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第三站,赤崁楼,延平郡王祠,西子湾,英国打狗领事馆,入住高雄。 10月20日,又是一觉睡到大天光。美美地享受丰盛的早餐之后,我们出发,途中,团队里来高雄探望亲友的那几位在事先办妥了台湾观光局一些手续之后,在某个路口下了车,有他们的亲戚开车来接了。导游告诉他们最多在亲戚家里停留24个小时,明天早晨一定要到酒店集中。目送他们乘车离开,我心里突然想起,有多少家庭多少亲人就这样被海峡隔开啊……我们继续行车,来到了赤崁楼和郡王祠。 赤坎楼,位于台南市的中西区。其前身为1653年荷治时期兴建之欧式建筑普罗民遮城(称红毛楼),这里当时被荷兰人占据,1652年,这里发生了汉人起义抗荷的郭怀一事件,荷兰人为巩固其殖民统治,就在普罗民遮街北方建造了普罗民遮城。在闽南语中,称水涯高处为“墈”,后来被误写成“崁”。这所城楼的砖瓦全部是赤色,关键是,所有的砖瓦都是用红糖水、糯米汁,加上蚝壳灰搅拌而成浆状,再叠加建造而成。这座小楼在阳光的映照下呈现出一片火红,因此又被称“赤崁楼”。还因它是长满红色头发的荷兰人修建并驻防,所以汉人又称该城为红毛楼。 1661年,明朝将领郑成功收复台湾,将台南赤崁地区改为“东都明京”,并设立一府二县,府名为“承天府”(即今赤崁城)。由此,在赤坎楼里,不仅供有郑成功的像,还有后人建造的一座雕塑——郑成功议和图。据说,这座雕塑原名郑成功受降图,当时的荷兰人是跪着的,后来荷兰领导向台湾当局提意见,说给荷兰人一点面子,才让荷兰人站起来了。 在这里,闺女也花了不少时间,细细参观,用心笔记。 午餐后,我们驱车前往英国打狗领事馆。 很多朋友一定不解,领事馆,多么神圣啊,怎么叫做“打狗”呢?其实呀,这“打狗”,是高雄最早的名字。因为这里曾经是平埔族之马卡道族的居住地。这里当时盛产一种名为“刺竹”的竹子,被平埔族民用来作为抵御海盗的武器。而这刺竹,当时的平埔族民便唤之为“takau”,汉语音译为“打狗”。1865年,英军入侵之后,建造了领事馆,也就跟着称作“打狗领事馆”喽。 其实,现在这里更准确地叫法,是博物馆了。它讲诉着高雄的风云变幻。内里一重又一重的拱门,定格成一帧又一帧的风景。伫立在门里,凭栏眺望:山脚,柔媚的西子湾椰影婆娑,海蓝如梦;往东看去,高雄市区高楼林立,街道纵横;往西看,台湾海峡水天一色,苍苍茫茫,高雄内港和高雄外港,船只林立。我坐在窗栏上极目眺望,看到一艘艘巨轮的身影,披裹着阳光,渐行渐远,渐行渐远。在微微海风的吹送下,我任凭自己去遐想,象一只风筝似的,放逐自己飘渺的思绪…… 离开西子湾,回到高雄市区,入住酒店。刚刚放下行李,尚来不及收拾,闺女就急吼吼地要去她向往已久的六合夜市。其实我自己也想前去打探个究竟。到了那里,果然没有让我们失望。我就不在这里絮叨了,总之,我们都撑坏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