机构和企业在高新区建立新的科研机构。到2015年,确保形成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50家以上,院士工作站20家以上,博士后工作站20家以上,硕士工作站50家以上,市级以上工程中心、技术中心达50家。
——健全服务体系。加快科技金融、产权交易、专利申请代理、信息咨询、技术经纪、技术评估交易等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加强科技信息网络、科技信息库建设;加强与国内外科技中介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建立起沟通研发、生产、消费的市场化服务纽带,为各类企业提供全方位、宽领域、多功能的科技创新服务。利用技术、人才、产权交易等市场,促进国内外科技要素向高新区聚集并向周边地区辐射。
(三)优化整合创新创业平台。进一步整合资源,完善功能,加快三创载体等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争创全市自主研发转化、领军人才创业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核心区,为转型发展增强动力、增添后劲。
——加快建设三创载体平台。进一步优化三创载体发展规划,大力建设载体平台,加快整合扬子江生物医药加速器,推进扬子江盈智城和海澜创新大厦、天安数码城、法尔胜泓昇大厦等重点载体建设,为创新创业项目发展提供充足的载体平台,加快从“引种子、建苗圃”向“育森林”推进,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构建研发孵化→科技加速→产业化的成长路线图,打造“特别适宜生长,特别能够裂变成功”的发展平台。
——联动建设产学研合作平台。广泛推进政产学研战略联盟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加快建设江阴大学联盟科技园,大力推动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广泛吸引海外跨国公司、科研院校在高新区设立研发中心或分支机构;积极推进“创新驿站”的设立和运作,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国外先进技术、人才、管理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到2015年末,累计建成30个境外“创新驿站”。
——完善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公共技术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加强资讯交流、人才培养、法律咨询、金融服务等综合服务,形成与创新型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科技研发、企业孵化、产业培育、技术交易、社会服务与科技金融为重点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以科技孵化器和加速器为依托,加快建设集研发、中试、生产、营销于一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机构和公共服务平台;以企业为主体,加快建设国家级技术检测中心和公共实验中心等公共技术平台。到2015年底,确保新建30家省级以上新兴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四)创新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坚持把科技创新与资本运作相结合,建立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新型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实践“企业家+科学家+金融家=大赢家”发展模式,健全“创新—孵化—加速—产业化—规模化”的金融服务链,促进各类企业裂变式发展。
——强化金融支撑。加快推进科技金融创新示范区建设,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品牌效应好、管理能力强的VC、PE、创投、引导基金,发展壮大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和产业投资基金,鼓励发展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积极探索科技银行和科技保险建设,建立完善“投、保、贷、中介服务”四位一体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打造企业成长全周期的金融服务链。“十二五”期间,确保引进10家国内外著名的创投机构,形成总量超150亿元的创投基金规模。
——畅通融资渠道。充分整合发挥本土企业多、民间资本充裕的优势,引导和支持本土企业与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型人才创办企业“嫁接”发展或联合重组。进一步完善科技金融投入体系,引导创投基金对成长型企业进行权益性投资,鼓励知识产权质押、信用互助和科技保险等各类科技金融创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裂变发展。积极做好信息沟通、牵线搭桥工作,构建科技成果与富裕资本的对接平台,进一步促进各类资本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到2015年底,确保推进创新创业企业成功对接本土企业100家以上,成功对接各类创投150家以上。
——推进资本经营。大力推进各类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改革,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建立健全现代产业制度。大力推动符合产业发展方向、主业清晰的企业股改上市,鼓励上市企业增发股票、并购重组,切实增强核心竞争力。到2015年全区形成20家上市公司。
三、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倾力打造生态宜居的示范区
以建设现代化科技新城为总目标,以打造生态宜居城和现代服务城为抓手,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优化生态环境质量,完善现代化城市体系,开辟新型城市化道路,营造高品位人居环境。
(一)优化区域功能布局。根据产业和城市转型的需要,进一步整合区域空间资源,优化空间形态,深化城市设计,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规划形成“一核、二区、三中心、多园区”的格局:
一核就是科技新城核心区。该区域地处香山地区,东起张家港市界、西至长山路,南起芙蓉大道、北至澄张公路,规划面积约29平方公里,着力打造科技先导的高新产业平台、多元复合的城市功能平台、多层次网络化的现代服务平台、和谐持续的生态环境平台,未来高新区的服务中心、商务中心、金融中心和科教中心。香山新城的开发由基础性开发向功能性综合开发转变,建设形态由点状开发向成片辐射、整体协调推进,努力把香山新城打造成一个展示高新区风采、体现现代化水准、彰显高新化内涵的城市综合功能体,真正建设成为城市东部的副中心。
“二区”就是高新技术产业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区。高新技术产业区作为建设国家级高新区的核心区,规划用地面积6.6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和提升金属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提升商务商业、金融保险等服务功能,逐步建成高新技术产业的引领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包括传感网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远洋装备产业园、文化创意与服务外包产业园、地区总部经济产业园等五大产业园,其中:传感网产业园位于长山路两侧,蟠龙山路以东,东盛路以南,许姚路以西,规划用地面积约1.57平方公里,打造成中国传感网产业的示范区和引领区;生物医药产业园位于高新区东北部,长山以南,滨江路以北,沿石牌港两侧,规划用地面积约为1平方公里,建设成为长三角医药产业圈内生态型、技术型的综合产业区;远洋装备产业园位于科技大道以东,澄张公路以南,胜达南路以西,梭子河以北,规划用地面积约1平方公里,打造国内领先的远洋装备基地;文化创意与服务外包产业园位于东外环路以东,要塞路以南,定山路以西,澄江中路以北,规划用地面积约0.5平方公里,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休闲场所、多功能互动的地区增长极核;地区总部经济产业园位于东外环路以东,滨江路以南,白屈港以西,要塞路以北,规划用地面积约0.8平方公里,建设长三角乃至华东地区著名的总部聚集地。
“三中心”就是商贸商业中心、生活居住中心和生态休闲中心。(1)商贸商业中心重点规划建设现代化大型超级市场,着力提升高新区大楼附近区域、原山观集镇区域、原长山集镇三大区域的综合服务能力和辐射能级,打造成为与科技新城相配套的现代化商业商贸集聚区。(2)生活居住中心主要包括蟠龙山组团和敔山湾两大组团,按照低碳、绿色发展方向,加快建设一批城市综合体,着力加强功能性开发,提高综合配套水平,打造成生态宜居的生活居住中心。(3)生态休闲中心主要包括江阴湾休闲度假区、蟠龙山生态源、江阴山地运动公园和寿山文化公园,打造低碳生态的文化交流和公共活动中心。
“多园区”就是以创新创业创意为主题的多个专业园区。重点以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导向,突出创意、孵化、研发、交易、展示等功能,重点打造以知识密集为特征,融科技、商业、创造和文化于一体的扬子江系列三创载体。扬子江盈智城加快推进海澜创新大厦、汇智大厦和法尔胜泓昇大厦等建设,着力打造江阴的“曼哈顿”;天安数码城,以文化创意创智(工业设计)产业为主,兼具创业投资、商务办公等现代服务业态,建设成为推动高新区加速产业与城市转型的重要引擎;高新技术创业园致力于传感网、新能源、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等的研发孵化,重点打造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国家级传感网产业园;扬子江国际生物医药孵化园突出诊断试剂、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三大领域的研发孵化,全力打造成为华东地区颇具影响力的生物医药科技孵化园;扬子江信息软件园重点发展软件服务外包产业,打造江苏省最具竞争力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园;扬子江科技企业加速器创智产业园,主要承接远洋装备、电子仪表、光机电一体等高科技孵化项目的产业化,打造成全区加快科技创新、实现转型发展的助推器;扬子江生物医药加速器重点承接扬子江国际生物医药孵化园孵化毕业项目以及引进一批准产业化项目,全力打造特别适宜成长,特别能够裂变成功的国家级生物医药加速器;扬子江文化创意产业园,重点发展工业、建筑、园林等现代设计业和影视动漫、网络游戏、电子书刊、数字出版等创意产业,全力打造长三角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与服务外包产业高地。
(二)提升区域发展环境。推进城市化与信息化的高度融合,加快提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配套水平,努力提高城市安全运行、快速反应能力。
——加快推进“智能化”工程。坚持以网络宽带化和应用智能化水平为核心,进一步强化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物联网技术与城市发展全面深入融合,加快建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感知新城”。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积极运用物联网技术,大力推进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加快建设智能化建筑、智能化街区和智能化大厦群,打造“智慧社区”示范基地,提升城市智能化水平。
——加快推进“大交通”工程。优化道路交通规划,加快推进主次干道和路网配套建设,进一步整合快速道路网、干线道路网,着力构建布局合理、衔接顺畅的网络型道路。推进长江岸线和内河航道的集约利用和综合开发,提高综合交通服务功能。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优化地面公交线网和停车换乘系统,改善居民出行条件。“十二五”期间,市民公交出行分担率提高至20%。
——加快推进“新九通”工程。加快推进信息通、市场通、法规通、配套通、物流通、资金通、人才通、技术通、服务通为内涵的“新九通”工程建设,深化与中国人才交流中心的合作,到“十二五”期末建成全国领先的人才服务网营运中心;加快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社区等系统的建设,加强各类信息资源的公益开发、深度挖掘和专业服务,全面提升综合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水、电、气、热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雨污水排放和防洪系统,切实提高城市承载能力。
(三)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环保优先,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着力建设低碳高新区,高标准建成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深入推进节能减排。以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为重点,全面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构建资源高效利用体系。深入推进工业、建筑和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的节能,加快冶金、石化等行业的节能改造,大力发展低能耗产品,加快调整淘汰工艺技术落后、资源消耗大的项目和企业。加大节能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探索推进各类低碳试点,科学合理控制能源消耗,促进资源集约利用。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科学合理安排建设用地规模,加强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开发利用和保护。健全完善污水处理和污水排放系统,深入推进企业中水回用工程建设,各类工业污水处理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均达到100%。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积极打造循环经济示范工程,构建绿色产业链和资源循环利用链。深入开展能源审计、清洁生产审核,构建低能耗、低排放、高产出、可持续的新型工业体系。加大环保投入力度,“十二五”期间,环保年均投入占全区GDP比重保持在5%左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处置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均达到100%。
——加强生态建设力度。深入推进生态修复重建,大力建设生态景观、生态板块和生态绿道,着力构建绿色宜居的城市生态系统。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污染源头控制,确保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大力实施“清水”和“蓝天”工程,深入开展以水环境、大气污染防治为重点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十二五”期间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超过95。
四、全面保障民计民生,倾力打造幸福安康的首善区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进一步加大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力度,逐步扩大多领域、多层次的公共服务产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一)全力提高居民收入。坚持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扩大最终消费需求为重点,促进就业、鼓励创业、兴办物业、发展产业,提升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比重,促进居民收入持续增长。进一步健全公共教育、就业培训、创业指导的服务平台,通过政策扶持、服务保障和培训强化,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提高收入。加快推进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建设,通过政策扶持,提升村级经济实力。进一步改革收入分配机制,逐步增加公共财政支出,提高中低收入群众尤其是失地农民的收入水平。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60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超过30000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二)全力完善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稳步推进农村医保和城镇医保并轨对接,全面形成由基本保障型向福利普惠型转变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居民住房保障,加快建设拆迁安置房,探索建设经济适用房,积极发展公共租赁房,切实改善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扩大慈善基金总量,增强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社会福利的能力,健全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快高新区养老中心建设,健全完善区域养老服务体系。
(三)全力发展社会事业。按照统筹规划、统筹建设的原则,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加快推进蟠龙山生态文化园、文化中心和长山集镇改造,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坚持教育优先,新建金童小学、双牌幼儿园(第二实验幼儿园东区),推进山观中学省四星级高中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积极吸引国内外著名高校来高新区兴办各种形式的教育机构,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开放式终身教育体系。依托市级医疗卫生机构,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全民健身工程,加快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提升居民健康素质。加大社区有效投入,提升社区服务功能,推动区内企业、社区共建,促进社会文化设施的共建共享。
(四)全力加强社会管理。深化社会管理创新,加强社会管理机构、体系、能力建设,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纽带作用,推动行政管理与基层自治合作互动,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继续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优化提升区域人口素质和人口结构。强化社区管理,大力推进和谐社区、文明社区建设,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体活动,引导居民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完善“大调解”机制,健全“大防控”体系,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和生产生活秩序。加强城市管理网格化、信息化、精细化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应急管理体系,强化预警、防控和减灾综合保障能力,提高城市安全运行和快速反应能力。
五、深入推进体制改革,倾力打造改革开放的先行区
坚持首创精神,勇于先行先试,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上创新突破,实施融入世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参与国际化、区域化合作,全面营造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
(一)在扩大开放中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深入推进经济国际化战略,加快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加快从产品出口向服务出口、技术出口转变,加快从“引进来”向“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转变,不断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
——拓展对外开放新领域。坚持利用外资与产业转型相结合,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导向,重点引导外资投向生物医药、传感网、远洋装备、文化创意与服务外包及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等领域。拓宽对外开放视野和领域,重点吸引跨国企业区域总部和海外投资,大力引进国际创投、产业基金和募股权投资基金等机构,在大力引进国外优质资源中提升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到位注册外资10亿美元以上,累计引进10个中国区外资研发机构或销售总部。
——提升产品出口竞争力。坚持以质取胜,调整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和出口市场结构,提高技术贸易、服务贸易比重,加快形成货物贸易、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同步发展的对外贸易新格局。积极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加快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
——全面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对企业境外投资的规划和政策导向,重点鼓励引导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企业赴境外建立资源基地、生产基地和研发基地。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和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加强对外投资,推进技术合作。“十二五”期间,力争超过10家企业在境外设厂或分支机构。
(二)在改革创新中增强体制机制竞争力。大胆探索实践,完善管理体制,优化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好先行先试的示范作用。
——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健全完善创新型经济战略规划,推进创新服务链建设,建立健全研发开发、孵化创新、教育培训、公共服务、风险投资、产业集聚、人居生态等七个“创业生态”模块,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体系。
——创新政策扶持机制。重点在政策的全面性、系统性、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上下功夫,大力推进财税、土地、环保等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创业等集中和倾斜;研究创新型经济发展规律,制定培育促进其发展的超常政策,打造适应创新型经济发展的政策洼地。
——创新服务发展机制。继续倡导“成立之初做保姆、发展之中做导师、成熟之后做保安”的服务理念;提供一诺千金、一路绿灯、一呼百应的“三个一”服务,选派能力强、素质好的机关工作人员担任“创业助理”,一对一、全方位提供创业服务,把高新区建设成为“科技创业家摇篮”。
——创新效能建设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完善责权到位、分工明确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创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机制,科学整合国有资产资源,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科技新城建设中的作用。继续推行“全员聘任制”、“绩效考核制”、和“竞争上岗制”,积极试行人才租赁、人事代理制度,不断优化人员结构,健全完善绩效考核机制,通过考核与薪酬挂钩,真正做到“硬任务、硬考核、硬兑现”,交必办、办必果、果必报。
(三)在辐射带动中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积极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体系,主动作为、率先发展,主动对接、分工合作,不断激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融入长三角。根据国家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充分发挥区域综合服务功能,加强与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尽快融入长三角产业错位发展体系、现代交通运输体系、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体系、现代服务业体系的一体化建设,提升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
——对接大上海。放大“同城效应”,积极承接上海人才、技术、信息和金融等优势资源,接轨上海重大枢纽性、功能性基础设施,推进功能互补和融合,重点在产学研合作、城市综合体建设、人才教育培训等方面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辐射全市域。充分发挥高端人才集中、研发转化机构集聚的优势,以产业传导、技术扩散、合作开发为重点,加强与周边地区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要素市场建设等方面的分工合作,加强优势产业与周边地区配套产业的对接,拓展发展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

第四章 规划实施和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是确保“十二五”规划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条件,从建立体系、完善机制、分类指导、组织落实、监督检查等方面,形成“十二五”规划实施的有效机制。
一、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1、体系完备机制。“十二五”规划包括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规划纲要是统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发展规划,是编制其他各类规划的依据。专项规划是规划纲要在特定领域的落实,是总体规划在领域上的延伸和细化。
2、衔接协调机制。一是与上层规划的衔接。本规划纲要将纳入江阴市、无锡市的有关规划。要加强与上级部门有关规划的衔接,特别是做好与江阴市“十二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新兴产业“445”计划的衔接,保证规划的一致性。二是与专项规划的衔接。专项规划以本规划纲要为上级规划,要在发展目标、空间布局、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与规划纲要进行对接,
3、分类实施机制。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正确履行政府职责,调动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形成有效的分类实施机制。本规划提出的产业发展的方向和任务,主要依靠市场配置资源,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实现,确保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本规划确定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人才特区等重点任务,主要通过完善市场调节机制和政策导向机制实现。本规划确定的社会事业、社会保障、促进就业、公共安全等公共服务领域的目标和任务,高新区将运用公共资源和调动社会力量努力完成。本规划确定的各项体制机制是高新区的重要职责,高新区管委会将任务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按进度安排抓紧推进,确保如期完成。
二、加强规划组织落实
1、成立领导小组。为保障规划顺利实施,成立以高新区管委会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经济发展局,协调推进规划规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执行管委会一切工作部署,做好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工作。
2、明确实施主体。对本规划纲要提出的约束性指标和预期性指标,按照工作职能分解落实到各个部门,其中重点指标由管委会分管领导直接督查。
3、分解目标任务。将规划纲要中的各类指标科学分解,与年度计划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中长期规划逐年落实、动态实施机制,通过远近结合方式确保各项目标切实得到贯彻落实。
4、完善考核机制。完善考核机制、规范考核程序、严把考核质量,通过考核评价机制推动工作落实。
三、健全监督评估机制
1、健全规划实施报告制度。通过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每年将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的进展情况向管委会汇报。推进规划实施的信息公开,健全政府与企业、公众的沟通机制,加强社会对规划实施的监督。
2、健全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制度。2013年,规划办公室将组织力量,对“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检查规划落实情况,分析规划实施效果,找出规划实施中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形成中期评估报告,上报管委会。经中期评估,若需要对本规划进行修订,由规划办公室提出修订方案,报请管委会领导批准实施。
3、健全规划调整制度。“十二五”规划实施期间,如遇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其他重要原因导致实际运行与规划目标发生重大偏离时,规划办公室将适时提出调整方案,报请管委会领导审议批准。

附件一:
江阴国家高新区“十一五”期间主要预期指标完成情况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05年 2010年目标 2010年预计 “十一五”
年均增幅
1 GDP 亿元 85 250 260 25%
2 人均GDP 万美元 0.98 2.5 3 25%
3 业务总收入 亿元 480 1200 1500 26%
4 工业总产值 亿元 388 1000 1000 21%
5 财政收入 亿元 18 40 43 19%
一般预算收入 亿元 5.1 15 16 25%
6 服务业比重 % 16 35 28 2.4个百分点
7 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7.9 25 30 30%
8 高新技术
产业比重 % 39 52 52 2.6个百分点
9 三次产业结构 0.9:83.1:16 0.6:64.4:35 0.4:71.6:28
10 城镇居民收入 万元 1.8 3 3 12.5%
农民纯收入 万元 0.9 1.5 1.5 11.8%

附件二:
高新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指 标 名 称 单位 指标性质 2010年 2015年 年均增速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预期性 258 600 15%以上
#工业增加值 亿元 预期性 185 380 15%以上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 % 导向性 52 65  
2 战略性新兴产业业务额 亿元 预期性 60 700 50%以上
3 工业开票销售收入 亿元 预期性 1000 2500 20%以上
4 服务业开票销售收入 亿元 预期性 500 1800 30%以上
5 利税总额 亿元 预期性 80 200 20%以上
6 人均GDP(常住人口) 万美元 预期性 2 3.5 12%以上
7 三次产业构成 % 导向性 0.4:71.6:28 0.2:64.8:35  
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导向性 50 100  
9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亿元 预期性 15 40 20%以上
10 到位注册外资 亿美元 导向性 1.8 2  
11 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预期性 30 60 15%以上
#出口总额 亿美元 预期性 15 30 15%以上
12 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 % 预期性 3 4 每年提高0.2个百分点
13 发明专利占专利总数比重 % 预期性 20 25 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
14 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 预期性 15000 30000 15%以上
15 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 % 约束性 80 100 每年提高4个百分点
16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 % 预期性 98 100 每年提高0.4个百分点
17 单位GDP综合能耗 吨标准煤/万元 约束性 ___ ___ 至2015年降低20%
18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 约束性   100  
19 环保重点监管企业污染物稳定排放率 % 约束性 95 98  
20 污染物排放总量   约束性 ___ ___ 至2015年下降25%
附件三:
发表于 2011-8-5 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只知道江阴十二五,黔驴技穷,把兴澄和法尔胜作为救世主在纲要中明确体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5 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长,楼下总结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5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开会看报告,当领导也不容易啊.有几个完整看了上面的内容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5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光说不练,不练是个棒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5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年头,这报告咋么还这么长泥,没心思看[s:50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6 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长了,不看,看了也就那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jy510 Inc. ( 苏B2-20110487号, 苏ICP备12000824号-1

GMT+8, 2024-5-3 11:58 , Processed in 0.101365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510房产论坛

© 2001-202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