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 星期五

510房产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楼主: bbstww

[小区故事] 晚报精选:夜光杯(update constantly)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7-12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救场——主持易中天和于丹的对谈

  孙颙

  2007年的夏天,我还在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担任局长。那一年,上海书展的筹备过程中,上海文艺出版总社的同事们,出了一个好点子,想把易中天和于丹请到书展现场对谈,认为此举可以大大提升书展的影响力。易、于二人,因为先后在央视百家讲坛获得巨大的成功,正处于如日中天的时候。他们曾出席过各种文化活动。但是,在同一个讲坛上露面,非常稀罕。喜欢炒作的媒体朋友,在书展开始之前,就不怀好意地鼓吹,希望看见他们在一起“对掐”。

  请名人的种种麻烦,不想多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易中天的多种书籍,是他的老朋友,易中天给面子,于丹也就应允了。等到好不容易把人请来,问题突然产生了。事前,关于对谈的形式,有几种设计。一种是有主持人的,另一种则是摆个场子,让他们坐下来自己开讲。贵客们到来后,联系他们的朋友,传来的信息,是希望有主持者。想想也有道理。书展现场,并非央视的演播厅,情况比较混乱,没个主持,让贵客们一切自理,似乎不礼貌。但是,我们这里原来设想的主持者人选,均因为种种理由,婉言谢绝了出场。有的理由充足,有的则说得比较含糊。我仔细一想,知道不可勉强。能充当他们主持人的,当然是有头有脸者,吃力难讨好的事情,谁愿意干呢?

  是哪个人建议由我来救场,记不清了。倒不是谁想暗算我。毕竟,书展由我出面主持,这个重头戏也是我欣然同意的,看它遇到麻烦,我逃不了责任。何况,在开幕前,负责书展安全保卫的同志们又提出警告,预计易、于对谈的现场,人员火爆,安全问题不敢掉以轻心。想来想去,只有我自己硬着头皮顶上去。万一现场发生安全方面的事情,也便于见机行事,及时化解。

  我在文化界行走多年,自信能应付得了主持这两位名人对谈的场面。我对易中天的印象,向来不错,感到他的学养深厚,颇有学者风范。于丹是第一次见面,她笑容可掬,言语则锋利带刺。我给自己明确定位,比报幕者多讲几句介绍性的话语而已,让灯光全部聚焦到两位贵宾的脸上。局里负责书展的同志们起初有歧义,认为局长报幕,太失身份。我笑笑,读者是冲他们来的,谁注意我啊?我要求,在讲坛正中,摆两张大沙发,供对讲者安坐。我不放座位,站在讲坛的侧面,或报幕,或打岔,或收场,由我自己视情形而动。

  现场的情景,我至今记忆犹新。只能容纳两千来人的会场,挤进了三千多人,外面,还有人不顾纠察的阻拦,使劲往里面挤。一片嘈杂,连扩音设备也压不住人声鼎沸。我知道时间拖久了更难办,当同事们把两位贵宾引到讲坛的右侧,我立刻用极为洪亮的声音,宣布对讲开始,要求全场鼓掌,总算换得了短暂的共鸣,使易、于二人得以顺利登场。我把他们引到沙发前时,易中天显示了他幽默的一面,他邀请于丹坐到放着他的大照片的那侧,自己则坐到了于丹的脑袋下面。

  等我声嘶力竭地介绍完两位客人,想让他们开讲的时候,台下突然变得更加混乱。因为挤进来的人多,没位子坐的就坐地板上。坐在靠近讲坛地板上的,被半米多高的讲坛挡住了视线,等易、于两人一落座,他们纷纷站立起来,为的是能看见演讲者的风采。于是,后面的人,一面责怪前方的人,同时自己也站立起来,三千多人的现场,顿时开了锅似的一阵喧哗吵闹,任何声音,全部淹没在毫无秩序的多声部合唱之中。

  我紧张起来,这样下去,不但对谈无法进行,如果后面的人往前挤,后果极其严重。我一边示意四周维护安全的同事们全部出动,一边以主持者的身份,请求大家遵守会场纪律。这时候,我看见易中天从沙发上站立起来,同时对于丹做了个邀请的姿势。他们把话筒从架子上拔出,决定站立着给读者演讲。他们的这个举动,化解了现场的混乱,终于让前面的读者重新坐到地板上,后面的人,也一批批地落座了。

  那次对谈的主题,是“我爱读书,我爱生活”。记得,在易、于两人的背后,写着“读书历史人生”六个大字。六七个年头过去了,两位说过多少精彩的话语,分明已经模糊。不过,易中天和于丹从沙发上站立起来的那种优雅,我一直印在脑海里。

评分

参与人数 1好评 +1 收起 理由
慧心兰质 + 1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12 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bbstww 发表于 2013-7-12 09:32
救场——主持易中天和于丹的对谈

  孙颙

我喜欢于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13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寻梦延安路

  郭红解

  少年是个多梦的季节。我少时编织的梦与一条路——延安路有关。延安路很长,少时的梦也很长。

  延安东路西藏南路口的“大世界”,是少时的欢乐世界。星期天,2角钱的门票能在里面从早白相到夜。最快乐的是照哈哈镜,看着镜子前的自己忽高忽矮、忽胖忽瘦的怪异状笑得前仰后合;最刺激的是看“飞车走壁”,那惊险高超的绝技,引来一浪高过一浪的惊叫声。白相“大世界”,成了少时一个欢乐的梦。好不容易攒了2角钱,就欢天喜地去白相了。除了在中央露天剧场观看杂技魔术外,还到一个个小剧场看各种各样的戏,京剧、沪剧、越剧、淮剧、甬剧、锡剧、黄梅戏都看过。当然,一出戏从头至尾看过的不多。以后对戏曲的爱好,可能是缘于“大世界”的启蒙吧。前些年,曾再次走进“大世界”,不是去白相,而是去寻梦,但除了哈哈镜,已很难找到少时的乐趣了。

  延安中路陕西南路附近的儿童艺术剧场,是少时的艺术殿堂。喜欢话剧的我,时常会从街头阅报栏里了解演出信息,关注过报上有关《宝船》《灰姑娘》《小足球队》,还有那个在学生中影响很大的独幕剧《一百分不算满分》的介绍和讨论,从中还知道舞台上的少年儿童,都是由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的大人扮演的,其中有的男孩还是女演员扮演的。或许是离家比较远,少时去黄河路上的长江剧场看过好几出话剧,却没能走进儿艺剧场。第一次去儿艺剧场看话剧,已是上世纪70年代了,我已成为一名工人。在那里观看了有着那个特殊年代印记的《钢铁洪流》和独幕剧《起点》。1978年观看了《童心》,但不是少时想象中的儿童剧。第一次在这里观看儿童剧,已是上世纪90年代了,我与儿子一同观看了童话剧《雁奴莎莎》,这才寻回了少时的梦。

  延安西路华山路附近的中福会少年宫(我们习惯称市少年宫),是少时的梦幻乐园。看到过照片,大草坪后挺立着那幢宏伟而神秘的大理石宫殿,楼的正上方是少先队的队徽星星火炬;还听说过那里有个惊险无比的“勇敢者道路”游戏,但一直没有机会进去。我们那代人特别多,有段时间上学还分上午、下午两部制,一个教室给两个班级用,能去区少年宫就很难得了,去市少年宫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当年能进市少年宫参加活动的,印象中不是“三条杠”的大队长,就是富有天赋的小伙伴艺术团成员。第一次走进大理石宫殿,我已过了不惑之年,还是沾儿子的光,与儿子一同参加亲子游园活动,终于圆了少时一个梦。

  延安西路1538号,是少时向往的圣地,因为那是少年儿童出版社和《少年文艺》杂志社所在地。一册32开本的《少年文艺》,给少时清贫的生活抹上了瑰丽的色彩。动人的故事、优美的描写,如涓涓细流滋润着心田,似灿烂星空丰富了想象。我把书中各种优美句子分类摘抄在本子上,有描写景色的,也有抒发感情的。写作文时选用几句,真是满篇生辉。记得那时《少年文艺》一角七分钱一册,但在我的零用钱中已占了大头。下课后,常去福州路上一家出售旧期刊的书店淘《少年文艺》。书里的故事不会过期,而价格便宜了一大半。

  记得那时《少年文艺》有个栏目叫《金色的草地》,是发表学生习作的,也激起了我投稿发表的欲望。把自以为很不错的作文,誊写在方格稿纸上,封好后剪去信封右上角,注上“稿件”字样,不用贴邮票,就寄走了少时的期待、梦想,甚至还有虚荣心。尽管没有发表,但收到一封油印的退稿信,也会激动好几天。告别少年后,虽说与《少年文艺》渐行渐远,但那个有梦的地址还长留在记忆里。当二十多年后,在儿子喜爱的各色少儿读物上又看到这个熟识的地址时,真有一种久别重逢的感觉。有一天,惊喜地收到了由延安西路1538号寄来的一个大信封,是寄给儿子的,儿子的一篇习作在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作文世界》上发表了。那一刻,我想起了我的少年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14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汤的教训

  邓伟志

  我说的张汤是汉武帝的御史大夫,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酷吏。他看出汉武帝有搞掉淮南王刘安的意思,便一下子杀了上万人。此外,他还发明了一个新名词,叫“腹诽”,就是说一个人虽然没有诽谤别人,可是只要看出他腹中有诽谤之意,就可用“腹诽”的罪名杀头。他一生不知乱杀了多少“未罪”与无罪!恶有恶报,三长史见张汤又有整人企图,伙同丞相庄青翟到汉武帝那里告张汤拿了老板的贿赂。张汤便在监牢里自杀了。

  前人从张汤身上引出过许多教训,今人也可以从酷吏张汤身上看出很多问题。不过,我今天要讲的是,张汤死后抄家只抄出五百金,而当时级别比张汤低得多的官僚家中一般都有个十万八万的。当汉武帝知道这仅有的五百金还是自己过去赐他的,证明张汤没拿过老板一分钱,于是也对张汤这位一直看自己眼色行事的人的冤死表示惋惜。我说这些,并不是想说明坏人身上也有不坏之处,更不是想为张汤伸冤。我想说的是,如果那时能够实行官员财产公示制度,三长史还有丞相无论如何也诬陷不到张汤头上。公示不仅能使百姓放心,也能使官员定心……

  当然,要在两千年前实行官员收入公示制,是我痴人说梦。那么,在21世纪的今天,逐步推行公示制是不是有助于大幅度地消除腐败呢?欢迎读者指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15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谁来为公共健身器材“疗伤”?

  吴小龙

  随着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社区普及了公共健身器材,让居民享受“出了家门口就是健身房”美好生活。但常来运动的居民却发现,有一些器材经历风吹雨打锈迹斑斑,或遭人毒手“缺胳膊少腿”,早该“疗伤”的公共设备仍旧超龄“服役”。“有人建、无人管、隐患多”,已成为城区公共健身区的通病。这占用了公共资源不说,还埋

  下了安全隐患。

  有媒体报道,去年四月,安徽萧县一名男子在进行单杠锻炼时,因单杠两侧立柱顶部固定装置断裂脱落,导致他从单杠上掉落在地而摔伤,经抢救无效死亡。在为身亡的男子深感痛惜的同时,一个问题值得反思:公共健身设施怎能只建不养?

  据了解,公共场所的健身器材多为捐赠,也有小区开发投资建设的配套设施,后期实行“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政府还没有把室外器材维修管理列入专项预算,管理部门与使用单位分离及管护缺失,致使健身器材“放羊”。长此以往,轻则造成资源浪费,重则利用体育设施健身不成反伤身,甚至危及使用者生命安全。

  防止健身器材变“伤身凶器”,加强属地管理、提高安全意识、全社会共同监督是解决之道。如何加强属地管理,合肥市已先行一步:“从体彩公益金中安排一部分资金,建立档案库,请‘管家’来管理。”体育局已通过招标的方式确定了专业公司对全市城区室外健身器材进行维修、维护。档案库建立之后,将由该专业公司负责对全市范围内的室外健身设施进行巡检。合肥市的做法,无疑值得肯定和倡导。

  当然,安全使用室外健身器材,还需要使用者提高自我安全意识。并且,多留心看看,对一些恶意破坏行为进行监督,发现器材破损后,应及时和小区物业或者街道联系,然后由物业或街道将器材破损情况反馈给体育局或器材生产厂商。只要补救措施到位,伤人致死的悲剧就有可能避免。

评分

参与人数 1好评 +1 收起 理由
慧心兰质 + 1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15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bbstww 发表于 2013-7-14 21:57
张汤的教训

  邓伟志

官员财产公示难啊。。。。前阵房产信息联网都已破产在摇篮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1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粮票挽救记

  许先慕

  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后出生的人都经历过那个什么都紧缺的年代。那个年代买东西除了钱之外,还得要各种票证。政府每月会根据每个家庭的人数来分配各类票证,比如布票、粮票、糖票、油票、肉票等。尤其粮票,是每个家庭必不可缺的。有时甚至比钱还重要。那年代没有粮票,即使有钱却买不到任何粮食及粮制品。所有这些重要票证,母亲总是放在一个只有枕头大小的淡红色小皮箱里,家里别的橱柜从不上锁,唯独这个小箱子,母亲总是用一个小铜锁锁住。

  1970年我刚上中学的时候,也正好是我的兄弟姐妹长身体特别能吃的时候。家中的米更是时常捉襟见肘,粮票自然成为家中重点保护对象。依稀记得那是一个暑假,早上起床发现母亲站在桌前,双眼无助地盯着桌上的一堆湿漉漉的纸团发呆,低沉无力地叹着气讲:“哪能办?”原来,母亲将粮票放在贴身口袋中,洗衣服时却忘记将其拿出,结果粮票几乎成了“饭团”。这着实是当时的大事,家中所积下的二十斤粮票全“泡汤”了。年少的我也知道这二十斤粮票的重要性。那个年代,很多家庭每月的粮食定量是不够吃的,所以,政府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每月的26日可以用下月的粮票来购买当月的粮食,即寅吃卯粮,而母亲把粮票洗坏的时间恰在月中旬,家中的米桶也已见底,所以母亲那愁眉不展、欲哭无泪的心情我完全懂。

  望着这湿漉漉的小纸团,我突然想起以前经过米店时曾见过店内的老伯把一张张回收回来的粮票粘在纸上,然后用墨水将其涂掉,以示这些粮票已使用过。想到这里,我赶紧捧起这些“纸团”奔向那家米店。到了店里,正巧那个老伯在,我胆战心惊上前跟老伯说清事情原委并向他求救:是否可用这些“纸团”换他手上还没有被涂掉的二十斤粮票?老伯听罢大呼不行,讲道:“万万不能,如果以这种方式换给你,我明天会被批斗的。”但当他看到我不知所措的样子,也非常同情,于是说:“侬到粮管所的革命委员会去试试看。”再看看我手上的“纸团”又讲道:“这样也不行啊,侬一定要把伊拉展开铺平了粘在纸上,而且一定要能辨别出二十斤粮票这个数字的大部分,不然是不可能调换的。”我回到家里用钳子小心翼翼地将这些纸团一片一片地夹出拼好,粘在纸上。就这样夹、拼、粘,足足花了两个多小时,总算能模模糊糊看到两张显有拾斤字样的粮票。拿着破烂残缺的粮票来到了革委会办公室,找了里面的负责人。他很认真地看了贴好的粮票讲:“嗯!粮票倒是能辨认了,但我现在还不能调换给你,你必须先到你所在居委会出证明,证明你是我们这供粮处的居民,同时还要证明你的家庭成分不是地、富、反、坏、右。另外你要把购粮证及平时领粮票的图章全都带来才可以换。”无奈,我只好忐忑地去了居委会。好在居委会大多数阿姨都认识我,对我家情况也算熟悉,听了我的讲述后立即帮我开了证明。我记得大致内容为:该同学是我居委会所辖居民,出生于工人家庭,在洗衣时不慎将粮票损坏,请有关部门允以调换……我拿到证明,带上购粮证及图章,如获至宝地直奔粮管所革委会。那个负责人看着证明,认真核对购粮证上的信息,让我在损坏粮票粘贴的空白处写上粮票损坏的经过,并盖上图章,终于调换给了我。

  当我把这来之不易的二十斤粮票交到母亲手中,她如释重负地哭了。

  时过境迁,从这段历史中走来的这代人,对粮食永远是渴望的,敬畏的,珍惜的。由此真真切切地感到和谐温饱的日子真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7 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盛夏的回忆

  胡建君

  这个夏天只留下一片白茫茫的热,像走过拥挤的人群,匆忙而黏滞。我却怀念起小时候盛夏的味道,那是白糖棒冰和赤豆棒冰的味道,是掺杂了花露水的凉席的味道。爷爷从冰凉的井水中捧出西瓜,萤火虫在空旷的庭院里漫天飞扬,奶奶摇着蒲扇讲故事的场景被无限放大,似乎那是在恢弘的绿野星空下,如同一部史诗般的宫崎骏动画。

  盛夏的回忆是奇异的。那时每当雷雨来临之前,院子里的池塘边会集聚起大量的蜻蜓,梦幻般团团飞舞,随便伸手出去,一捏一个准,它转动着透明的大眼睛与我对视,一扬手又徐徐飞走了。爸爸更言之凿凿地说起他小时候,也在雷雨天,看见对面屋顶上有几个戴高帽子的红衣小矮人,在电闪雷鸣之际,抱着一捆稻草翻过屋脊倏忽而去了。我遗憾小时候没有奇遇,只有在屋檐下指挥蚂蚁搬家这种乐此不疲的无聊工作。我给浩浩荡荡的蚁群不断设置路障和惊喜,感觉自己又虚伪又伟大。表弟在乡下的外婆则能爬墙上树,给他捉肥美的知了,炒熟了放在兜里做零食,沙沙作响,据说一天能捉好几十只。我从没吃过知了,也没见过那个外婆,但她在我心目中就是一个绝顶武林高手。我倒更喜欢蝈蝈。曾在中福古玩城的一家店里见到一只神气的绿蝈蝈,蓝脸,粉肚,翅羽晶莹。印象最深的是它的叫声干净嘹亮又浑厚顿挫,像交响乐中的圆号,让人感觉它是在有节奏地朗诵诗歌。过些天我又去看它,却死了,主人说是饿死的。我几乎要哭了:人家每天只吃半粒毛豆,你都能把它饿死啊!美院同事王沁也喜欢玩蝈蝈,从夏天玩到冬天,搁在黄润油亮的葫芦里,揣在怀中,最后把手机铃声都设置成了蝈蝈叫。

  我敬佩那些在酷暑中欢腾的小生命们,我是怕热的,在夏日每天自制各种冰棍消暑,为之一乐。据说三千年前的古人就懂得了贮藏冰块,管理冰块的还有专门的名字叫“凌人”,于十二月斩冰藏入冰窖,以供来年天热使用。《诗经·豳风》就有冬季藏冰的记载。南宋宫殿则在夏日设金盆数十架,内置冬季开藏的冰块,灌花香于其中,风轮鼓风之时,凉风芳泽瞬时弥漫满屋,不知为何我想到了喜欢的那句“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

  大一的时候,也是一个炎热的夏天,我瞒着家人携室友一起去往三峡,只想赶在三峡工程之前多看些古迹与风景。那时开往重庆的71次列车,是真正的绿皮火车,闷热嘈杂,拥挤不堪,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但我的回忆却依旧温馨。邻座的农民工一家把靠窗的座位让给我们,为了不打扰我们在途中写信,他们说话都压低了声音。整整54个小时的缓慢车程中,我们为了省钱几乎不吃不喝,也是农民工兄弟不断递上茶水还有西瓜。到达重庆已是半夜,仍旧是他们带我们找到山上便宜又安全的旅馆,一路帮拎行李,大汗淋漓。因为那个夏天,我至今对每一位农民工都怀着感激和敬意。

  前些日子坐地铁,突然身边的人开口问:你是胡老师吗?原来是多年的读者,参加过我的签售。他送给我随身携带的白兰花,用湿纸包裹了装在口香糖盒子里,那花香正是盛夏的味道。我的每次新书签售都在酷热的盛夏。前年,一位在新疆读书的学生整整坐了40个小时的火车赶来,而且没买到坐座票,那两天两夜,是一路站来的。去年签售,读者王晓地先生带来厚厚的笔记本,里面是他历年来剪贴的我的各种文章,每篇下面还有他的感想和评论。另有一位腿脚不便坐着轮椅前来的青年,交给我一封长长的书信,还唱和了我的诗词,希望回信。我回信了,却不见回音,便一直记挂着他收到我的信件否?今年签售,是和陆康先生合作笔记书《岁岁寿》,他篆刻百枚寿印,我配文字与文房用品白描。后来听说有位70多岁的老奶奶排了长队而未买到书,很是失落。如果她看到这篇文章,我希望能送给她书,以便答谢她这个夏天远道而来的盛情。

评分

参与人数 1好评 +1 收起 理由
慧心兰质 + 1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8 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时候盛夏的味道,那是白糖棒冰和赤豆棒冰的味道,是掺杂了花露水的凉席的味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10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面对母亲,春暖花开

  朱慧君

  从母亲怀上我的那天起,我就对母亲充满了歉意。在那个国家和家庭都陷入极度困难的年代,已经儿女满堂且极度贫困的母亲本不想再添一个孩子,但我还是因为意外成了母亲的“那末头”女儿。

  在我进入小学以后,刚刚踏入青春期的哥哥姐姐就纷纷去外地插队和工作,对儿女命运的不可控让母亲夜夜失眠。我在母亲的忧伤中迅速地长大,川流不息的生活很快把我推到了出嫁的年龄。我婚后的家离母亲的住处不太远,却没有方便的公交。于是我常常骑上自行车,隔三差五地去看她,给她送去女儿绵绵不绝的问候。

  随着岁月的流失,母亲的年纪越来越大了,每次来我家,母亲都要在路上歇几次,这让我内心充满了愧疚。因为那时住房很小,没法让母亲住下,于是每次看着母亲离开的背影我都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工作,多多赚钱,买大房子把母亲接来一起住。这个愿望在母亲八十岁的时候实现了,我在新房子里为母亲准备了属于她自己的房间,并把家里所有的钥匙都交给她,封她为这个家的“一号首长”。

  母亲乐呵呵地住下了,整整十年的时间,母亲像一棵树,种在了她喜欢的日子里。母亲是位闲不住的人,即便我请了保姆,很多家事母亲也是要亲力亲为的。每天上午,是她拣菜洗菜的专用时间,因为她怕保姆拣菜洗菜太偷工减料,影响饮食卫生。

  下午稍睡后,是母亲做女红的时光,母亲的手很巧,不仅会打毛衣,还会绣花,她的绣品不仅作为艺术品挂在我家的墙上,还曾翻山越岭为我们家打开了外交之门,每逢有亲朋好友家添了小孩,母亲都会送上她亲手做的老虎鞋。现在,她的老虎鞋已走出国门被欧洲的朋友配上镜框挂在了塞浦路斯的新房里了。

  和母亲在一起的日子,也会有意见相左的时刻,所有两代人之间会出现的代沟都曾发生在我们的身上。但是我们用对彼此深深的热爱,填补了所谓的代沟。

  母亲年老以后,不管她有时多么的祥林嫂,我都用娱乐精神化解了她的唠叨,用抱她哄她的方式帮她翻越情绪上的珠穆朗玛峰。

  母亲很爱干净,每天早晨起床后,都会对镜梳妆,于是我经常夸她漂亮。每当这时,母亲就会露出少女般羞涩的笑容,不好意思地说:“我都那么老了,哪有漂亮?”于是我豪迈地宣布:“美是不分年龄的,尤其是你笑的时候。”

  感谢命运,给了我很多与母亲朝夕相处的时光,她的一个慈爱的眼神,如同全世界的玫瑰,那是一位母亲给予女儿的最好的礼物,一个精神的故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jy510 Inc. ( 苏B2-20110487号, 苏ICP备12000824号-1

GMT+8, 2024-6-21 12:24 , Processed in 0.089543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510房产论坛

© 2001-202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