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看来,利港老河,当时水上交通非常便利,南自武进北塘河经璜土汇头上水井口入境,向东至居家湾转北经利城、丁墅、利港等入江,全长16.3公里。宋天禧四年(1020),江阴知军崔立疏浚利港河,以河水灌溉农田。乾道二年(1166),漕臣姜诜和知军徐蒇又疏浚利港、申港。此后明清两代共疏浚12次,民国疏浚4次。但现状是九曲十八弯,两岸高岗如土山,河底只有2米宽,多处淤塞,影响灌溉,于是1976年利港老河口子拓宽,动工开挖全长9公里的新利港河,拓浚利港河是从从利港集镇东边起,向南裁弯改道,穿越芦埠港、镇澄公路,经西石桥向南接通西横河,并新建了节制闸,有效地改善了澄西地区4镇的水利、交通面貌。 石板路、老木门诉说着历史
我们还是回到利港老河及利港老街,当时利港河自南而北贯穿了利港的集镇中心,光绪年间,利港以江银泉为首的富户,兴建老新街,有店面数十家。利港集镇东西,有桥闸相接。据《利港镇志》载:解放前,桥东称河东街,桥西称河西街。街道约长100余米,宽3米,石板路面。集镇虽小,但市面却很繁荣,镇上有粮行9家、南货店6家、豆腐店3家、布店4家、肉铺6家、药店4家、诊所2家、铁铺2家、木行、染坊、车匠店各一家、酒店2家、饭店3家、理发店2家、杂货店4家、当铺1家、茶馆4家。 残破不堪
土生土长的利港街人大李,应该是上世纪60、70年代的人,他提起利港老街,滔滔不绝,非常回味。他说河西街大部分是国营的,自南向北有全利港向外通讯唯一机构的邮电局、有换粮交粮的粮管所、有豆饼香味的豆油菜油加工店、有高高厨台公私合营的中药店、有商业社的利港特产菊花饼及大饼店、有摆放着大方桌却空空无人的商业社饭店、有2-3间门面带院子的医院,而西街口则是“黄豆黄豆卵卵子”老朱的油条豆腐早点店。 再向东是利港桥闸,老闸是文化大革命时修建的,上面有大红的五角星,横批伟大的毛主席万岁,两边则是刷了大红油漆的浮雕字体“伟大的毛主席万寿无彊”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千秋不倒”!桥闸上非常热闹,白天主要是江边鱼船在此贩卖收网的活鱼虾,晚上有众多居民聚集在此讲山海经。 老街门牌号锈迹斑斑
河东街与河西街不同,大部分是私营的,东街第一家是国营的专卖酱油、酱菜等付食店,店主菩萨心肠;河东街还有王小泉的铁器店,店老头脾气大,吼叫声满街都听到;吴家铁匠店,店里有一副走南闯北的铁器担子;张姓的付食店,老太太年龄大了老是算错帐,经常被老头骂;张金生家,老太太瘦小却中气足,会讲满话,专门修补袜子;裁缝店,二间门面,一边做衣服,一边是做皮匠上鞋子;食品站,里面有一位叫阿泉的,全镇吃肉全从他手出,他是全镇最红的人,想吃肉早晨3-4点排队;菜场,主要就是卖小猪、卖猪草,当时家家户户买回去养成肉猪的,每周一次的集市时,一到清晨三点,小猪的嚎叫声就闹开了,菜场上上猪屎、尿、烂叶子一塌湖涂。因为当时利港老街都是青石皮,和乌镇,同里等一样,街上走得很光很光,下雨会很干净,很滑,晚上也是全镇最热闹的,灯光透过排门,路上已不是黑灯瞎火的。 2014这个新年假期,我主要在利港丈人家欢度。在空隙之时,我来到利港镇区寻摄老街。老街还在,它的周围没有过多开发建设成高楼林立的景象,但老街热闹的场景已经不再,魅力已经不在了,老街全被现代私房包围,利港老河也差点难寻踪影。我只能从拼接排放的木门看出这就是老街!老街的门店或是关闭或是出租,或是成了现代人生活必须的棋牌室!不过通过长焦镜头,老巷深处一个可爱的小女童牵着龙形气球欢快地奔来奔去,正预示着在物质发达的今天,老街已经完成使命,走进新的时代!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甲乙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