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 星期日

510房产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楼主: 颐老船长

[综合类] 吴文化--禹迹所经名夏港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8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月城桥
说起月城,不能不先提起夏城。夏城是南朝陈至德元年(583)修筑的,为当时江阴 郡的所在地,又名舰浦城。夏城的方位在哪里?由于年代久远,难觅痕迹。宋《太 平寰宇记》称:“夏城在县西十八里。陈倪启徙江阴治夏浦时所建。”一般人以为, 夏城的位置应在今天的夏港镇一带,其实不然。

  夏城的实际位置是在今月城镇境内的秦望山脚下。当初的夏城南面是芙蓉湖,北面 是秦望山,负山枕水,风景优美。夏城东南是卧龙镇。卧龙镇因该地西北有卧龙 山得名。卧龙山即秦望山,山脉东起时家山,西至武进焦溪镇,蜿蜒起伏十一二里, 状如卧龙,成为这里的天然屏障。从宋朝至明朝,卧龙镇百姓越来越多,商业也兴 旺起来,但一度兴盛的夏城却渐渐败落下去了。

  所以,当地百姓一直有“先有夏城,后有月城”的说法。宋元两代,夏城、月城一带都属太 宁乡,明代分设夏城镇、月城镇,清代、民国和建国初期,夏城乡、月城乡(镇)并设,1955 年夏城乡并入月城乡。今天,我们还是 可以从志书上读到有关夏城的诗。如清人王时霖的《夏城望三山》这样写道:“水田渺渺乱 鸦飞,独倚轻舫望翠微。近水绿萝藏客店,傍岩红树护僧扉。采香往事疏烟冷,泛 宅人归旧径非。向晚澄湖烟霭净,三山依约对斜晖。”这里的三山,是指芦岐山、 秦望山、茶岐山,今统称秦望山。

  秦望山,又名小茅山,主峰高189.3米,东起月城镇双桥村,西至武进焦溪镇境内, 全长6公里,是月城、南闸两镇的分界岭。

  据《风土记》载,卧龙山本在四川,叫峨耳山。秦王嬴政在战国时期七国争雄的兼并战争中 ,施展雄才大略,消灭了其他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建立 了一个疆域辽阔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秦帝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命徐 福东渡日本求取长生不老之药,徐福一去不返。秦始皇为了加强对全国各地的统治,为了宣 扬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也为了祈求他本人长生不老和确保他的子孙帝王万世之业, 通过驰道他先后多次外出巡游,东至江苏。传说秦始皇求药心切,把峨耳山东移填 海,山行至江阴就不肯向前了。秦始皇只能登山眺望大海。人们就把这山称作秦履 山,又名秦望山。

  史书记载,秦始皇来到长江口后,又沿海北上,去琅邪山、荣成山,之罘山等,想能 找到海中三神山上的不死奇药。找不到药,只能返程。当时正值盛夏,他在平原津 (今山东平原)中暑病倒,到沙丘(今河北广宗)去世,终年50岁。

  一般意义上的月城,是指古时候城外所筑的半圆形小城,又叫瓮城,用作掩护城门, 加强防御之用。不过月城镇的命名另有一番来历。

  古时锡澄运河通过卧龙镇时,分出一条叉流,然后又聚合。从高处鸟瞰,河道呈弓 形,河中陆地酷肖一轮新月,傍河岸壁垒,有如城堡,“月城”由来于此。跨河有 座石桥,最早是由元朝至正年间鲍姓石匠所建,起名卧龙镇。因石桥形状似城堡如 月牙,又称为月城桥。清吴傅霖有《过月城桥》诗:“淡云深雾景初昏,短棹飘然 破浪痕。废垒尚寻烟际树,平桥还傍水边村。渔人待月争悬网,沽客提壶独叩门。 可怪邻舟谁按笛,一声子夜易销魂。”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明代中后期,倭寇屡屡从海上来犯,在江苏、浙江一带 登陆并烧杀抢掠,骚扰百姓。于是各地兵民纷纷起来与倭寇作战。相传卧龙镇上有 一名进士黄月桥及儿子黄宗周,带头率众抗击倭寇,并且出资组织地方百姓在卧龙 镇修筑了一座土城,依靠土城进行自卫。后来,为了纪念黄月桥父子筑城抗倭保卫 家乡,当地人把卧龙镇改名月城桥,一直沿用至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8 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澄东米市数北(氵国)
 北(氵国)的(氵国)字,在现代汉语中属于一个较为冷僻的字眼,在一些小型辞书和电脑中文 字库中往往难觅踪影。

   除《辞源》外,在《汉语大词典》、《汉 语大字典》、《康熙字典》、《辞海》中都查找到了这个字。标明出处“(氵国),古获切, 水名,见《广韵·入麦》”。有的还说出自《唐韵》、《字汇》。看来(氵国)是一条古 代河流的名称,它的命名至晚在唐宋时期,因为《唐韵》、《广韵》分别是在唐 宋时编纂的工具书。(氵国)的读音是古入声,可以推定这条河在戏剑烤乖谀睦镌?无从查考。

   这个字除了用作地名外,几乎很少有人用它。但还是有人在用,现代四川籍作家 李?人在他的长篇小说《死水微澜》中,说水“流得的(氵国)(氵国)响”,(氵国)被用作了象声字。 江阴北(氵国)的命名,时间应在清代。早在唐宋时期,今北(氵国)镇域大部属东舜乡,当时 就有了村落北角墅,与相隔10里的南角墅分别为东舜乡的南北两端,所以以角相称。 明代建立了民众聚居并进行货物贸易的北角市。这一带地势低平,河渠纵横,原应 天河、东新河、谷渎港、南长河等水道交汇其间。古时由于水利设施不善,遇到雨 季,泄水不畅,竟成泽国。明北(氵国)赤岸人李诩在随笔《甲辰岁荒》中写道:“嘉靖 二十三年甲辰,春雨淋漓,二麦萎黄,十无二三。”“米麦之价腾贵,何不幸而亲 见之哉!”想来北(氵国)的得名,与水患有一定关系。

   《东兴缪氏宗谱》卷三十七有清同治辛未(1871)秋缪敬持撰写的《北角志略》载:“邑之 东偏,地名北角,为水所潴。西自江阴,东之常熟,南通无锡,北由谷渎抵杨舍入 大江。四水汇于是居,人聚焉。”该文还说,最初,有朱刘二姓世居此地,后来 缪氏也迁居北角。宋元时有大可三四抱的银杏树一株。这里还建有太平、聚秀两 石桥。横港桥至北角一里路原是泥路,逢下雨十分泥泞。后新安潘充耀购石铺路, 行人称便,起名为潘公路。

   北(氵国)是著名的水稻产区,昔时所产的“上海白”粳米晶白香糯,曾经遐迩闻名。清 末民初到建国前后,北(氵国)有东西南北四条街道,南北货、棉布、百货、酒酱、药品 等商品集中在西街,米行米店有30多家,分别集中在东、南、北街。抗战前,北(氵国)集 镇就通了电,拥有米厂10多家。各米行门前陈放着米样,供人批发选购。苏北、上 海、安徽等地客商蜂拥而至,运米船只挤满码头,成交十分活跃,北(氵国)成为江阴东乡的粮食 集散地,这里“米码头”的规模,仅次于无锡三里桥,在苏南诸乡镇中首屈一指。

  这一带民间还有练拳习武的乡俗,堪称江阴的“武术之乡”。晚清时北(氵国)人许太和, 就是一位有名的水乡镖师,曾任沪苏许多学校的武术老师,是国内南拳的著名代表。 1923年春出席上海第一次全国武术大会,张学良在他的拳击照片上题词。许太和后来著 有《南拳入门》一书。

  北(氵国)风行一种具有水乡特色的船拳,属南拳的一种,进退起 落,纵跳窜打,动作迅猛有力,可以在船上进行。当地人还喜欢在船上操舞刀、枪、 棍、戟、钢叉等武术器械,壮体强身。

  农历三月十七、十八是北(氵国)镇一年一度的民 间体育盛会。东清河里,客船停泊两边,十余艘“当船”披红挂彩,敲锣打鼓,摇 动橹把,由西向东中速行驶,水乡健儿登船劈拳弄刀,当众表演。后面有十几条昂 首翘尾的龙船,每条船上有两排青年挥臂划浆,在紧锣密鼓中穿行于“当船”之间, 犹如十余条蛟龙在水中翻腾。其时远近百姓扶老携幼,摩肩接踵,聚集在东清河两 岸和太平桥堍,争睹这一水上盛会。日寇侵华期间,划龙船停办。抗战胜利后的 1946年,北(氵国)划龙船恢复举行。这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此后便偃旗息鼓,一 直没有举行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8 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华士
清代文学家赵翼有一首题为《华墅》的七律:“近游百里览郊原,柔橹来过华墅村。 山势不高犹翠色,江流虽近少潮痕。朽株叶借藤牵蔓,倾岸泥缘树络根。东去相传 多古迹,暨阳城控海为门。”此诗虽为即兴之作,但今天读后也可领略一番两个世 纪前华士的地形和景观。

   华士镇位于江阴市境东隅,距江阴城区22公里,东北与张家港市接界,东连新桥, 南达长泾,西倚周庄,北负砂山,市河横贯集镇,为东乡之重镇。砂山为集镇屏障, 登峰北眺,长江隐约可见。山坡佳木葱笼,四季常青,风光宜人。邑人张自汉有《 华墅感怀》二首:“石径荒凉草自萋,且休庵外水连漪。子荆去后风流歇,惟有春 禽宛转啼。”“垂杨深处赵嘏家,小巷停车日正斜,却怪画楼岑寂甚,山童闲扫紫 藤花。”

  江阴地处长江下游冲积平原,沿江沙质土壤适宜载种棉花。很久以前的华士,是个 具有一定规模的棉花、布匹市场,大江南北的农民源源不断地来到这里进行棉花和 土布交易,故名花市。我国古代“花”字与“华”字可以通用,所以这里明代嘉靖 年间建华墅镇,属清化乡,为邑东大镇。因集镇位于砂山、白龙山(又名龟山)南麓, 所以华墅又有龙砂之称,是江阴通向常熟的门户。集镇规模在澄东地区已首屈一指。

  现在,棉花已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其实,我国棉花种植是从国外引 进的。我国是世界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利用蚕丝织绸已有三、四千年历 史。棉花从印度方面传来始于汉代,至南宋末已广植江南,江阴东北部地区包括华 士一带广种棉花,土布生产也从此兴起。

  到了元代进入了棉花种植的大发展时期,元至元十三年(1276)江阴路总管府设织染 局,为官营手工业,利用当地工匠,从事织染生产。元世祖还“诏置浙东、江南、 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木棉十万匹”。从此以后,棉花与丝、麻 并驾齐驱,逐渐成为江阴人民穿着的主要原料。

  棉花之所以能够替代蚕丝,是因为棉花的生产过程比蚕丝简单,单位面积产量也高于蚕丝。 另外,棉布比丝绸易于织制,质地也较坚牢,是比丝织品大众化的衣被原 料。明代统治者更重视植棉,由南向北,迅速扩种到黄河流域。江阴种植棉花的记 载可见《嘉靖江阴县志·卷之六·土产》:“草之属木棉,有白、紫二种,种宜高 地。元熊涧谷《木棉歌》:‘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

  从明代起,华士、周庄一带民间纺纱织布盛行,多以本纱所织,叫大纱布,几乎家 家可闻机杼声。从事纺纱织布业的,由毗邻产棉区的华士、周庄扩展到东南乡的祝 塘、长泾、璜塘、峭岐、长寿、云亭、顾山及南乡的青阳、月城、南闸,还有山观、石牌等 地,西乡亦有少量发展。土纺织成为农村主要传统副业,小土布成为江阴的 传统产品,“销行各省,衣被苍生。”

  晚清时期,华墅镇出了一位纺织技术革新家,叫黄煦,字哲卿。秀才出身的黄哲卿潜心研 究纺织技术,将传统的手投梭机改革成手拉梭机,脚踏提综,手拉打纬,减轻劳动 强度,提高产量质量,引起江阴手工织机的变革,江阴华澄布厂首先采用,很快在江阴各乡 推广开来,大江南北竞相仿效。江 阴各地土布交易集市明清逐渐形成,有10镇16市。其中华士镇为东乡布市,濒江各乡的棉、 纱、布交易大多聚集此处。《江阴志略》对华墅作如是描述:“市街东西广三里, 南北袤二里,列肆繁盛,百货皆备,濒江各乡贸布者,午夜坌集,率明灯列市,习 俗已久,为东乡之布市。故棉织业之盛,握乡区各镇之牛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8 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陆家桥
明清两代的江南地区,尤其是太湖流域及沿长江三角洲各地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一 批批商业市镇应运而生。当时,“民聚而居,交易其所”称为市,“市大而形胜会 焉”则称镇,镇的规模大于市。据统计,明成化年间,江阴仅有6市,过了数十年至嘉靖年 间,就有11镇21市。到了清道光和宣统年间,江阴的镇分别达到36和42个。

  古时江阴的市镇一般都是临水而建,除了需要生活用水外,还有舟楫运输的便利。 所以,一些镇名都与当地的河流或桥梁有关,陆桥镇也不例外,该镇以明代所建的一座石拱 桥而得名。

  明天顺七年(1463),当地村民赵瞻民在应天河上造了一座小木桥。后来由于年久失 修,行人上桥一步三摇,很不安全。天启年间(1621-1627),地方富户陆观舍捐出 银钱,召集工匠,将桥址南移,新建了一座花岗石的环洞桥。桥身宽4米多,东西 各25级台阶,桥面呈梯形,桥身总长15米,结构谨严,呈现了古朴庄重的明代石桥 风格。时人称“陆观舍桥”。后来,干脆叫成陆家桥,简称陆桥。

  清《光绪江阴县志》有这样的记载:“陆家桥(在)八字河口,金家桥南,又名陆观 舍桥。天顺间赵瞻民建。天启间陆琼易木以石。雍正元年玉子文、陆觐侯修。”由 于交通的便利,桥脚下便渐渐形成了市集。清韩《江阴城守纪》一文载入了一段陆桥 人抗清的事略。文中记叙清兵“分掠陆官舍桥,有徐玉杨者,富膂力,望清兵蜂拥而来,遂 匿桥洞中,见二卒引一将过。状甚伟,跃出登岸,均杀之。称将之首,重十八斤, 悬于树上。后兵多畏避,其树至今尚存”。到了20世纪80年代,陆桥镇开通了新河, 老桥作用不大,这座明代风格的石拱桥终于被拆除。

  陆桥镇地处江阴的东南部,镇境北和东北为周庄、华士两镇,东南为新桥、长泾两 镇,西为长寿镇、祝塘镇,全境似三角形,面积25平方公里。镇境宋时分属清化、 西舜两乡,清初属华墅、祝塘两镇辖区。建国后分属陆桥、瓠岱、启长、祝南等乡, 后陆桥、瓠岱两乡合并为陆桥乡,今称陆桥镇。

  追溯到宋末元初,风雨飘摇,战事频繁。有一缪姓宋代官员从汴梁南迁江阴,来到 陆家桥北面的瓠岱桥隐居。据《缪氏宗谱》记载,缪鉴为江阴缪氏一世祖。缪鉴好 读书吟诗。见到宋廷日益腐败,加上纷乱的时世,他对政治已不感兴趣,在佛老无 欲无为的思想影响下,形成了一种但求安适的人生哲学。因此,便退出仕途,在瓠 岱桥这一偏僻乡村生活,常常以诗酒自娱。缪鉴的诗很有功力,受到时人推崇。

  缪鉴爱梅花,他在瓠岱桥的住处,自号梅花别墅。他的作品颇有情韵,如《端居》: “修竹垂杨映户栽,清风长送午阴来。门因好客时时扫,窗为看山面面开。此乐恐 于儿辈觉,长贫能免俗情猜。儒衣不似牛衣好,分付山妻放窄裁。”又如《春题》 诗:“江水漠漠水悠悠,望断春风燕子楼。书寄碧云千里雁,镜分明月半奁秋。来 时杨柳阴连陌,归路萃花雪满洲。遥想琐窗桃锦字,泪珠如粉冷银钩。”另有《围 棋》诗写奕者栩栩如生,笔下有神:“午香廉影静浮华,对面机心万里赊。夹骑倒 戈窥虎穴,乱乌横阵占鸥沙。当人不让争先着,袖手须饶老作家。欲访烂柯山下客, 洞深春染碧桃花。”

  元代江阴诗人陆文圭对缪鉴的诗作评价甚高:“渡江初有诚斋(杨万里)、放翁(陆 游)、后村(刘克庄)三大家,江西诗派人物中,澄江人独无。噫,今有人矣,翁名 鉴,字君实。”缪鉴的诗被编成《苔石效颦集》一卷。可惜的是,诗集已在元至正 年间的兵祸中散失。后人张宣遍访缪家后代和当地故老,将外传的30多首诗收集起 来整理刻印,使之得以流传下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8 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舜城故地文林风
文林镇位居江阴东南,它南滨崇村、古庄两白荡,与锡山八士、长安两镇隔水相望。 据江阴《宋志全境图》载,文林一带古时属西舜乡。西舜乡包括门村、富贝、塘石 堰等18个村坊。富贝河边有西舜城,相传虞舜曾居住过此地。

 舜是传说中我国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贤明首领。姚姓,号有虞氏,名重华,史 称虞舜。历史上流传着尧舜禹禅让的故事。据《史记·五帝本纪》载,尧是传说中 的五帝之一,原始时代部落联盟领袖。尧在考虑由谁来接替他的位置时,有人提出 尧的儿子丹朱,尧认为丹朱是“顽凶”,不能用。尧接受四岳的推荐,以舜为继承 人,经过3年考核后,命舜摄位行政。尧去世后,舜替尧的位置,历史上称为禅让。

  舜曾巡狩四方,统一度量衡,整顿礼制,减轻刑罚,除去共工、兜、三苗、鲧等 “四罪”。舜接受四岳的推荐,任命禹为司空。禹在九州治理洪水、分别田地等级、 制定贡赋等,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情。舜又任命弃、契、皋陶、垂、伯夷、夔龙治理 各种民事。舜不立自己的儿子为继承人,而传位给禹。相传舜在位39年,后南下巡 狩,死于苍梧(今广西梧州)郊外。禹即位后,便建立了夏代。

  据志书记载,舜在江南有不少行迹。如锡山境内有历山,山下有历村,那里有舜田, 有“舜耕历山”之说。舜有庶子7人,分别名叫圭胡、负遂、庐浦、卫甄、潘饶、 番传和邹息。这些人散处在江南繁衍生息,如余姚、上虞、衡山、长沙、常熟、锡 山、江阴等地。所以,江阴、武进两邑交界处有舜过山,江阴除了东西舜城外,还有舜河、 舜庙、舜井巷等与舜有关的地名。

  西舜城东面,有一个仅数十户人家的村坊,叫富贝村,与城址一河之隔,看上去就 像是舜城的门户,所以又称为“门村”。由于这里较为偏僻,交通不便,历史上仅 有规模不大的小集市。清代江阴志书记载:“文林,在县东五十五里,贸易集江村, 小市也。绿野平畴间,茅墟鸡声,板桥流水,颇擅野趣。”

  现在,一到枯水季节, 富贝河里西舜城古老的青石墙脚依稀可辨。古时有“舜城八景”之说,分别是梁堰 松楸、西墩樵唱、斗峰飞翠、申浦来潮、东里书声、范庄烟树、黄墅晴霞、舜城旌 表。这些景点分布在今文林、长泾、河塘镇一带。其中,沈愚有《舜城旌表》诗云: “烟草茫茫水枕沙,乡人犹为说重华。从来遗迹经千载,今见高风在一家。古柏凌 寒含晚翠,疏梅傲雪吐冰花。朝堂旌表荣华重,二母佳名远近夸。”

  “文林”的命名,相传与南宋门村人包天麟有关。包天麟字仁甫,本是门村的一名 穷书生。他发奋攻读,咸淳四年(1268)“举博学宏词(翰林官),曾注《诗》、《书》 、《易》、《春秋》,手不释卷”。包天麟做官以后,为家乡捐书,兴办学堂,培 育人才,门村学风大盛,一段时间竟有数十人考上了秀才、举人。

  此事轰动了朝廷,皇帝派官员到门村实地看个究竟。官员奉命微服私访,一进村口, 就听得学堂里书声琅琅。富贝河里,渔民们在船头捧出了书本。碧草滩上,年幼牧 童骑在牛背上读书。百姓家里,纺姑织女膝上机旁放着《三字经》或《百家姓》,不时念上 几句。集镇街上,店堂内伙计也翻着书读得津津有味。全村上下,不分老少,读书求知,学 风诚朴。

  官员回京汇报了门村见闻,皇帝听了赞叹不已,就对包天麟讲,你家乡真是文人如 林的文化之村,还奖掖了包天麟。后来,包天麟手书:“文人如林”、“文化之村” 的题匾挂在门村社学堂门前,人们便把门村改名为“文林”。包天麟去世后,朝廷 还追封他为“江浙儒学提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8 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昭明遗风金顾山
“暨阳三十三山半,历尽三三半未来。入寺政逢浴佛日,听经还上讲僧台。林中赛 社金轮拥,树里呜钟宝殿开。笑与茶花宿缘浅,兹行犹及牡丹杯。”这首明人季科 的《游顾山》诗,除了叙写顾山寺的听经、呜钟,以及山茶花外,主要还讲江阴三 十三座半山,其中占半座位置的就是顾山。

 江阴滨江而多山,旧时号称有山33座半,其中的半座,指的是江阴东南隅的顾山, 因为顾山界于江阴、锡山、常熟三邑之间,所以亦称三界山。

   从地形上看,顾山向东南有常熟虞山、昆山玉山,三点形成直线,山势如同一脉。 顾山面积不大,高仅108米,有大小两岗,远远望去,宛如西行乌龟回首顾盼,眺 望东海。顾山之名由此而得。此外,也有人称之为灵龟山。很久以前,顾山山坡上 普生蕙兰芳草,香气弥漫山间,所以也称为香山。清邑志记载:“顾山,在县东八 十里,镇以山名。市廛当山西北隅,独隶江邑。故风物犁美,习尚褒捷,染于熟风, 居多山麓。元朝风雅此其嗣晋矣。”

   明人徐有贞认为,江阴顾山同苏州虎丘山、镇江的金山和焦山比起来,泉石没有它 们的清丽,而气候温润、土壤肥沃则胜过那里。顾山南有太湖,北有长江,东趋沧 海,堪舆家认为是处胜地。相传南朝梁代,昭明太子曾在顾山建造七楹文选楼, 并在此召集一批饱学之士读书编文。

   萧统字德施,小字维摩,南兰陵(今常州)人。萧统是梁武帝的长子,南朝梁天监元 年(502)立为太子。他3岁读《孝经》、《论语》,5岁读《五经》,都能成诵。萧 统后来出居东宫,东宫藏书3万卷,他引纳贤士,与他们商榷古今,一时才人荟集。 他又招纳文学名士,编成《文选》30卷,世称《昭明文选》,对后世创作颇有影响。 这位才华横溢的皇太子未等及位便早早过世,谥昭明。由于年代久远,顾山文选楼已湮灭无 存。

   南宋建炎年间,有静观法师游历顾山,觉得这地方不错,便卓锡开山,建造了顾山 庵。元末该庵毁于兵燹。明洪武三年(1370)顾山重建寺院。天顺初,僧玉峰扩建寺 院后请朝廷赐额香山观音禅寺。当时,此寺与常熟破山寺、常州天宁寺齐名。

   寺内原有一株山茶树,传为昭明太子手植。经历数百年茂盛不衰。天气晴朗时,山 茶花开,十里开外都能看见,人称“十里红”,明人顾潜有《味山茶》诗:“造化 厚培何代物?崔巍直供佛楼高。柯如蜀相祠前柏,花胜刘郎观里桃。壶尚期他日 往,斧斤闻说有人操。叮咛地主勤?护,莫遣灵根恨所遭。”当地传说,乾隆帝屡 下江南,想来观赏山茶。当地人不希望皇上来打扰,香山寺僧人便用煮沸的桐油将 山茶树浇死,乾隆闻讯便不再前来顾山。

   顾山集镇在山之西北里许,明以前这里属东顺乡,称顾山市。清代起改称顾山镇。 镇区李岸河上有单孔石拱桥一座,名犀带桥,清乾隆年间当地人孙培统等为纪念昭明太子萧 统而集资建造的,至今,犀带桥还保持着古朴、雅致的风貌。

   地处澄东南的顾山一带,土地肥沃,物产丰茂。董巷一带水质好,种出的大米香糯 粒重,同样斗米要重斤半。它地苜蓿一般结子两盘,唯香山苜蓿却要多结半盘。铁 杆青芹菜曾运销沪上,名闻遐迩。省渡桥蟹,八爪毛黄,肉实有力。清水大虾,善 跳壳薄,肉嫩味鲜。街上烧饼,精制芥菜馅心,油松可口。本地春卷,包有韭芽肉 丝,风味独特。

   顾山镇境内,水路北有张家港,南有陈市河,古塘河、北大塘纵贯南北。陆上公路 四通八达,成为澄、锡、虞、沙四地往来之要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8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塘镇
河塘镇僻居江阴之东南,西与文林镇连接,东以东清河与长泾镇分界,北通祝塘镇, 南与锡山市毗邻。古老的富贝河横穿镇境,河两端分别同东清河和西河相接。

   昔时,这里交通不便,人烟稀少。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8),有姓姜的江西人避 兵祸来此定居,垦荒种田。无奈地势高亢,水利不善,广种薄收,故姜家村有西荒 田之称。

   明代天顺年间(1457-1464)江阴知县周斌召集民工,疏浚富贝河,垦荒屯田,土肥 条件逐渐改善。四方士民陆续从各地迁来大河两岸安居,便形成了规模不大的集镇, 当初以“何宕桥”命名。

   何宕桥原是一座木桥,后来,人们又称作河塘桥。清光绪三十年(1905),当地人严 翼清集资改为石桥。至20世纪80年代,由于河塘新集镇的规划建设,原有石桥已经 拆除,在原址西移百步改建了新桥。

  这一带,明代以前属西舜乡。何宕桥原是富贝河沿岸的村庄,明末清初形成小镇, 属当时的文林镇。民国时期始设河塘镇。河塘镇地势略显高亢,三面为水环绕,范 庄滨横流于北境,东清河纵经于境东,富贝河曲折蜿蜒于南部。这里由于河道淤浅, 历史上不断受到干旱威胁,农业严重减收。

   很久以前,江阴东南乡有“舜城八景”,“范庄烟云”是其中之一。明人邵承有《 范庄烟云》诗:“范家义宅经几年,芳名籍籍人争传。至今流泽尚不泯,郁葱佳树 高参天。野云模糊夕阳暝,仿佛山房画中景。东风二月乱莺啼,时见游人系吟艇。”

  建国后人民政府重视农业,大兴水利建设,组织民工疏浚了范家浜,并将范家浜延 伸至协进村,称长文河。此后,又从长文河向南沟通富贝河,同时疏理整治了其他 河道,这里的农田水利面貌有了很大改观。

   河塘镇舟楫便利,土地肥沃,物产丰饶,蚕丝、蚌珠蜚声国外。河塘还是历史上有 名的“瓜码头”。方圆数里普种西瓜、香瓜,集镇上设有山货行,经营西瓜和香瓜。 每年盛暑期间,来这里装瓜的船只众多,瓜市成交活跃,河塘瓜源源不断地运销锡、 苏、沪诸地。

   清末民初,一苏北农妇嫁到河塘镇荒田里村,带来了加工芦花靴的技艺。一传十, 十传百,远近许多村落都做起芦花靴来。芦花靴加工是江阴的传统手工业之一,以 草绳作经,稻草作纬,夹以芦花,冬天穿有轻软、透气、保暖的特点。与澄西地区 不同的是,此间加工工艺经过改进,选用锤软的稻草纬底,选用沙洲白芦花绯帮, 质优耐穿,成为隆冬季节暖足御寒之佳品。

   河塘镇有蒲市里村,古时这里以种植蒲草、编织蒲席负有盛名。金寿岩写有《打蒲歌》,记 叙了古时打蒲人的艰辛和苦涩:“东方欲曙霜皑皑,砰匐剥啄喧如雷。黑甜乍醒惊 人耳,云是邻家打蒲起。参差蒲叶坚且修,隔宵湿水声飕飕。千槌万槌不歇手,槌 来化作绕指柔。寒风凛凛肌肤裂,蒲痕犹带斑斑血。方规圆折密复匀,孤儿泪 湿咽。明晨负荷来市头,市头大贾身重裘。双眸一瞬且抛去,易钱到手无停留。东 市易柴薪,西市籴米谷。肩柴囊米归作餐,整理青黄忙碌碌。君不见去年除夕犹舂 杵,元旦逍遥能几许?终年打蒲勤复勤,世人谁知打蒲苦。”

   河塘镇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这里曾是澄锡虞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中心区域。抗日战争 时期,谭震林同志率领的新四军第六师师部,曾经设在蒲市里村河边的一幢小木楼 里。在这里,谭震林同志运筹指挥过苏南如火如荼的抗日斗争。

   过去单纯依赖水路交通的河塘镇,如今已辟建了长河公路,北接云顾线通往江阴、 常熟,南可通达锡山市张泾、东湖塘镇,交通的便利带来了经济的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8 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山观
江阴东北境有山观镇。山观镇西以白屈港与要塞镇为界,其他三面众山毗连:北有 蟠龙、凤凰两山。东有香山,是江阴、张家港两市的自 然分界。东南有稷山,南有 定山、耙齿山,分别与周庄、云亭镇接壤。集镇东南有售山(也称寿山)。站在集镇 高处抬头远眺,山势连绵,起 落有致,环抱着一方水土,确是一幅气势恢宏的“山 观”图。

   山观镇原名三官镇,因当地有三官殿得名。所谓三官,就是天官、地官、水官,是 道教信奉的神。数千年来,农民种田靠天吃饭,五谷要 丰收,天、地、水这几个要 素是不可缺少的。所以,江阴和各地的三官殿、三官庙、三官堂比比皆是。

   道教以三官配三元,认为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说上元天官于正月十五 生,中元地官于七月十五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生。明 归有光有《汝州新造三官庙 记》:“按三官者,出于道家。其说以天、地、水府为三元,能为人赐福赦罪解厄, 皆以帝君尊称焉。”

 东汉后期,由于政治日趋腐败,宦官外戚竞相争权,豪强地主肆意兼并土地,水旱 蝗灾连年发生,农民的反抗斗争不断爆发。冀州巨鹿(今河 北平乡县)人张角作为太 平道的首领,以“三官手书”传道治病为名,组织和发动了有名的黄巾大暴动。在 我国历史上,以借兴宗教之名起义 ,张角为始作俑者。以后,步其后尘的有元末红 巾军起义、清朝的白莲教起义、太平天国起义等。

   这个三官殿建于何时已难查考,元代诗人王逢的诗《怀故园时寓隐乌泾十有七年》, 记录了这一带的景观:“薇花空复故园情,梧树犹标 里舍名。山抱墓田巡兽白,天 流江浦去鸥清。瓶满载怜洪峤,弩矢前驱隘马卿。他日苟归何藉口,一门无恙读 书声。”现山观镇境域宋至 明时分属宝池、顺化两乡,清代起称三官镇。《乾隆江 阴县志》称:“三官镇在县东十五里,距城较近,故无大市。南望定、?两山,北 枕蟠 龙、凤凰诸崖,蜿蜒若入云深处。更北则黄山、石牌诸墩堡,直接大江,帆樯 点点,在浩渺中,为眺望佳胜。孔道间有三官殿,镇名取此。”

  清代,山观一带有3个自然集镇。咸丰年间,因香山庙影响,三官、仓廪渐成集市 。至光绪年间,随着土布业兴起,三官、仓廪、金童成 为土布集散地。1914年,乡董杨干庆 集资在三官镇建街道数十米,铺设宽3米的石板道路。1936年,三官、仓廪、金童3个集 镇有南北杂货、 布庄、颜料、国药、糟坊、油坊、肉庄、粮店、银 行、锯木行、饭店等130余家。建国后设三官乡、公社。1965年10月,经省批准, 取其谐音 ,更名为山观人民公社,现为山观镇。

   以山丘众多而闻名的山观镇,北侧有蟠龙山、凤凰山,再北还有长山。民间有俗谚 称“龙无骨、凤无毛、长无靠”,指的是蟠龙山泥层厚 ,凤凰山植物难以生长,长 山滨临大江。蟠龙山又名蛟山,高60米,东临石牌港,南俯东横河,西归大河港, 北则有蟠龙河直通长江。王时 霖有《蟠龙山望江》诗:“夭娇蟠龙入画图,青林红 树两模糊。晚来岸帻江天望,几点云帆淡欲无。”凤凰山与蟠龙山相接,昔传在这 里开 石得玉凤凰而得名。

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蟠龙山、凤凰山之间的仓廪桥村望海墩曾发掘到古遗址。 出土磨制石斧、石(石奔)、石凿以及轮制红陶鼎足等 。数千年前,这里已有先民生活。 氏族部落的男子用磨制的石斧、石(石奔)等开辟农田,用双孔石刀、鹿角镰等工具收割 庄稼,并且懂得 了灌溉、施肥和田间管理。这一带还出土过汉代炊器青铜鸡首(钅焦)(礻几)、礼器孔乳钉玉璧、钱币大黄布千等。(礻几)是商代后期开 始盛行的一种青铜酒器,圆口、 深腹、有盖、有流、下有足,是青铜器文化的代表作之一。古时人们在祭祀之前,需以(礻几)浇 水洗手, 以示对祖宗和神灵的尊敬。祭祀时,常常将酒倒入(礻几)中,加水调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8 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南闸
南闸镇地处锡澄运河北段,离入江口十余里,是江阴城区的南大门,也是澄锡水陆 交通的必经之地。

   锡澄运河是连接太湖和长江的水运干道,古代为漕船往来之通途,亦称运粮河。运 河自南而北进入江阴境内,折东假道九里河直达城邑,西通蔡泾、夏港注入长江。当时,河 面35.7丈,经蔡泾有90度急转弯。每遇夏季江潮暴涨,往往泛滥成灾。

   北宋天禧年间(1017-1021),知军叶延平在蔡泾建造水闸,节制来自夏港的江潮,取名蔡泾 闸。皇六年(1054),知军葛闳开凿九里河 。此后蔡泾闸逐渐形成集市。

   蔡泾闸与当时县城北面的定波闸遥向呼应,为江阴江潮吞吐之两大咽喉。后来, 人们称黄田港的定波闸为上闸,又名北闸,将蔡泾闸称为下闸,又名南闸。历朝地方政府都 在此设立闸官,司管闸门启闭。元代江阴人丘元镇有《蔡泾闸》诗云:“客行泾口上 危桥,北望城十里遥。港汊不容三尺水,舟航全藉两番潮。蚕苗半起桑迷眼,雉 子深藏麦到腰。暮宿前村杨柳渡,买鱼沽酒慰萧条。”数百年来,随着世事沧桑, 水闸也屡修屡废,南闸之称却沿用至今。

   明代嘉靖年间,倭寇多次从海上进入长江,经内河登陆,侵扰江阴,南闸地区深受其害。当 地 人民奋起保家为国,与倭寇展开了英勇无畏的斗争。嘉靖三十四年(1555)六月,数以千计的 倭寇从长江进入夏港,由蔡泾登陆,直扑江阴城。江阴知县钱鹤洲率兵迎战,于磨盘墩 一带冲入敌阵,浴血奋战,壮烈牺牲。由于江阴兵民的奋勇抗击,倭寇后来不敢频频 来犯了。

   南闸集镇南1.5公里有涂镇,古名耿庄、荼镇,因“荼”、“茶”两字形近容易混淆,后来 人们改为涂镇。早在唐代,涂镇就形成市 集,建有横跨运河的石拱桥,古名龙津桥,又名耿庄桥,是东西往来必经之要道。唐宋元诸 代这里集市贸易形成一定规模。有街道和南北平行的对门,境内有紫金桥、白玉桥、黄土金 桥。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涂镇街设有江阴最大的茧行之一——昌顺公茧行。镇上寺庙就 有观音院、福海庵、寿山庵、真 武庙等,并有宝塔一座。清嘉庆元年(1796),龙津桥倒塌,交通受阻,商贸从此渐渐衰落, 集市逐步移向南闸。

  南闸镇境内,东部和西部蟠居着花山、秦望山、观山等山丘,群山环抱,很有气势。

  元代文学家、书画家朱德润坐船从锡澄运河经涂镇转入黄昌河,沿着白石山、观山、 秦望山尽情浏览两岸景色,西行至武进境内。他的《三山歌》云:“秦望山,秦皇 何所望。卢敖去不返,海水白茫茫。观山亦何高,山上仙人卧石床。至今枕头痕, 草苦苔自香。驱之不成羊,炊之不成粮。白石白石,徒焉彼方,山灵夜出喷务花, 白石蜿蜒飞白蛇。”朱德润还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散文《游江阴三山记》。游记中写道: “复自湾河过佗村(涂镇)而北,皆美田沃壤,斥堠相望,迤?青山迎棹,樵歌牧 唱,相与应答。舟人回牵,沿山前小河而行。村墟相接,岸柳交映。两山之间,浦 溆萦带……其间,民居辏集,屋瓦参差;稻秸堆委,连衢比巷,如墉如栉;风俗熙熙,翁呼 儿荛, 妇饷姑汲;牛羊在山,犬豕在圈,鸟噪于林,鸡登于屋,蔼然太平丰稔之象,若古朱陈村焉。”

   一叶扁舟在山间河道中缓行,这里不是著名胜地,并无奇山异水,但作为一名丹青 高手的作者,善于作细致入微的观察,用白描笔法抒写山水村落,把江南水乡的恬 静秀美和农家民居的质朴纯真,写得栩栩如生。作者认为,这一带山水充满灵气, 但由于地处偏僻,又没经名贤游览,所以没有什么名声。其实,江阴的诸山,比起 苏州灵岩、无锡惠山来并不逊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8 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君山
突起平野、俯临大江的君山,位于江阴市区北端,高72.5米,面积40.4万平方米。 此山旧名瞰江山,后因春申君改为君山。湖南洞庭湖中也有君山,不过那君山是以 湘君(舜之 二妃)之所游处而得名,与春申君无关。

   旧志称江阴君山“隆起平畴,横枕大江,邑中诸峰,四面环拱。北眺淮扬,南挹姑 苏,东 望海虞,西眄京口,为一方之大观,列郡之雄胜”。自古以来,君山儒、释、 道并存,被文人 雅士所称颂,留下众多遗址古迹。

   黄歇(?-前238)即春申君,战国时楚大臣。楚顷襄王时,黄歇出使秦国,说动秦国 退兵, 又巧施计谋,使作为人质的楚太子完(即考烈王)脱险回归楚国。楚考烈王即 位后,立黄歇为相 ,封春申君,赐淮北12县。后改封江东,以吴(今苏州)为都邑。 春申君黄歇与齐国孟尝君田文 、魏国信陵君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并称为“战国四 君子”。春申君门下有食客三千,上客皆 蹑珠履。黄歇任楚相20多年,楚考烈王死 后,在内讧中黄歇遭门客李园所杀。

   据《史记·春申君列传》记载,李园将妹妹嫁给春申君作妾。没过多久,李氏便对 春申君 说,楚王待你赛过兄弟,他至今无子,而妾有了身孕,外人并不知,你如能 将我推荐给楚王, 那么将来你的儿子就可以成为楚王了。春申君觉得有理,便将李 氏进奉给楚王,果然生下男孩 ,立为太子(楚幽王),李氏被立为皇后,李园怕内情 泄漏,便密谋杀黄歇灭口。

   楚考烈王病重期间,春申君门客朱英对黄歇说,楚王将死,太子还小,你应代立当 国。不 然的话,李园将会害你。黄歇不信。朱英见黄歇执迷不悟,恐怕将来祸及自 己,便离开了春申 君。十多天后,楚王死,李园将黄歇杀害,并抄斩全家。司马迁 写完春申君黄歇的传记后,不 禁发出这样的感慨:“太史公曰:吾适楚,观春申君故城,宫 室盛矣哉!初,春申君之说秦昭 王,及出身遣楚太子归,何其智之明也!后制于李园,旄 矣!语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春申君失朱英之谓邪?”

   相传黄歇死后,葬于君山西麓。孙吴赤乌年间,这里建成东岳庙。明初,该庙经过 重建正 中有“龙飞驻跸”石坊,山门上有“东岳圣境”石额,左右边门上有“钟灵” 、“毓秀”字样 。庙阶之下即黄歇墓(一说衣冠冢)。清乾隆年间知县蔡澍立碑于大 殿右侧后壁,碑文为“楚春 申君黄歇墓”。后来大殿拆除,墓碑散失。

   千百年来,历代文人都爱作君山之游,并写诗作文提及春申君旧事。明江阴处士季 蓉《过 春申君黄歇冢上》诗云:“珠履三千客满庭,平原使者见皆惊。杀身不听朱 英策,空负当时好 士名。”清人卞存廉有《春申君墓》:“无梁殿冷海门秋,黄歇豪华剩古 丘。自昔英雄皆一梦 ,满天星斗照寒流。”

  顺着东岳庙而上原有玄天宫,因屋无梁,俗称无梁殿。西坡有盘陀石,盘石流泉为 古“澄 江八景”之一。泉边原有亭,亭中有对联:“水向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 来香。”横额题: “澄江第一泉”。有楼面江,名望江楼,登楼俯瞰大江,确是气 象万千。清人史有光有《君山 怀古》诗:“芙蓉城北大江头,削出孤峰踞上流。春 草未忘珠履恨,寒潮犹诉棘门愁。风帆岸 柳啼鸟集,戍阜军笳牧马游。闻说仙人遗 旧迹,螳螂曾画岳阳楼。”

   至今,君山原有古迹大部分已湮没。重建的乾明广福禅寺大雄宝殿矗立山巅。一侧 有著名 爱国高僧、佛学教育家巨赞法师纪念堂。根据南宋《乾明院五百十八阿罗汉 图录》雕刻的五百 罗汉巨壁,弧形壁长60米,平均高4米以上,樱花红花岗岩雕刻 而成,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罗汉 群雕石刻。与之配套的是重刻的《江阴宋乾明院五百罗汉尊号 碑》,两者相得益彰,堪称佛教 文化的“双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jy510 Inc. ( 苏B2-20110487号, 苏ICP备12000824号-1

GMT+8, 2024-11-24 11:11 , Processed in 0.096180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510房产论坛

© 2001-202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