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 星期五

510房产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楼主: bbstww

[小区故事] 晚报精选:夜光杯(update constantly)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6-30 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台北听见乡愁
  甘鹏

  在台北,我说想买邓丽君的黑胶碟带回上海。朋友带着我去了旧书店,去了二手黑胶店。诚品书店里也在卖邓丽君的再版黑胶碟,价格都不便宜。比起一般老歌手的黑胶碟,邓丽君的大概要贵出四五倍。限量版的比如《淡淡幽情》更不止。有家二手黑胶店的老板本身就是发烧友,他说:“邓丽君的二手碟现在越来越被炒得高。我在东京看到一张,人民币要一万多,买不下手。”他店里柜台上不摆邓丽君的二手碟。不是没有货,都放到网店里去了——高价买邓丽君碟的多是大陆顾客。

  “台湾人其实没有那么哈邓丽君啦。”一位台湾朋友告诉我。邓丽君很早就离开台湾在外发展。住过日本、美国、法国,要么也是回香港,很少在台湾本土活动。要论本土群众基础,凤飞飞是高于邓丽君的。但邓丽君有着卓然的地位又是无疑。因为“小邓”在大陆声誉实在高,传回台湾岛上回响也不得了。

  我去张学良故居改造成的餐厅“少帅禅园”吃饭,那里有间小卖铺。除了张学良相关的书籍和影碟,就在卖邓丽君的写真集与碟。邓丽君和张学良本是没有任何关系的。硬要说他们有什么关系,会让邓丽君的周边产品出现在张学良故居,那就是——他们都是大陆访客的最爱。

  多少对岸的来客,比如我,心心念念来到邓丽君成长的宝岛寻访她的足迹。而我曾与邓丽君的大哥聊起她的少女时期,又与此相映成趣:当年兄妹俩经常一起去台北车站对面的凯撒大饭店。听到饭店里有三种语言播报:一是国语,二是英语,第三是上海话。邓丽君很迷恋上海与上海话。还说想来外滩看一看。终其一生没来过,成了遗憾。

  但是,上海哪里听不到邓丽君?在如今唱片店纷纷倒闭的唱片业寒冬里,但凡哪个角落里还开着的唱片店,就一定有卖邓丽君的碟。从某种意义上说,她早已来上海,来了大陆。

  我在台北不断寻找邓丽君的二手碟。《晶晶》、《风从哪里来》、《假如我是真的》……找到不少。其中一些是在跳蚤市集买的。做“老兵回家”纪录片的导演谭端开着他的二手车载我去赶集。其时台北已很热。二手车的冷气却是十足。他的车里放着幽幽的老歌。“我等着你回来,我等着你回来……”妖媚入骨,是白光在唱。他买了一套国语老歌集,这是其中一首。旧上海的歌,在2013年的台湾,在冷气包围的车里,更惹起丝丝沁凉意。

  “我喜欢,这些歌让我想起过去。”谭端说。他指的是他小时候,那时身边很多长辈,会放这些歌,会唱这些歌。他们从海峡那边离乡背井而来。

  千千万万的人,在上海,在大陆的每个地方,会反复听着邓丽君的歌声,在《独上西楼》的歌声里,寻找某种中华文化的气质。而在对岸,在台北在台湾,又有多少人,从过去到现在,听着老上海的歌,怀念着某种情愫?我们或可将这份情愫,叫作“乡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30 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绝世搭档秀千秋
  陈钰鹏

  今年是世界著名影星格里高利·派克和奥黛丽·赫本逝世10周年和20周年纪念,《罗马假日》是这对银幕黄金搭档贡献给全世界影迷绝世无双的浪漫主义经典电影,曾让整整一代人为之倾倒。

  在很多人的眼前,赫本在影片中的音容笑貌挥之不去。奥黛丽·赫本因此片而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然而她在领奖台上却激动得语不成声,她向全世界说:“这是派克送我的礼物”。

  的确,1953年拍摄《罗马假日》时,派克已经颇有名气,而奥黛丽·赫本还是一颗年轻的新星。影片拍完后,派克看到演员表上“主演格里高利·派克”的字体很大,便立即通知制片在该处换成奥黛丽·赫本的名字。

  此后派克又十分淡定地说:“《罗马假日》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有赫本的完美。”

  派克知道赫本一直渴望一种真挚永恒的爱情,尽管赫本作了很大努力,愿将婚姻和家庭放在事业之上,但她的第一和第二次婚姻还是以失败告终,没能实现“好莱坞婚姻典范”的愿望。赫本有事愿跟派克商量,而派克虽然承认:“我非常喜欢她,我很爱奥黛丽;其实每个人都很容易爱上她。她是我见过的最迷人、最优雅的女子,我在《罗马假日》里相识了一位让我永远觉得自己是配角的人。和她在一起,我永远觉得是她的陪衬。”然而他始终对妻子忠诚,保持着自己谦谦君子的本色。

  赫本晚年孜孜不倦从事慈善事业,关心受饥挨饿的不幸儿童,1993年获奥斯卡人道主义奖(由其子西恩领奖)。派克同样是公益事业的积极参与者,他同情民权运动,同情黑人。

  1993年1月,派克在赫本的灵柩上深情地吻了一下:“你是我一生中最爱的女人。”

  10年后,派克握着妻子维罗妮克的手安详地走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好评 +1 收起 理由
慧心兰质 + 1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1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bbstww 发表于 2013-6-30 15:15
绝世搭档秀千秋
  陈钰鹏

爱与责任的分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6 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开眼界

  李峰

  孩子开始去小荧星艺校学习声乐歌舞了。看上去他很愿意去,在那里玩得不亦乐乎,回到家里也不忘哼唱课堂上学的歌曲。

  我听到他在唱一首《数鸭子》的歌,便随手在电子琴上弹了起来,边弹边问孩子,是这样吗?孩子惊奇地说,对呀,爸爸你怎么会弹的呀?

  孩子的这一问,使我想起来我小时候的一段经历。那时我家住在一个弄堂里,弄堂里还住着一个叔叔,单身一人,态度和蔼。经常和我下象棋,其实在我记忆里,我从未赢过他一盘棋,但他却从不厌烦,一直陪伴着我,使我的象棋水平提高了不少。

  有一次我拿着口琴在弄堂里边跑边吹着玩,他看见了,就邀我进屋,也拿出一支口琴,还搬出一台卡式录音机,播放歌曲给我听,当播放到一首当时风靡全国,由陈琳演唱的《酒干倘卖无》时,一边听,一边居然用口琴将这首歌的旋律吹奏了出来,这使我大为惊诧。因为他并没有这首歌的谱子,就靠着聆听录音磁带便知晓歌谱了。这使我大为感叹,在一个小孩子的眼里,人世间居然有人具有这样一种神奇的能力,这使我大开眼界,也使我大受鼓舞。因为一个榜样活生生地就在我眼前,仿佛在暗暗地提醒我,他能行,我是不是也能行的。

  在榜样的感召下,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和尝试,我逐渐也具备了这种能力。现在想起来,如果没有这样一段经历,我与音乐的缘分可能要更浅一些;如果没有这样一段经历,我可能会疏远一些能力,因为我不知道他们原本可以培养起来。

  清人史震林在《西青散记》里记友人柯山论人生有四大憾事:“幼无名师,长无良友,壮无实事,老无令名。”

  诚哉斯言。我幼年时期的这一点滴甘露,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对我滋养良多,如今我还要将它继续滋养我的孩子。

评分

参与人数 1好评 +1 收起 理由
慧心兰质 + 1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6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深挖洞那年

  郭树清

  1969年3月,中苏边防部队在我国边境黑龙江省珍宝岛地区发生武装冲突,北京、上海等各大城市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打倒新沙皇”成为中国人民集体的呼喊。苏联军队集结在边境地区修建了一系列空军和导弹基地,苏方领导人还一再放出“毁灭性核打击”的战争恐吓言论。为了形势的需要,全民紧急总动员,开展了“深挖洞”运动。

  当时,我的家乡崇明农村,也投入到这场轰轰烈烈的挖防空洞运动中,在公社革委会的统一组织下,家家户户齐响应,到处寻觅房前屋后的各种空地、荒地、社场,包括院落和空闲的棚舍等,因地制宜,开挖战时防空壕和掩体做防空洞。

  我家的防空洞,挖在房后用以堆柴的草棚内。全家老小齐动手,利用早晚时间,起早贪黑,大约三天,挖成了一个约3米长、3米宽、近2米高的防空洞。防空洞挖好后,四壁铺上芦苇帘子,顶上用木杆和毛竹做梁,上面盖上稻草,里面按上床铺,摆上凳子,接上电灯,上下用竹梯子连接。防空洞设有两个口,一个进口,一个出口,出口处用木板钉了一个盖子,便于能进能出。由于挖在棚舍内,既牢固安全和隐蔽,又能防水防潮和防风。然而,防空洞挖好后,始终没有派上用处。于是,我和宅院里的伙伴们,经常利用农闲时或雨天在这里看书、学习,也常常引来一些更小的孩子们来这里玩耍,学着电影《地道战》中的故事情节,唱着里面的歌曲,玩起了好人追坏人的游戏,钻进钻出,上来下去,忙个不停,笑声不断。

  那年冬天,我参军到了海军北海舰队某基地,此时的部队也在挖防空洞,但比起家乡的防空洞,这是规模较大的正规工程。在家乡挖的是土洞,部队挖的是石洞,而且是修建永久性和半永久性的防空工事。我们先是从舰艇码头附近挖简易小型防空工事,渐渐地挖出了能作为小型舰艇进出的大型防空场所。当时的口号是,发扬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积极投入“深挖洞”运动。其间,有的战士却永远漂流在蔚蓝的大海中,留下了我久久的思念。

  时过境迁,一晃40多年过去,家乡的防空洞早已不见了踪影,但是,那年全民参与挖防空洞的轶事,仍历历在目。那是一段留有历史印记的火红的生活,那是一段心中珍藏的峥嵘岁月中抹不去的记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7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牛津的腌笃鲜

  沈轶伦

  幼时随父母移民,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从精气神上看,大董和土生儿已没多大差异——

  他在牛津做博士后工作,文能在《科学》杂志发论文,武能和洋人踢球,餐桌上生啖带血牛排,各种英式冷幽默均心领神会。可是回家西装一脱,依旧是个爱红烧大排和四喜烤麸的主儿。

  “没办法,这个胃嘛,依旧是上海人的胃。”他用沪语说,一边回头望一眼小董。

  小董是牛津的留学生,大董的老婆。赴英不过两年多,故国亲人自然担心她在异国的生活不适应。“可是这里和上海真是一模一样的呀。”她指着厨房笑吟吟。

  厨房里搁着大米、碗筷、电饭煲、青菜还有酱油。除了少一台脱排油烟机,这方小天地和上海任何一户人家家里的厨房都是一样的。

  但毕竟是没有脱排油烟机。当小董夫妇起油锅做糖醋里脊时,整个白白净净的西式厨房就像失火般烟雾缭绕。“要是房子的前主人,那位英国老太还在世,看了要昏过去的。”大董调侃道。但就连这烟火气也是好的,它模糊了异国他乡的陌生感,将故里的生活滋味带到了这里。这煎炸烹煮散发的,都是上海人家的味道。

  “你不晓得他们有多么执拗,那么艰难地把一点点滋味带到这里来。”小董告诉我她婆婆的经验。在过去长达二十多年的两地往返中,每一次她都会偷偷夹带一些蔬果的种子回牛津栽种。院子里的英伦玫瑰旁,渐渐就有了青菜和白菜的身影。虽然很多栽种以失败告终,但有时却能有意外的收获。“去年韭菜大丰收,我们吃了一个月的韭菜,变着法儿吃韭菜炒蛋、韭菜饼、韭菜饺子。”

  也会带笋。上海人不吃顿腌笃鲜就好像没开启春天的仪式一般。可是新鲜的笋不能带上飞机出关。因此他们琢磨出了在国内买笋、洗净剥皮后腌制成笋干,再带回牛津家脱盐煮肉来吃。小董至今记得自己的震动:“第一次看到满满一筐远渡重洋而来的腌笋,你会很感动,为吃这样费力,大约只有中国人才会这样吧。”

  这是我们到英国的第一晚,虽然来之前心里列了长长一条单子,想着这大不列颠第一餐要怎样组成:炸鱼薯条,羊腰布丁,最好再来一份覆盆子蛋糕作为甜点。但真下了飞机,在经历了十余小时的飞行之后,没有什么比大董和小董夫妇这一句“我们烧了一锅皮蛋瘦肉粥为你们洗尘”更贴心的问候了。

  牛津的夜晚,我们谈论着英伦之行的一切。但捧在手心里的这一碗地道中国味道的粥,提醒着我们从哪里出发。

评分

参与人数 1好评 +1 收起 理由
慧心兰质 + 1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7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慧心兰质 于 2013-7-7 19:34 编辑

口琴.jpg
尘封了十多年的口琴,现如今已找不到感觉了。
所有的一切,留给了年少狂热的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11 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呼唤公共“纳凉”服务

  汪昌莲

  天气渐渐变热,各种奇葩降温方法层出不穷。微博上一张在地铁里打地铺的图震撼了众人,地铁公司表示,对此工作人员除了劝阻也没有其他办法。

  炎炎烈日炙烤着大地,在有些家庭无条件纳凉,公共纳凉点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地铁成为一些市民的纳凉胜地。对于市民在地铁纳凉行为,虽然没有禁止性的法律依据,但是如果赤膊、躺卧、跑来跑去,影响到地铁公共秩序的话,就要进行劝阻和处理了。因为地铁站厅狭小,通道承担疏散客流的功能,这样纳凉严重影响了地铁的环境。比如,《南京地铁轨道交通管理条例》规定,地铁区域禁止躺卧,占用通道,违者可能被处以一百元以下罚款。然而,对于市民这些不文明的纳凉行为,宜堵更宜疏。城市多向市民提供一些公共免费纳凉点,应成为公共服务的题中之意。

  事实上,西安、武汉、重庆等城市在夏日,免费向社会开放一批可用于避暑纳凉的人防工程,对此,我们有些城市不妨借鉴这些城市做法,市民有了纳凉好去处,夏天不再难熬,这些人性化举措,自然会深受民众好评。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保证市民安全、健康、快乐纳凉,有关部门应对纳凉工程的内外环境、服务项目等硬件设施进行改造、整治,全面提档升级,使纳凉点的设计更人性化。比如,在纳凉点内,还可以增设阅览区、娱乐区等,设置读书、下棋、看电视等活动项目,丰富纳凉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形成一道纳凉休闲文化风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11 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母亲的心

  张培胜

  夜幕降临,我住的小区垃圾桶边,总会见到一个捡垃圾的阿姨。佝偻着身体,身边放一个塑料袋,右手拿小铁钩在垃圾桶捡可以卖钱的东西。当初,我没有刻意留心她的存在。

  直到一个周末的傍晚,我按惯例去倒垃圾。我看到她,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在捡拾垃圾,而是静静地坐在垃圾桶边的地上,低垂着头,双手捧着脸,塑料袋和小铁钩放在一边,感觉很是痛苦。一股同情心涌上我的心头,“阿姨,你不舒服吗?送你去医院,好吗?”阿姨抬起头,警觉地看了一眼我,在昏暗的路灯下,我看清了阿姨的脸,那是一张沧桑的脸,那又黑又老的手,轻轻抹去眼角的泪珠,我明白,她刚才低头在哭。阿姨见我在注视她,便不好意思地转过脸,“没什么事,我没病。”“我也是在这里打工的外地人,我住的小区是几个工友一起合租的,有什么事,或许我会帮你出出主意呢。”她终于转过头来对着我说,“刚才,我突然接到家里的电话,说我上高中的儿子不想念书了,说要出去打工,他不想让我辛苦。”“你的爱人知道这事吗?”她淡淡地说:“爱人?早没了。”“对不起,阿姨,我不想触动你的伤心处。”她说没事的,我才放心下来。

  “前不久,我老乡用手机照了一张我捡垃圾时的照片,他回家乡时,把这张照片给我儿子看,本来,他是好意想让儿子知道我在外面辛苦,希望儿子珍惜读书的大好时光,考上大学,将来要好好孝顺我。可是,儿子看了,哭得伤心,死去活来不肯再上学,说不能再让我捡拾垃圾了,他要去打工挣钱,来供养我。”我说:“你劝过他吗?”“劝了没用,儿子说我以前在骗他,我以前说,妈妈在厂里,工作轻松,叫他安心读书。这下儿子不再信我的话。今天在这儿捡拾垃圾,突然想到儿子,我禁不住伤心地哭了。”

  我知道事情的原委,此时,我潸然泪下,可怜天下父母心吧。我理解阿姨的一番苦心,我更理解她儿子的一番孝心。但我想真心告诉这位有孝心的儿子:如果你不上学,对母亲来说,就是一种伤痛。还是继续上学吧,只要你珍惜,只要你认真学习,即使再苦再累,母亲都是愿意的。等你将来走向社会,好好工作,你再来报答母亲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11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bbstww 发表于 2013-7-11 16:42
母亲的心

  张培胜

母亲的心是无私的。但孩子的触角是发散的。“读对书”,才一生受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jy510 Inc. ( 苏B2-20110487号, 苏ICP备12000824号-1

GMT+8, 2024-6-21 05:27 , Processed in 0.097132 second(s), 44 queries .

Powered by 510房产论坛

© 2001-202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