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住的是典型江阴乡镇,乡镇很小,家里离镇政府大约步行半小时,村前村后围绕这长江引流进来的大河 。爷爷建了两间楼房后,没实力再建三间,房子都是老爸建的,老爸自嘲上高中之前没吃饱过肚子,房子是每年工资里面抠出来的,今年买钢筋,明年买砖头。大约是从我出生开始囤,到记事就住在楼房里了。村子围绕着大片的竹林和树林。大家房子面积都很大。整齐划一,高低一致。三间三层,三间两层,两间两层 大家面积浪费的很多,一般人家里家里最醒目的是中堂画以及旁边的挂钟,中堂画的风格就那么几种,毛主席啊,几大元帅啊,还有什么鹤立松枝,万寿无疆的之类的。房子的好坏大约是根据外墙有没有瓷砖,马赛克,或者家里有没有点油漆装饰。 在小时候的概念里,面积从来不是衡量居住条件的指标。因为大家都有楼上楼下。家里有很多房间几乎是从来不去的,里面的灰积的厚厚的,其实啥也没有。放了一些没用的农活用具,二楼中厅时髦点说是客房,其实没有人可住,躲猫猫常去。家里有个院子,有自己用的井,极其偶然用一下,院子里挖了一个厕所,直通长江,偶尔还会有螃蟹爬上来。院子里有一个上小班时候种下的葡萄树,葡萄能产很多,但是酸,小,类似于酿酒葡萄,不好吃,也没人偷,权当装饰,儿时村里玩伴很多,各家都有自己的院子或者小屋都算是我们的游乐场。考究的人家还是用了很多实木甚至红木,我们家有一些板式塑料家具,配塑料花,收音机之类的,化纤地毯当时很流行。家具也是大同小异,家里只有一个房间有电视,彩电算是不错的。 90年代中期,爸爸所在的单位没倒闭改制之前盖了花园小区的部分楼和沿街商铺,卖不掉,效益也不好,动员自己的职工,要周围的人买。因为小区周围不到500米也就是稻田了,没有市政府 ,没有大桥,准确的说现在大桥以东啥可以说的地方都没有。打车师傅当时都觉得远,也没有2路公交。所以房子丝毫不紧俏,甚至很多三角债的时候强买强卖一些商铺压给材料供应商 。当时有钱的都去开厂去了,囤房的几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考虑到我读书需要,折腾了1年多,转手啊转账啊,等等,终于以大约一千小几百的价格一平方,买了一户80几平方的房子。对面的是个大学新毕业的年轻夫妇(这对年轻夫妇,最早换房走,01听说卖了二十多万,当时觉得蛮多的,再后来遇到他,他已经是市区著名酒店的总经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