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 星期日

510房产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楼主: 颐老船长

[综合类] 吴文化--禹迹所经名夏港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8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春秋遗址垒璜土
如今璜土镇的名称,是由古时的“黄土”演变而来。悠悠上下五千年,虽然中国的 朝代不断更替,但一直是农业社会,劳动人民对生长五谷的黄土地有着深厚的感 情。古代的神话传说将黄土人看作是富贵者的代表。《太平御览》卷七八引汉应邵 《风俗通》:“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为人。”

  古汉语中的“黄土”有坟墓的含义,璜土镇的出典也在于此。璜土集镇西南的西贯村境内有 座姬墩山,高仅18.8米,周长282米。与其说是山,不如说是个土墩。出生于璜土镇西贯村 的晚清诗人、楹联家金武祥在《姬 山考》一文中说:“吾邑西偏邻武、阳两邑境,率田野平旷,见有土阜隆然而高者,辄以山 名之,实皆古墓之即于湮没者也。”据金武祥考证,姬山俗称姬光太子墓,吴王阖闾有四个 儿子,太子终累,未立先卒, 葬于此地,终累的弟弟夫差后来接替了王位。姬墩山就是吴太子终累之墓。

  姬是周朝王室的姓氏。周人祖先黄帝,相传所居姬水,以此为姓。在距今3200年前 的商代晚期,周太王古公父的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从陕西岐山下的周原,远奔江 南荆蛮之地,创立吴国,定都梅里(今锡山梅村)。

   周景王十八年(公元前527),馀昧死,按传统应由其弟季札接替王位,季札礼 让,由馀昧子僚继承王位,称为王僚。吴公子姬光是馀昧大哥诸樊的儿子,他认为, 季札叔不受王位,理应轮到自己,不应由老三的儿子王僚接替。他在伍子胥的帮助 下,收买了刺客专诸。专诸将匕首藏匿于宴席上的鱼腹中,突然取出,刺死王僚, 姬光自立为吴王,称为阖闾,迁都姑苏。

  据考古资料证实,土墩葬是古代吴国的一种独特的葬法。墓地一般选择地势高爽的 地方,如高坡、丘陵、平地的高处,一般不挖圹穴,只是对地面以上加以平整,将死者 及随葬品置于地面,然后用土加以掩埋,平地加封,形成馒头状的土墩。如周庄伞墩的 吴王八子墓也是如此。

  当时,吴国人之所以采取土墩墓葬制,与这一带所处地区雨多、潮湿、水患严重的 自然环境有一定关系。为了防止水淹,自然要将墓置于高处,不用木质棺椁,只用 石板隔潮。虽然如此,土墩墓中的尸骨经过千百年来的风吹雨浸,早已腐朽无存。 这样的土墩墓,远远望去,只是一堆“黄土”而已。

  姬墩山南麓有姬光庙,殿宇巍峨,较为壮观,清咸丰十年(1860)毁于兵燹。光绪 三年(1877)这里重建庙宇,前后各10间,侧厢2间,庙内祀姬光太子神像以及 关帝、城隍等菩萨。庙前有戏楼。清明节为庙会日期,至今沿用下来。

  地方史志记载:璜土镇境域周灵王二十五年(公元前547)属吴季札封地延陵;楚考烈王十 五年(公元前248)属楚春申君黄歇封邑;秦属会稽郡延陵乡;汉属毗陵 县;晋改属晋陵郡;南北朝时属利城县;隋代并入江阴县。宋、元、明江阴分成17 个乡,黄土属良信乡。

  金武祥曾留下了不少咏吟家乡风物的诗篇,如《咏大岸蟹》:“玉爪金脐物产殊, 水乡清绝一尘无。月明露冷风初定,白水如银吐连珠。”《篁村归》:“篁市人归 路向西,沿溪斜上绿柳堤。行行一片浓荫里,惯听黄莺不住啼。”《过五桥》:“ 溯回泳鲤乘东风,水郭烟庄接大通。遥指如虹又如月,青山在望有无中。”《碗墩 山》:“一丘荒翠剩苔斑,覆坡居然也称山。始信搜神干宝记,有时金碗出人间。”

  古时,黄土设立传递公文的急递铺(驿站),集镇跨桃花港有黄土桥。1927年,当地 士绅高尔康等倡议黄土的黄加斜王旁,意思是以美玉饰其土。同年,邮政启用“璜 土”邮戳。从此,璜土镇名一直被沿用下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8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锁航要塞镇天堑
要塞镇位于江阴市区东郊,北滨长江,因境处江阴黄山炮台军事要塞之地,民国以 来即以要塞为乡、镇名。

   江阴黄山滨江而立,高91.7米,东西连绵3.2公里,是茅山余脉颠连向东,在长江 南岸起伏的山脉之一。黄山与靖江孤山隔江对峙,俨如扼守大江咽喉的两名卫士。 长江自京口折向东南流到这里骤然紧缩,然后放宽,滔滔入海,所以这里素有“江 海门户”、“锁航要塞”之称。

  黄山西衔鹅鼻山、君山,东接萧山、长山、巫山,临江逶迤10余公里,构成了江阴 古城“枕山负水”、“水环峦拱”的天险形势。江阴是地处大江南北的军事要津,历代 战事频频发生。

  南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450),北魏太武帝率步骑数十万南抵瓜步,声言南渡长江。 宋文帝命将士沿江防守,不敢懈怠,每户出丁男服役,从江阴黄山到安徽采石矶, 大军百万陈舰列营六七百里,阵容十分壮观。

  代南唐时始建江阴军,宣州罗晟率战舰屯驻江阴,自此历代都有水师战舰屯守江 阴。南宋建炎三年(1129),江东安抚使刘光世将水师从江州移屯江阴,闻报金兀术 将从海道进犯江浙,浙西制置使韩世忠也驻守江阴。淳中,蒙古兵从海道来犯, 进入长江,接近江阴要塞。江阴军签判赵良珂率领水师,利用要塞有利地形,备火筏攻之大胜,俘获主帅,烧毁其战舰一千多艘。元末,朱元璋攻取南京后,以江阴 为江海要津,命定远侯吴良镇守。割据苏州的张士诚屡次来犯,朱元璋率兵督战, 追至巫子门,俘获无数,凯旋班师入江阴城。

 从明代中叶起,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常常受到倭寇侵扰,江阴百姓也深受其害。为 了防御倭寇侵扰,江阴分别在黄口港口和春晖门外设靖海、朝阳两关。明崇祯八年 (1635)开始在黄山的大、小石湾修筑炮堤,配置红夷大炮。倭寇来犯时,便发炮轰击, 给倭寇以沉重打击。

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殖民势力屡屡来犯,江阴黄山成为从东海进入长江,继吴淞江 以后的第二道门户,其江防兼海防的战略地位为国内外所瞩目。

1937年,中国军队依托黄 山炮台,在长江江面展开了持续两个多月的对日海空之战。以黄山为主体的江 阴要塞区域,此时包括靖江八圩、南通狼山、常熟福山和江阴花山、秦望山等及其 附近地域。解放战争时期,划出狼山、福山和八圩港,划入黄田港、夏港,以及在 黄山与长山间纵深的凤凰山、香山、定山、花山,皆列为要塞军事区的核心区域。

现要塞镇境明以前属顺化乡,清时属三官、双牌镇。唐代江阴人包何有《东郊即事诗》记 叙当地风情:“郎官体浣怜迟日,野老欢娱为有年。几处折花惊蝶梦,数家留叶待蚕眠。藤 垂宛地萦珠履,泉迸侵阶浸绿钱。直到闭关朝谒去,莺声不散柳含烟。”清人王学琦有 《春日郊居》诗,描写的也是这一带景观:“田家几日晴,江上有莺声。对酒野花落, 闭门春草生。溪流清复浅,村径曲还平。不用买山隐,吾兹老钓耕。”

 由于紧靠军事要塞黄山炮台,民国时期设要塞乡,建国后江阴设要塞区,下有要塞乡。 后 来,由于行政区划的调整,沿江的黄山、要塞等村先后划入西郊公社和澄江镇,但要塞镇的 名称仍沿用下来。

 要塞镇环居市区东南,东以白屈港与山观镇分界,南以花山、绮山与南闸、云亭镇 接境,西至锡澄运河,北面是澄江镇和经济开发区。境内地势南部较高,中部和北部 平坦,应天河流经中部,东横河横亘北部,白屈港纵贯东境,锡澄高速公路、澄张 公路、澄鹿公路穿越镇境,四通八达,由于江阴市区的不断扩大,原是邑城东郊的 要塞镇,现已是市区一个组成部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8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定峰之麓见云亭
清代初期,江阴人张印顶(号大育头陀)写有一首《定山 山居》诗:“幽居自岑寂, 茅屋槿为屏。山定人谁定?云 停我亦停。卷书容我老,樽酒笑人醒。莫问沧桑事, 吟怀 入杳冥。”诗句表达了作者隐居山中、不问世事、读书饮酒 、自得其乐的心情, 还巧妙地嵌入了定山、云亭两个地名 。

   追溯“云亭”的由来,先来探究一下“亭”的含义。亭 本是停的意思,最早作为行 人停留的处所。周代起,在边 防要塞地筑亭,用作防卫和盵望之用,并配备亭吏管 理。 秦汉时,亭有两种涵义,一是指所设的供旅客宿食的处所, 后指驿亭。二是指乡以下的 一种行政机构。乡村每十里设 一亭,十亭为一乡。亭有亭长,掌管治安警卫、捕捉盗贼, 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还有 一 种亭侯,任候盗捕盗之 事。亭侯还是两汉魏晋时的一种地位较低的爵位名,如汉末 曹操封费 亭侯,关羽封汉寿亭侯。

   南北朝时,亭的涵义成为建在路旁供人休憩、迎送客人 的亭舍。十里为长亭,五里 为短亭。江阴西门外就有五里 亭。

   到了唐代,亭子演变成为园林中供人赏景的建筑物,或 圆或方,飞檐流丹。亭子经 建筑师们的造型设计,各种亭 子成为民族建筑的精华,使山光水色、园林名胜相得 益彰 。云亭的取名与定山有关。

   过去一直说,江阴有山33座半,地跨今云亭、山观、周 庄三镇的定山,主峰高273 米,占地19300亩,峰高地广, 堪称江阴诸山之冠。定山山势雄峻磅礴,冈峦重迭。 遇到 阴雨天,山峰云雾缭绕,经久不去。山南曾有一亭,常有白 云缭绕,古人云: “四面环山出白云,十里长亭居其中。 ”云亭因此得名。

   宋元明三代,云亭是个集市,称云亭市,属当时的昭闻 乡。明嘉靖年间,季姓在应天河北建 房百余间。清代改制 ,设 云亭镇。集镇跨应天河为市,分北街、中街、南街, 街道狭窄,各长里许。这一带民 间几乎家家都有纺车织机 ,纺车嗡嗡,机杼声声,生产的“江布”闻名大江南北。 应天河里帆樯连接,云亭成了贸易活跃的土布市场。《乾隆 江阴县志》载:“花布 庄缉次,抱布者接踵而至。西南诸 山,峰峦起伏隐现。定山峙其北,松径连冈,高出 天半。 河流声嘶,帆樯上下,与树影相乳,不啻往来画图中也。” 许多农民 家里备有纺车和铁木织机,生产窄幅土布已成为 这一带历史悠久的传统副业。

   陈鼎(1650-?),字定九,自号铁肩道人。清康熙年间云 亭镇陈家仓人。他从小博览群书,留 心史事,爱与重信义 的文人志士相交。康熙四年(1665)起,他流寓云南、贵州等 地,在西南 边陲地区衙署作过幕僚,当过知府。他专程考 察滇黔地区的山川、洞穴、寺庙,并深入到苗 、彝等少数 民族地区调查,写出了《滇黔记游》。这一时期,陈鼎的著 作还有介绍这一带地 区 风情、特产的《异域志》,反映当 地动植物生长特点的《虎谱》、《蛇谱》、《百花志》等 。他还经过20多年的努力,收集到明末东林党4600多人的资 料,撰写编辑成60多卷的《东 林忠烈传》,可惜被窃失传 。后根据仅存材料整理成《东林列传》24卷,由铁肩书屋梓 行, 此书被收入《四库全书》。

  
蟠居在云亭、周庄、山观3镇之间的定山,高273.8米,面积1.9万亩。山势迂折 盘旋,雄 峻磅礴,冈峦回合,面各异形。定山林木葱笼,泉石绮丽。峰高地广,堪 称江阴诸山之冠。

   定山是唐代法响禅师驻锡之地,旧传山上有定光佛示现,故名定山。定山周长30余 里,主 峰为五峰顶。峰顶有定峰庵遗址,建于明万历年间,状元孙继皋题“水月东 来”。主峰西下有 玉蟹潭,汇集涓涓泉水,以清澈如镜闻名。潭下有石碛,呈鲤鱼 状的鲤鱼宕和九湾十三跳石涧 。

   定山寺始建于唐代,由上、中、下三庵组成。唐贞观年间(627-649),南通狼山法 响禅师 来到这里,募化于定山东麓建飞锡庵。唐人薛逢有《定山寺》诗云:“十里 松萝映碧苔,一川 晴色镜中开。遥闻上界翻经处,片片香云出院来。”

   宋代,定山山腰龙冈上兴建砖木结构的七级浮屠,名普照塔,又称黉塔。陈文纬游 黉塔湾 有诗:“烟霞何处认轻痕,郭外青山斜抱村。幽谷风清醒蝶梦,乔松鳞动引龙魂。翠 凝秀竹凌 霄汉,云拥丛林锁寺门。诗酒清狂天亦小,何妨五岳视如墩。”

  黉塔旁有虎跑泉,传闻法响禅师驯伏一虎,跑地得泉故名。该泉又名玉乳泉,泉水 莹白甘 腴,徐注入杯,高于杯沿而不外溢,用来烹茶,质味醇厚,取之制酒,称为 佳酿,该泉号称“ 天下第五泉”。宋邑人葛胜仲有诗咏此泉:“於菟挟乙旧传闻, 清溜因跑出岭云。玉梵下流声 带雨,银床轻护气含云。酌烹北苑滋茶叶,饮助中山 破酒醺。从此清漪观水面,微风不爱舞绡 纹。”山南湾有女仙台及双林庵。女仙台 系太守女入山修道得名,双林庵为明清古刹。北麓有 千泾井,水面约80亩。每当大 雨磅沱,山冈涧水汇集此井,终年不涸不溢。旁边有宝苍庵。定 山以泉水清冽,山 涧曲折及古刹众多而著称。

   唐宋以来,定山就成为文人墨客的游览题咏胜地。宋代,葛氏在黉塔湾依山势溪流, 凿石 辟景,筑亭楼,造榭台,广植树木花卉,建成36景。至明代成化、弘治年间,葛氏后 裔葛维善 加以整修,起名定山园31景,有玉泉山房、虎跑泉、白云坞、三峰堂、小 桃源、紫霄峰、鸣玉 亭、清风径、苹香沼、翠云屏、仙人洞、归庵、旌节桥、石船、 望江台、濯缨涧、云香坡、舜 田、起廉亭、修禊亭、熙春台、绿漪精舍、医俗亭、 曲曲池、琼坞、平艇、栖凤所、凝翠屏、 夹花溪、菜畦、棕竹。当时的缙绅名公常 常来此聚会,赋诗作文,累积成厚厚一巨卷。可惜的 是,这一《定山杂咏》巨卷流落 到石桥赵氏手中,被用来糊鞋衬里,只留下侍郎徐主一所题的 跋语:

 “葛为徐姻,予侄女归时,尝一至定山,时维善君年尚富,从予游山中,林壑参差, 青松白石 而已。兹予从子统将维善意持此卷欲乞题于予,感念今昔,为之怅然。噫! 山中景致,因天造 地设,非人力可为,然酌量品题,模写风物,必因人而起,此《定 山杂咏》之所由作也。今余 年迈古稀,维善亦将耳顺,倘得暇,当再游山中,以续 九老会辞章云乎哉!”

   明末清初,江阴还出了一名自号定峰的文学家沙张白。沙张白原名一卿,字介臣, 周庄镇 东街人。明崇祯年间,沙定峰入郡学,有神童之誉。后入京师太学,以布衣 身份三上宰相书, 而魏相国手书三次答复,因此名闻京师。清康熙八年(1669)、十一 年(1672)两次应试未中,沙 定峰便绝意仕进,回江阴钻研学问,兼做塾师。沙定峰 与隐居定山的李寄成为至交,沙曾写书 劝李寄恢复其父亲霞客的徐姓。沙定峰的著 作很多,有60卷《读史大略》、10卷《定峰乐府》 、2卷《定峰文选》,还有《定 峰诗钞》等。他的散文《市声说》,被胡朴安编入与《古文观 止》衔接的《清文观 止》一书,他成为有作品收入该书的唯一的一位江阴籍文学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8 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名人辈出祝塘
历史悠久的古集镇祝塘,地处江阴东南境。据查《宋志全境图》祝塘一带古属西舜 乡,后称西顺乡。祝塘属江阴的大镇之一,民间原有“一青阳、二华士、三周庄、 四祝塘”的说法。

   祝塘镇境内南北地势稍高,中部低平,古为直塘河(今称祝塘河)横穿,河两岸杂草 丛生,易受雨涝灾害。当地人民挖土填塘筑圩,塘滩成了平地,百姓聚居此地,宋 代就形成了小集市,称筑塘市。意思是填塘修筑出来的地方。原址在现集镇北侧, 街道南北向,宽2米,长500多米,铺满青石青砖。当时,筑塘市有酒店、客栈、茶 馆多家,居住人口日益增多。1979年,当地砖瓦厂在清理地坪时,发现古代一条约 200米长的青石青砖街道,还有古井。以及用青石垒砌的标有“洗马池”字样的长 方形石池。

   南宋末金兵南下,战火频频,筑塘集市在战乱中夷为平地。元初,当地人在原筑塘 市址向南一里处,按旧市模样,重建街镇。为庆贺新市镇建成,取名祝塘。明代称 祝塘市,清代改为祝塘镇。清邑志记载:“筑塘,在县南五十里。镇以南北分统,跨直塘河 为市,廛肆?列,颇称富庶。地多圣裔聚居,孔氏家庙在焉。观服礼器宜 其,喟然叹兴于学矣。”

   明初洪武年间,梧塍徐氏九世徐麒以布衣承诏出使四川,功成辞官回到故里,名扬 一时。徐麒请苏州(一说为钱塘即杭州)隐士施耐庵到家里当私塾先生。施耐庵就住 在祝塘镇东环境幽美的东林庵,边教书边写作《水浒传》,当地人都尊称他为“耐 庵公”。

   祝塘一带,流传着很多关于施耐庵的故事。据说,施耐庵《水浒传》中的许多地名, 都取之于祝塘附近。如三打祝家庄是全书中的重头戏,其实祝家庄就是祝塘镇。小 说中武松景阳岗打虎,写得栩栩如生。据说当时施耐庵不过是到大宅里村后的后阳 岗散步,见有条黄狗睡在松树下,一名牧童把黄狗打跑了。施耐庵回家便以此为原 型进行创作,把后阳岗改作景阳岗,黄狗变成吊睛白额虎,牧童和松树并起来叫武 松。还有《水浒传》中有攻打曾头市情节,祝塘镇就有一个曾家村。其他与小说暗 合的地名还有一些。相传施耐庵在大宅里坐馆教学时,还经常教学生画画。他要求 严格,每次只教一幅人物画,直到学生画好后再教另外一幅。他前后教学生画了 108幅。这些画,张张面孔不一样,动作个个不同,神态各异,个性有别。他刻画 的108个人物形象,据说就是《水浒传》里的108将。

   据民间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惠帝接位,燕王谋叛,杀奔金陵,朝臣逃 避一空。朱元璋孙女金鹅公主与驸马谭某避乱来到祝塘寄居。在镇西建造了驸马厅 和花园。金鹅公主死后葬在镇西2里,坟茔似小山包,墓地树大竹茂,当地人称为 公主墓或金鹅墩,附近还有金鹅村。驸马厅东库楼,清道光时尤氏买下改为读书楼。 咸丰年间,盛旭成(盛宣怀之父)买下驸马厅开设典当,驸马厅后来在战争中焚毁。

   祝塘邱家巷有“万骨茔”,埋葬清初江阴抗清死难者遗骨27000多具。据清邑人沙 张白著文记载,清初,江阴士民抗清81天,坚守九里之城,粮尽援绝,城破不降, 城里城外,男女老幼被杀和自尽者10多万人。由于连日阴雨,纵横遍地的残骸腐尸 发出恶臭,祝塘悯忠寺印白和尚雇船冒险入城,收殓死尸,夺遗骸于饿犬贪鸦之口. 此后又在祝塘买地,埋葬死者27000多人,并在“万骨茔”旁修筑了泽枯庵。四方 人士闻说后,前来吊唁的人络绎不绝。

   抗日战争时期,祝塘是新四军东进的重要通道,谭震林来东路开创敌后根据地时, 在祝塘建立过专署、县区抗日民主政府,新四军六师在祝塘南城隍庙场上宣告成立。 叶飞、江渭清等率部在这里与敌顽浴血奋战,为祝塘历史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8 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民俗礼淳长泾河
“萧梁遗旧迹,高堰带孤坟。宰木依然在,台城杳不闻。猿声啼夜月,马鬣护寒云。 拜扫多贤胤,含悲向夕曛。”明人苏平来到江阴东南乡一隅的萧梁旧迹梁武堰,目睹此地台 城已废,高堰犹存,夕阳余晖里,人们在扫墓祭祖,不禁触景生情,吟下了这首沉 郁悲凉的《梁堰松楸》诗。

 梁武堰位于今长泾集镇南四房桥西侧。南朝梁代,当地人民在这一带运石垒土,筑 起高堰,挡住西泾河水,以利灌溉,在堰内数百亩农田里耕耘收获。该堰坝为东西 走向,长16米,高6米,拦截西泾河水。上游四水汇集于龙集嘴,下游通向凤凰浜、 东清河。堰堤水位落差4米。堰堤东有下船坊,呈葫芦形,池底有青石板。后来, 梁武堰虽已湮没,但遗址尚存。明嘉靖和清道光《江阴县志》分别记载:“梁武堰 在七里村,相传为梁武帝(萧衍)所筑,长广丈余,居民不敢以畚锸犯之。”“堰下 有溪,前志所称龙集嘴者犹存。”

   查阅和探究长泾历史,还可追溯到更早。由程国昶、邵灿纂修,成稿于清雍正十二 年(1734)的《泾里志》这样记载:“长泾江邑治地,古名东舜城。按《风土记》曰: 舜曾居此,故名。”舜是传说中的五帝之一,舜有庶子7人散处江南,其中一支生 活在澄东南一带,舜城的命名与之有关。

  到了宋代,东舜城改称东城里。这里有南北两市:“南市在今四房桥,北市在今汤 村桥。南北相距数里,中间为长泾里,又名三泾里。当时这里有东西泾河,中间靠 一条小溪相连接,由于水道浅窄,不通舟楫。”

   元代至治元年(1321),开始有人在泾河旁构建茅舍,并开垦荒地,这里逐渐发展成 为村落。明初太祖登基,号召农民垦荒屯田,栽种作物。成化元年(1465),习礼村 富民夏希明迁至泾里。他倜傥尚义,捐资开挖泾河,使水道贯通东西,形成了一条 东注东清河,北接应天河(现并入张家港),长达6.5公里的长泾河。

   夏家的祖上叫夏万十,字石卿,汴梁(开封)人。夏家七世希明,率家从习礼里迁至 泾里,并在河上建造了一座石环大桥,起名兴顺桥。四方士民,渐来聚居,这里便 渐渐形成集市。与此同时,夏希明加工农具以利耕作,统一量具促进贸易,发放衣 食接济贫困,长泾集镇迅速发展起来。

  明弘治年间,夏希明的嗣子夏良惠在西泾河营造庐舍,连亘数里,聚族而居。又在 兴顺桥东,建造了兴福桥,桥上盖一小亭,亭悬挂匾额“良惠世居”。稍后,里人 又建起了兴寿桥和兴隆桥。建市时,百姓大多住的是茅草屋,万历年间,官至佥都 御史、福闽巡抚的袁一骥出资,将茅草房普遍换成瓦房,然后酌情收取租金。万历 二年(1574),长泾集镇设南北两汛,各拨5名汛兵把守,维护地方治安。从此以后, 集镇日趋繁庶,俨然成为江阴东南一大市镇,人称“小苏州”。

   长泾镇位于江阴东南,南境与锡山港下接界,河流曲绕,土地平旷。《泾里志》称: “长泾僻在江邑东鄙。南通金匮怀仁乡界,北抵砂山,东接顾山,西届祝塘,周 围四十余里。”这里的民风“俗务耕织,敦礼让,风气视西北诸乡为雅驯,视东南等处则较 朴愿”。

  这里的地形,南对胶山(锡山境内)为案,北枕砂山为靠,东瞰顾山,西 连八字河口,明清时就是江阴与苏州之间的水陆交通要道。曾经有人把长泾镇的地势喻为一 条龙。市跨长泾河,分南北两街,河为龙身,南北巷弄俱为龙足。东巷门外跨街有 两口井,俱为龙眼。该龙首东尾西,直趋顾山。故老相传,长泾是仅次于华墅的东 乡第二镇。明初至今六百余年,长泾之地男耕女织,民风礼淳,忠臣高贤,代不乏 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8 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坡名胜在新桥
新桥镇地处江阴市东境,与张家港塘市、杨舍镇相邻。境内有蔡港河、太清河、华 塘河诸水道纵横相交,贯穿南北东西,水系成网,河渠密布,南入太湖,北注长江。 蔡港河北面通长江,东横河以南一段又称南蔡港河。南蔡港河上从北至南分别有北新桥、陶 家桥、苏墅桥、马嘶桥、南新桥等。传说吴王曾在此狩猎,射得白鹿,故宋至明代这里属 白鹿乡。

 元末明初,有张姓人来到这里垦拓成村,名新桥里。明代形成集市,称南新桥市,隶属于白 鹿乡。清代属马嘶镇。建国后建新桥乡,后改称公社,现为新桥镇。这里 水网密布,土地肥沃,灌溉方便,粮桑均宜。

  蔡港河是新桥镇也是江阴东部地区的一条水上干道,原来航道蜿蜒弯曲,河窄水浅, 引泄不畅,明、清、民国和建国后多次进行疏浚治理。蔡港河流经的一些地方,颇 与一些历史名人有关。蔡港入江口原有龙王庙,明永乐十四年(1416)由航海家三保 太监郑和重修。白龙山东南的苏墅桥,因清代出了个陶孚尹而得名。陶孚尹字诞先, 曾任安徽桐城训导等职。陶孚尹工诗善文,他写的《澄江竹枝词》清新不俗,描绘 了江阴的风俗史事、地理和特产:“长江如带绕城偎,四野青屏锦作堆;千载延陵陵谷变, 居人犹说让王碑。”“柳 岸烟汀钓艇疏,河豚风暖燕来初;尚方尽却扬州贡,贱杀江头子鲚鱼。”“花关??槿篱斜 ,姹紫嫣红入望赊;争说古泾花事足,洛阳三月不须夸。” “霜落风高坠叶黄,木棉如雪满江乡;原头多少携筐女,不爱猗猗陌上桑。”“横河东去接 雷沟,侵晓行人抱布稠;珍重寸缣休浪掷,寒山龟手数更筹。”“编蒲不似治丝难,巧制团 团比素纨;一缕花纹新样好,桃笙冰簟等闲看。”“芙蓉湖边紫蟹肥,白苹红蓼秋烟霏;采 菱歌罢日初夕,青箬绿蓑相送归。”   

  明万历年间,曾在苏墅桥岸上拆得“东坡田舍”石碑。 相传北宋文学

  家苏轼晚年在此结庐,清幽静谧,无车马喧闹,一派田园风光。一日, 苏东坡骑马在这一带观景。适逢江南春回大地,艳阳高照,看到麦苗青青,菜花金 黄,不觉游兴骤增,策马向南疾行。突然来到蔡港河边,该马前足腾起,长嘶一声, 差点把苏东坡摔下马背。苏东坡定睛一看,眼前一条大河,河面上架着一座烂木板 桥,行人走上去,摇摇晃晃令人担忧。苏东坡不能过河,很是扫兴。他便跳下马背, 进了村子,把当地士绅全部叫来,下令让他们把烂木板桥拆除,重新建造一座大石 桥。很快,一座新的石板桥造好了。百姓们为了纪念苏东坡,就把这座桥命名为马 嘶桥。

  苏墅桥也属一个村镇,邑人苏滨有《苏墅》诗,记录了一些与苏东坡有关的事:“ 流水斜阳外,村墟杳霭间。何年遗片石,终古爱眉山。阳羡田空没,兰陵宅易还。 耦耕吾所乐,风雅自相关。”清初陶尚虞率子孚尹移居此地,出资在蔡港河上重修 桥梁,“通商贾行李之往来”。当时正逢灾荒之年,民不聊生。清人史有光《新桥 叟》一诗,记下了受灾农民盛夏挑水命丧瓜田的悲惨情景:“新桥老叟七十七,白发蓬松面 黧黑。一儿已死孙早孤,出外萍飘觅衣食。伶仃孤苦迫衰年,活计惟存半亩田。去年种瓜收 倍利,今年种瓜瓜脱蒂。火云覆地如炉烘,讹言上天降赤龙。此翁担水新桥畔,曲 背辛勤手浇灌。黄尘扑面恶热侵,力尽心忧魂倏断。噫嘘欷!此翁可怜不惜命,半 亩瓜田竟身殉。”桥修成后,陶氏便在桥堍搭建棚舍,并煮粥赈助饥民,四方农民 闻讯都赶来食粥。人们称之为“活人桥”。陶公煮粥赈饥,被百姓传为美谈。桥上 有石刻对联:“桥跨东西,别墅遗碑传苏老;港通南北,活人厚泽溯陶公。”“活 人桥”又称苏墅桥,当地村子也叫苏墅村,后称苏市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8 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庄
寻找周庄的文明史源头,至少可追溯到6000年前。那时,在龙爪墩村已有氏族定居,从 事农耕渔猎和原始纺织,形成村落。龙爪墩古遗址出土大量黑陶和灰陶器具及碎片, 有鼎、壶、罐、豆、盘、纺轮等,造型独特,形体各异,纹饰美观。此外还有一些 石器和玉器出土。

 周庄集镇北面的陶城,是一处约有4000年历史的古遗址。明《嘉 靖江阴县志》载:“陶城在县东三十里,旧传为南唐的屯戍之所,遗址犹存。”

  考古学家把人类文明史的史前文化分成石器、铜器和铁器三个连续的时期。石器时期 中的新石器时代,则是以磨光石器和制作陶器作为分界的标志而载入史册的。制陶 技术的出现,对便于烹煮食物,改善生活,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

  周庄陶城俗称城头上,遗址东西宽231米,南北长280米,呈长方形,高出四周4米, 占地约百亩,与原称三里十三步相符。据当地老农说,陶城城头用土夯成,从未看 见城砖,已不知筑于何年。1968年至1978年,当地取土烧窑,从陶城取土的剖面看, 可以分为表土、黑土、红烧土、淤泥土、生土5个层次,厚度为7.6米,陆续在城址 内发掘出排列有序的数十口古泥井(个别为石井),出土了数百件古代陶器和瓷器, 其中以素面黑皮陶居多,间有弦纹、S形纹;有几何印纹灰陶、红陶,其纹饰有弦 纹、席纹、组合纹、方格纹、折线纹、菱形填线纹、间断绳纹、绳纹、平行线间套 田字纹等。还有各式石器、兽骨化石、青铜钺、矛、斧、戈等文物,据考古学家实 地考察,认定陶城于第四纪全新世处于长江入海口岸,其出土文物系新石器时代到 春秋时代的产物,属江南青莲岗、良渚文化。

  吴文化在周庄一带传播,孔子的弟子言偃功不可没。言偃,字子游,春秋吴国(今 常熟)人,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通六艺,善文学和礼学,曾为武城(今山东费县) 宰,是孔门中唯一的南方人。约在公元前475年前后,言偃来到定山东麓(今周庄镇 倪家巷、岸桥头)宣扬儒学,为吴地教育始祖。当地人为了纪念这位“南方夫子”, 便在小白蛇港口岸桥头建造了言子祠,春秋祭祀。这一带清代定名为宗言乡,建立 宗言文社,后来又创办了宗言小学。

  自从南宋初赵氏皇族从河南中州南迁,绍兴十三年(1143),宋太宗六世孙赵士鹏任 江阴知军,其后裔部分定居今周庄一带。明末,赵氏另一支由开封南迁至长寿及周 庄镇刘家桥、四房庄一带,赵姓渐渐形成本地第一大族。元明两代,周庄一带分属 宝池乡和化成乡。周庄的起名实际是在元代,当时居民聚居于清溪、白蛇港、亭子 港三河汇合地,形成村落,名周庄村。明代由村成市,称周庄市。清康熙三年 (1664),设周庄镇。不过,这一带民间有周庄的命名源于明代的说法,颇有几分传 奇色彩:说的是明朝正德年间,这一带叫曹庄。鸡笼山下有户人家,母子两人,儿 子叫周元,靠打柴卖柴为生。一日,有过路人借宿周家,周母见来人举止不凡,但 拿不出什么招待客人,只好把仅有的一只母鸡杀了。客人看到周家待人真诚,周元 因家贫无法成家,便写了一张条子,让周元到伞墩去找曹御史。客人走后,周元找 到曹御史,曹御史一看竟是正德皇帝手迹,便遵旨将女儿许配周元。后来,周元做 了官并大兴土木,建造庄园。这样,曹庄就改称周庄。

  这一带民间纺纱织布盛行,多以本纱所织,叫杜纱布。周庄集镇成了土布产品的主 要集散地。《乾隆江阴县志》称周庄镇“四隅设关,街巷联属,列肆骈阗,击柝声 彻夜不绝,市河内操舟挟货者日衔尾至。市周数里,村墟茂密,烟火云连”,盛称 “东南巨镇”。镇上有布庄多家,收购本地土布销往外地,淮扬各郡都来订货。朱 公桥至后郭桥间河道支浜,船只蚁集,方圆数里皆成市。这里市面繁盛,人烟稠密, 经济发展居于我邑各镇前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8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年古镇有长寿
长寿是江阴东南古镇之一。早在宋代,长寿与青阳、申港、杨舍俱为江阴境内的诸 大集镇之一,并设有巡检司。

  原先的长寿名叫安阜镇。该地居民生息繁衍,可以上溯到2000多年前。现集镇南长 寿河旁有莫城弄。据《太平寰宇记》载,汉代守边将领莫宠,为了抗击海盗侵犯,在这 里垒土建城,称为莫城。后来莫宠在一次战斗中死于矢石,当地人民建造了莫大王 庙纪念他。

  后来,也有人认为莫宠是晚唐五代人。明人徐尚德曾有诗称颂莫宠的英雄主义:“ 南唐霸气敛江东,藩将谁知有莫公。金镞射残犹炼石,丹心历尽化成虹。麒麟曾绘 千年阁,狐兔尝穿半亩宫。自昔英雄只如此,可堪挥泪吊孤忠。”莫城有四门,行 人过往要穿越土城,所以,称为莫城弄。至今,古城墙与庙已湮没,城基及护城河 尚有遗址。据考证,莫城也就是古时候的暨阳县治所在地。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统一 中国,江阴地属会稽郡延陵乡。汉高祖五年(前202)延 陵乡改置毗陵县,在县境东部设暨阳乡,乡治所在地就在莫城。至晋武帝太康二年 (281),置暨阳县,建治于长寿莫城。南朝梁敬帝元年(555),置江阴郡江阴县,县治 移至君山南面,跨乾明、演教两寺筑土城为治地。

  澄东民间有澄江、杨舍、莫城三地争建县城的传说。说江阴建县时,澄江、杨舍、 莫城三地争建县城。为了缓和矛盾,有人提出哪里先建成城墙,就把县建在哪里。 于是,杨舍日夜挑土筑城,莫城在原有基础上用木料绑扎做城,莫城一度改称木城 街。澄江利用本地优势借芦苇搭城,首先取得成功,县城即定位于澄江镇。

  古时长寿镇何时命名,当没有查到确切记载。民间有传说,讲明代正德皇帝游江南, 来到安阜镇,看到附近的夏庄村有3名老翁正庆祝九十大寿,正德慨叹:“真可谓 长寿也。”皇帝金口玉言,这里便称作长寿。其实,此传说并没有依据。因为长寿 镇的命名,应该是在宋代或宋以前。当时,长寿镇属长寿乡管辖,长寿乡“西界去 县治三十里,东界去县五十里”,包括八丈村、黄墅、西庄、莫城、徐村、马墅、 缪墅、罗墩村一带。长寿是唐武则天称帝的年号(692-694),长寿镇的命名是否在 武后时期,还是命名与此年号有关,一时还无从稽考。

  长寿一带,地属澄东高亢平原。长寿河纵贯全境,北接张家港,南连璜塘河。陆上 云顾公路横穿,直通常熟、上海。长寿镇西北境与云亭、峭岐镇交接处有毗山,又 名毗陵山,汉初延陵乡设置毗陵县,即以此山为县名。宋元时毗山上曾建有江南名刹 能仁寺,寺内有尊胜阁、蒋学士读书处。一代名士蒋静、董其昌、吕彦发等在此吟 诗唱和,传有《毗山诗集》。宋蒋静《题毗山》诗云:“四十年前掉臂游,寺庭荒 落易悲秋。重来气象浑非昔,满院松杉翠欲流。方外故人惟白骨,壁间陈迹独银钩。 青春只道堪行乐,独倚僧窗万斛愁。”明徐霞客的先祖徐元献有《游毗山》之吟: “垂杨袅袅荫长堤,春日寅缘送马蹄。一带好山如翠拥,万年高树与云齐。但将尊 酒酬花发,不许笙歌混鸟啼。乘兴此来从客醉,何妨出处杳然迷。”

  长寿镇东与祝塘镇交界处有十字坝村。当地传说,明代这里人烟稀少,坝上开一家 夫妻酒店。酒店秦老板胆小怕事,老板娘孙二娘泼辣豪放。正在祝塘大宅 里徐家教书的施耐庵致力于写作小说《水浒传》,他想塑造一个见义勇为、个性泼辣、不惧 权势、敢反官府的女英雄,但苦于生活中难以找到这样的人物原型,于是他经常外出走访。 有一次,他散步来到十字坝,看到孙二娘与丈夫正在痛打一个欺 负民女的地头恶棍。施耐庵回去以后,把这个酒店写进了他正创作的《水浒传》中,把地名 十字坝改为十字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8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峭岐
查看《江阴市地图》,可以看出,峭岐是位于全市地域居中的一个镇,它的位置几 乎在东西、南北的中心点上。旧邑志称:“峭岐镇在县东南二十里。旧无市,今集 参桥,四方贸布者踵接,他货亦饶足,村居联属阡陌沃衍,颇称乐土。”

  峭岐镇位于江阴市区南约10公里处,宋代起属凤戈乡。古时邮驿通信事业兴起,驿 道通过此地。元朝在此建急递铺,为江阴东路第二站。

  当时从县邑到峭岐,交通不甚便利。水道要从东西向的冯泾河入界,两岸荻苇丛生, 一片萧森。陆路要经过花山,小径依山,崎岖不平,故名“萧崎”。明以前只是一 个村落,清代建为镇,称“萧岐”。后来地方绅士商量,认为无山不富,更名为“峭岐”, 此后或乡或镇 ,几度变更。古人有《萧岐村居》诗云:“野绿原青雨后天,梅花亚竹接山泉。呜鸠乳燕声 相应,啼破林梢百五烟。” 元人俞远,字之近,峭岐人,自号空谷人。被人们称为空谷先生的俞远:“身癯, 神骨秀竦,目光烨烨,好著小冠,戴方山棕笠,衣白绮裘,俨然神仙中人。行出, 一市人尽惊。”俞远读书隐居,“笃行古道”。他学问很深,诲人不倦。一般读书 人有问题向他请教,他总热情作答。俞远擅长写诗,长吟短咏,语出惊人,如《龙门桐歌》 、《小石湾行》、《澄江八景》等,传诵人口。他的文章也很有名气,编有《豆亭集》、《 学诗管见》流传后世。

  俞远《澄江八景》诗流传很广,包括蓉城晓烟、巫门夜雨、海门宾日、孤山钓月、 石湾春霁、扬子秋涛、沙屿晚渡、淮甸晴眺。清乾隆初,江阴知县蔡澍对《澄江八 景》进行了修改。删去了景地已不在江阴的海门宾日、孤山钓月、沙屿晚渡、淮甸晴 眺4景,换上了鹅鼻积雪、奎阁层云、前湖漾月、盘石流泉4景。

  峭岐的北面是花山,山之两峰相依,古称妯娌山,又名由里山。山之东嘴,形似西 岳华山,所以也称华山。

  明末,徐霞客妾周氏方怀孕而嫡嫁到李家,生一子李寄。李寄由于介于徐李两姓,历明 清两朝,所以自字介立。李寄博学能文,应童子试考得第一,但他无意求取功名和 利碌,不再去参加府试,而是淡泊明志,与老母亲来到定山隐居,后转移到由里山 的山居庵。

  “棋罢溪行万虑空,得闲心与远公同。幽兰非草先春绿,短叶如枫待腊红。曝背不 妨松里日,煮茶自有竹边风。出山便是风尘客,别梦还应恋此中。”李寄的这首诗, 就是他花山隐居生活的写照。与他的父亲徐霞客一样,李寄常常要外出游览。李寄 好学能文,诗作也很有功力。由于身世的曲折,境遇的坎坷,形成了他愤世疾俗、 傲岸不群的性格。他生活困苦,却不肯接受友人的帮助。他以元代画家倪云林自比, 向往一种笑傲林泉的生活。但是他又不能完全忘情世事,他的内心是矛盾的。为了 把父亲的游记整理出来,他徒步来到宜兴寻访,搜集散失的遗稿,亲手辑订成册。 李寄终身不娶,72岁去世,葬于花山南钓台村。李寄的诗文有咏史、感时、叹世、记 游、赠答、随感、杂吟等,共200多卷,其中包括《天香阁集》、《艺圃存稿》、 《历代兵鉴》、《舆图集要》等。

  清代江阴县志中记载着有关峭岐地名的一件佚事。清顺治二年(1645),清兵大军压 境攻打江阴城,屡攻不下,南乡百姓也聚居起来进行自我防卫。清兵冲至峭岐境界 询问地名,告知是萧崎,他们顿时感到吃惊。原来,萧崎与消旗同音,他们以为当 时的回答表现出江阴人要消灭旗人的决心。

 峭岐镇境除北部靠山地势较高外,其余地势平坦,河塘密布,水产众多。历史上, 峭岐所产的香粳稻较为著名。现在,古驿道上建起锡澄高速公路,峭岐镇已同偏僻 和闭塞彻底告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8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马镇镇
江阴南端的马镇镇,与锡山境域仅一界河之隔,境内低田芦荡散处,河浜水塘错杂, 是典型的泽国水乡。清邑志记载:“马镇,地势高下错置,南滨大河,与梁溪接壤。 旧市明季毁于倭,今贸易多涉青、璜塘诸邻镇。”

  当今马镇镇区,原来叫马公桥,1974年马镇 人民公社从原驻地北渚迁移到这里,后改为乡、镇,这一带逐渐形成市集,成为全镇的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

 马镇南岐村,是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的家乡。明代徐氏从祝塘大宅里分 支至南岐。作为“南州高士”之后和江阴望族,徐氏诗礼传世,广交贤达,当时 有著名的“西亭雅集”。卞荣题《徐氏西亭雅集》诗云:“桂花太晚菊花迟,同在黄 杨受厄时。秋色未迎重九日,天香聊折两三枝。满斟彭泽归来酒,高咏小山招隐辞。 应被嫦娥笑青女,今年何事失佳期。” 在马镇全镇范围内,有前马、后马、新马、马巷等很多含有马字的地名,据笔者考 证,与我国古代驿传制度有一定关系。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系统的国家之一。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 信息传递已见诸记载。陆路交通乘车传递曰?、曰传;骑马传递曰递、曰驿。西周 时期,为了适应周王同诸侯间联系的需要,大道每隔30里设一?置,备良马固车, 负责传递官府文书、接待来往的官吏和运送货物。秦汉时期,全国各地建立驿站, 由各级官吏管理,还制定了邮驿法令。到了隋唐时期,驿传制度已经相当完备。

  由于资料限制,目前能够看到古代江阴关于驿递方面的记载始于宋代。志书中言:“ 宋澄江驿在新津门,元仍之,增建光阳楼。”新津门即江阴东门,知军叶篑始建 于宋庆元五年(1199),绍定二年(1229)知军颜耆仲重修。宋代实行了驿递军事化, 驿递事业交给兵部管理,邮驿人员由军人担任,提高了传递效率。

  宋代的邮驿机构,分为步递、马递和急脚递3种。步递传送一般文书,马递传送紧 急文书,急脚递专门传送紧急的军事要件。宋廷规定,凡是朝廷命官,不论职位高 低,都可以经递铺投寄书信。臣民凡有事关重大的情报、建议也可由递铺转送朝廷。 在这个意义上讲,递铺有点像近代邮局。

 当时全国的军事要道上都设有急递铺。江阴位处大江咽喉,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 宋代设急递铺13个。西路往常州有7站,东站往常熟有春晖、后黄、潴陂塘、孔市、 后马、杜店6站,其中后马、杜店两个急递铺就在今马镇镇境内。

  急递铺的行程,起初规定为日行400里,后来提高到500里。急递的驿骑领项上系有 铜铃,在道上奔驰时,驿丁白天持枪鸣铃,夜间举着火把照明,铺铺换马,数铺换 人,风雨无阻,昼夜兼程。驿丁行到路狭的地方,就用力振铃,让路上车马行人让 开。急递铺人员远远听到铃声,立即派驿丁备马路口等候,接到公文后立即驰送下 一个急递铺。

  元代中国境内,就设驿站1500多处,急递铺约2万处,驿递网络四通八达。元明两 代江阴设急递铺11个,其中东路在今马镇地区的有后马、寺庄二铺。由于这里是江 阴、常熟两邑驿马交接之处,马匹群处,频繁往来,日久形成市集,清代起建为 镇,命名为“马镇”。

  到了清代末年,清政府于1896年创办新式邮政,逐渐替代驿站。

  1913年,北洋政府 宣布驿站全部撤销,古老的驿站制度终于成为历史。原急递铺所在地杜店(今杜典) 附近形成了湖塘街和马镇街,往西有北渚街,早年这些街镇都有茶坊酒肆,货铺客 栈,市井小有规模。镇政府迁移至马公桥后,这些老街镇还保留着若干旧日风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jy510 Inc. ( 苏B2-20110487号, 苏ICP备12000824号-1

GMT+8, 2024-11-24 10:49 , Processed in 0.098055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510房产论坛

© 2001-202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