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 星期日

510房产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8749|回复: 31

[综合类] 吴文化--禹迹所经名夏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16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夏港旧名夏浦,距江阴城10里,是江阴城以西第一条通江河道。老夏港口东百余步 曾有夏王庙,志书记载:“夏港,祖传禹迹所经,故名。”“市跨港东西,向为渡 江舟航所集。”

  约在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王朝夏代,所以又称 大禹、夏禹。夏禹是中国历史上领导人民治理洪水有功的英雄。夏禹治水南达今天 的长江下游太湖地区。经过治理,“三江既入,震泽致定。”三江是指长江下游的 江水,震泽就是太湖。史书记载,夏禹曾到过裸国。裸国就是今天的苏、锡一带( 包括江阴)。当时,这里居民有“断发文身”的习俗,把头发剪短,身上刺有花纹。 夏禹来到这里尊重当地习俗,“禹之裸国,解衣而入,衣带而出,因之也。”由于 年代久远,夏禹在江阴的行迹难觅记载。在禹的领导和努力之下,最终平服了洪水, “天下于是太平治。”不过,从夏港东部青山南麓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鹿角镐和 磨制石器,属良诸文化遗址,反映了夏代社会的经济文化面貌,当时,这里也是全 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旧夏港河北起长江,向南流经夏港镇、葫桥、观山,东行至蔡泾经过闸口入锡澄运 河,全长约12公里,是古代江阴重要的通江引排河道。《光绪江阴县志》载:“夏 港南引五泻堰水,自运河西岸蔡泾闸为入口处,西行折北十余里入江。”徐再思《 澄江旧话》称夏港为“我邑干河。由夏港到南闸,分为二支。一支北流入九里河, 以至城河。一支南流经月桥而至青阳。夏港河在宋代是(江阴)第一大水,跨夏港 河之葫桥,共有环洞二十个,长数十丈,为全县各桥之冠。据此,可知夏港河水较 今黄田港宽阔几倍也。”从古至今,夏港河的疏浚整治一直没有间断过。清代康熙 至同治的128年内共疏浚13次,平均10年疏浚1次。1975年,夏港河改道西移,从黄 泥沟进口,向南另开新河直达黄昌河。老河尚保留入江口至西横河一段,西横河南 一段自然淤塞。

  元邑人陆文圭有《夏港道中》诗云:“微暖背曝日,轻寒面受风。人行官路侧,鹊 起野田中。细草陈根绿,疏林病叶红。故人云水隔,来往愧衰翁。”明人吴惟岳有 《夏港西村路作》诗云:“涧水闲通碧树阴,几家同往蔚萝深。桑麻过雨添新色, 鸟雀穿花送好音。信美东南多种作,恐经秦汉少追寻,身名尚愧樊笼里,偶尔行春 惬远心。”

  夏港集镇老街东头的夏港河上,有一座万安桥,又名延陵桥,是江阴迄今为止保存 得较为完好的一座古代桥梁。宋代绍定年间这里建成木桥,曾被江潮冲毁。清顺治 年间建成一座三孔石桥。桥长50多米,桥面有石阶近百级,桥身用青石铺砌而成, 气势雄伟,古朴壮观。桥中央券板上,还有莲花瓣纹饰。东西两个券洞现已淤塞。 桥东尚存孝子石坊一座。

  夏港吴门是江阴望族之一。上古时吴姓源出姬姓部落,泰伯、仲雍兄弟从北 方来到荆蛮之地江南,在锡山梅李定居,纹身断发,创立吴国,以国为姓。至仲雍 第19世孙寿梦称王,建都今吴县,辖境相当于苏、沪大部和皖、浙一部分地区。寿 梦第4子季札不肯接受王位,耕于延陵(江阴、常州一带)。此后,吴氏后裔分为 两支:一支是僚、阖闾、夫差等称孤道寡的国君。另一支是季札及其后裔,不断繁 衍,便构成了当今吴姓的绝大部分,所以吴氏家族人士多以季札为始祖。也许是诗 书礼义的薰陶,夏港吴门士子中举中进士做官的为数不少。当代夏港吴门又出了个吴 文藻(1901─1985),清华学堂毕业,留学美国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 燕京大学教授、社会学系主任,致力于民族学和社会学“中国化”的研究和实践。 建国后吴文藻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培养了一批社会学方面的人才,为中国的社会学、民族 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楼主| 发表于 2011-9-16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吴文化---四季长流璜塘水
 璜塘河又名璜溪、黄塘河,位于江阴南部。璜塘河北接应天、长寿两河,西流南屈, 东回北转,注入锡澄运河。10公里长的河道,蜿蜒呈半圆形。璜塘河溪深水广,至 为清澈,支港曲绕,溉田千顷,交通利便,为澄锡水上通道之一。璜塘镇临河而建, 因水得名。 古时候,璜塘、马镇一带属金凤乡。相传南朝梁大同元年(535),有凤栖息于慈云 寺(在今杜典村附近)的树上,所以称金凤乡。宋元明三代,金凤乡设有黄塘市,该 市座落在璜溪两岸。清康熙以后建镇,称作璜塘镇。

  璜塘河水四季常流。每年春夏,水势尤大。遭逢大雨,水位暴涨,溢岸而过,溪旁 田畴,汪洋一片。经过历代整治,变害为利,以资灌溉,璜塘河已成为江阴最能发 挥水利效益的河流之一。河道两岸,绿树烟村,恬淡静穆,景致幽美。

  地理学家王维屏1935年编撰的《江阴志略》,把璜塘一带的地理环境称之为璜溪平 原。他这样写道:“邑之南境,有水曰璜溪。璜溪四周,旱潦稀少,马镇、璜塘二 乡向为产稻名区。溪滨芦塘弥望,名蟹佳虾,产量甚富。金爪团蟹,著名邑中。两 岸桑田?望,叶厚而润,故平原之内,家家种桑,户户养蚕,为农民一大利源。璜 塘西瓜亦是著名,夏日南乡瓜产咸集于此,远销无锡云。”这段颇为耐读的文字, 向我们展示了璜塘水乡极为丰富的地方特产。

  清代徐方高写了一首《璜塘镇上即事》诗,阅读这首诗可以了解当时的一些景况: “萧然一水石桥横,市小稀闻鸡犬声。近览并无乔木古,遥瞻惟见野烟平。艰难编 户渔商业,狼藉丰年醉饱情。送客河干心恻怆,居夷浮海叹吾生。”同是清代的徐 瑞成也有一首《璜塘村》诗:“托迹寒村草树荒,篱编枳棘傍回塘。一丸落日云霞 淡,几迭平冈紫翠长。心远不悲时?晚,地偏仍爱景苍凉。萧然曳杖柴门外,未信 尘环底事忙。”从诗中看,璜塘村只是一番乡村景象,并无繁华市井。邑志中说, 这里旧有流黄市,后废。清代临大河建桥,形成市集。清代邑人曹淝还有《须茅村 居》诗:“几点栖鸦逝远休,一湾流水抱寒岑。长?如毕西畴事,应许泉明共此心。”

  江阴历史上出现了一批望族,如青阳葛氏、夏港吴氏、伞墩曹氏、梧塍徐氏等,塘头桥 薛氏、璜塘张氏也颇有名气,而张氏尤盛。璜塘有夏家庄,据说夏姓人都是明代夏良惠的后人。这一带 有夏良惠“呒铜钱造金山寺”的传说。

  明代嘉靖年间,江阴富商夏良惠与人打官司失败,加上住宅遭遇火灾,家业败落下 去。他贩运粮食到镇江,长江刮起大风,两船白米翻江沉底,夏良惠好不容易游上 江滩。金山寺里,僧人正在为修观音殿设宴化缘,当地乡绅已到齐,可谁也不敢坐 当中的首席。此时,饥寒交迫的夏良惠闯进殿门,看到当中空位,顾不得客套,随 即坐下开始用餐。宴请已毕,小和尚捧出化缘簿,夏良惠这时已有几分醉意,他提 笔写道:“常州府江阴县璜塘镇夏良惠捐银三千两。”老方丈连连道谢。不久,金 山寺四名和尚雇船来到江阴璜塘夏家庄,找到夏良惠家,看见一间破草房,有个妇 女在织布,便问:“女施主,夏良惠家在何处?”妇人说:“我家就是。”和尚看到夏家一 贫如洗,顿生疑窦,便问道:“你家施主告诉我们,家有一宅四庄,高屋盘门,筛锣吃饭, 油盐船两只 ,难道骗我们?”妇人说:“你们来看,草房是一宅,四角钉木桩拉住屋顶,茭白叶子编成 屋顶,屋内无桌,用筛子箩筐替代,河里有两只鸭子 ,生的鸭蛋拿去换油盐。三 千两银子实在是拿不出。”和尚听了,面面相觑,长叹一声,说:“原来夏良惠是呒铜 钱造金山寺──空许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17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夏港和璜塘,还有别的乡镇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17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等待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17 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曾经的夏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8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吴水道称利港
             位于江阴西部的利港镇,东与申港镇相接,南与西石桥为邻,西隔天生港与石庄镇 为界,北滨长江,与靖江夹港遥遥相望。

  利港镇因利港河得名。利港本名渔浦,因渔民打鱼能获利而更名。关于利港(渔浦) 的历史记载,最早见于春秋时代。吴平、袁康所著的《越绝书·吴地传第三》中说: “吴古故水道,出平门,上郭池,入渎,出巢湖,上历地,过梅亭,入杨湖,出渔 浦,入大江,奏广陵。”意思是古时苏州通往扬州的水路,出平门,上郭池,入运 河,出巢湖,北上历地,经过梅村镇入阳湖,经利港入长江,向扬州。由此可见, 渔浦在两千多年前已是苏锡地区至长江的水上通道之一。

  利港河位于桃花港和芦埠港之间,南自璜土镇汇头上水井口入境,向东至居家湾 转北经利城、丁墅、利港等村入江,全长16.3公里。宋天禧四年(1020),江阴 知军崔立疏浚利港河,以河水灌溉农田。乾道二年(1166),漕臣姜诜和知军徐蒇 又疏浚利港、申港。此后明清两代共疏浚12次,民国疏浚4次。1976年老利港河口子 拓宽,动工开挖全长9公里的新利港河,新建了节制闸,有效地改善了澄西地区4镇 的水利、交通面貌。

  宋、明、清三 代,官府在关隘要地、荒远地区或各地接连之处设置巡检官,皆以武官担任,属县 管辖,主掌训练甲兵、巡逻地方、维持治安等事宜。明洪武十一年(1378)利港置巡检司, 设司吏1人,额管弓兵百人。明天顺元年(1457),利港河废塞,水路不通,利港巡检司迁 移至夏港西。

  明代利港河入江处已有士民聚居,清咸丰二年(1852),黄丹由渔民栖息聚落,逐渐形 成集市,清同治年间(1862-1874)形成集镇,出现店面。利港河自南而北贯穿集镇 中心,有桥沟通东西。清代利港属丁墅镇。王家栋有《丁墅道中》诗:“极目沧江 上,萧萧霁色寒。远洲残雪在,野渚暮云漫。旅食悲秋雁,卑栖忆考盘 。行吟归路 黑,何处不忧端。”光绪年间,利港以江银泉为首的富户,兴建老新街,有店面数 十家。利港港口和黄丹港口设义渡。芦埠港口由渔民居住点逐渐形成集市。

  春秋时期的周灵王二十五年(前547),季札受封于延陵,利港属其封邑。秦朝置 会稽郡,利港地属会稽郡延陵乡。汉代,延陵乡改置毗陵县,设暨阳乡。晋代利港 属暨阳县。梁代,利港地属江阴郡利城县,隋代起并入江阴县。利港镇境域宋至明代属永陵 乡,清代属丁墅镇。利港镇设置,始于20世纪30年代。

  利港镇沿长江有10.6公里江面,这一带水域水产资源十分丰富。春季有刀鱼、河豚 ,夏初有鲥鱼,秋冬有鳗鱼和蟹,还有其他各种鱼类。沿江农民驾船下江或在江滩搭 棚架网,捕捞鱼虾。河豚鱼古名赤蛙,“立春出江中,盛于二月”。李时珍《本草 纲目》中称河豚“今吴越最多,状如蝌蚪,大者尺余,背色青白,有黄缕文。无鳞、 无胆、腹下白面不光,甘温有毒,余在江阴,素见一儒者因此丧命。”所以民间有 “拼死吃河豚”的说法。李诩《戒庵老人漫笔》记述:“河豚,余邑中之所惯食, 余亦爱之。近入城,闻一家人哭声甚哀,问之,则以误食河豚之有毒者连死四人。” 李诩说,从此,他不再食河豚,还常常规劝人们说,世上美味很多,缺了河豚不能 算少,还是不要食用,以免酿出祸事,追悔莫及。

  利港沿江一带,流行一种九狮舞。每逢喜庆节日,人们要在街头村尾表演九狮舞。 狮身用竹篾扎成,缝上外套,装上绒毛,脖下挂一串响铃。随着一番锣鼓的节奏, 带着彩球的引狮者首先上场,然后,九头狮子紧跟上场,表演爬狮、抖狮、舞狮、 滚狮、扑狮等动作。九狮象征九州,九狮共舞,象征吉祥。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表演节 目,九狮舞经久不衰,颇受群众喜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8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延陵古邑春申港
    处在澄常公路沿线的申港镇,系申港河流经的一大市集,集镇以河命名。

 申港古名申浦。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有如下记载:“申浦,县西三十里, 一名申港。相传春申  君所开,导江南流,置田,为上下屯。又南经武进界分为二: 东入无锡五泻河,西入武进三山港,俱达于运河。”清代《乾隆江阴县志》称申港 “廛肆比密,墟落郁葱。当郡行之半道,俗尚耕读”。

  申浦相传为战国时楚相春申君黄歇所疏凿。黄歇治政有功,楚考烈王将包括江阴在 内的江东吴地封给他,垒建城廓,营造宫室,开辟了“吴市”。

  黄歇相楚25年,曾将兵援赵,北伐灭鲁,联六国合纵对付秦国,使楚国逞强一时。 春申君黄歇门下招纳食客三千,多蹑珠履。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死,黄歇被他 的门客李园谋害,全家灭门,李园夺取了他的令尹职位。明高启有《春申君庙》诗 云:“封吴开巨壤,相楚服强邻。名重三公子,谋疏一妇人。画帏留古像,珠履绝 遗尘。箫鼓时迎祭,还怜旧邑民。”

  据传,申港镇境东南的舜过山下,是春秋时吴季子为避让王位耕种自给的地方。吴季子 名札,是吴王寿梦的第四个儿子。寿梦有四子:长子诸樊,次子馀祭,三子馀昧, 季札最小。季札明礼仪,有德行,才智过人。按照当时吴国的制度规定,王位应该 传给长子。但吴王寿梦很器重季札,想让季札继承王位,季札坚决不肯接受。

  吴王临死时规定,今后王位四个兄弟要依次相传,这样能使季札有机会担任吴国的 国王。在吴王寿梦死后的34年中,三位兄长曾相继要把王位让给季札,季札都辞绝 了。季札为避王位,来到长江南岸,耕于延陵,称为“延陵季子”。死后葬于申浦 (申港)西畔,墓前有传为孔子所书的十个古篆大字的墓碑,碑铭是“呜呼有吴延陵 君子之墓”,世称十字碑。据明代都穆考证,十字碑是唐开元年间由玄宗授命拓刻 的。大历十四年(779)润州刺史萧定重新刻石于延陵庙中。宋崇宁三年(1104)常 州知事朱彦再刻。

  季札的品行和才德,广受人们称道。为了纪念这位先贤,当地建造了季子庙。元代 诗人萨都剌有《季子庙》诗云:“公子不来春草绿,故宫禾黍亦离离。沸原尚有千 年井,古篆犹存十字碑。让国一行轻似徙,躬耕数亩足如茨。李家兄弟成吴越,羞 见延陵季子祠。”申港集镇中心区条条道路通往季子墓,以便人们谒墓。相传农历 四月十三是季札逝世的日子,每年农历四月十二至十四,申港形成颇具规模的集场。 从西横河至缪家店一里多长的河道里泊满了船只,彻夜灯火通明,盛况空前。集场 规模从江阴西门至常州北外一线各镇首屈一指。

  唐永泰元年(765)申港置市,兴元元年(784)韩镇守润州(镇江),造楼船战 舰30多艘,率领舟师5000人,由海门检阅至申浦而还。宋代,申港为江阴境内四个 大镇之一,并设寨,置巡检司。

 申港是太湖水流入长江的通道之一,明张简《重浚申利桃三港记》称:“江阴在常 郡地最下,邻封武进、无锡之水必趋。若震泽之水,溢晋陵,则由戚墅过石堰入申 港;溢梁溪,则由五泻河趋漕港,会于石堰……”由于申港河道多弯 ,泥沙沉积 易淤,蓄泄不畅,历代曾多次进行疏浚治理。宋隆兴二年(1164),“议开申、利二港, 上通运河。”乾道二年(1166)“漕臣姜诜等请造蔡泾闸及开申港。上流横石,次 浚利港,以泄水势。”此后,明代疏浚5次,清代4次,民国3次,建国后又疏浚过 多次。今日申港北起长江,向南流经申港集镇与西横河汇合,过西横河蜿蜒流入武 进直至三河口镇,为江阴澄西地区通江引排河道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8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紫气东来西石桥
        汉武帝时,江阴属毗陵县的暨阳乡。南朝梁代设江阴郡江阴县。梁敬帝萧方智是 南朝梁元帝的第九子,公元555年即帝位,是萧梁的末代皇帝。梁太平二年(557), 陈武帝陈霸先篡夺了梁的皇位,封萧方智为江阴王。萧方智死时年仅16岁,追谥 敬帝,葬于苍墩。
 苍墩在今西石桥东北2公里。墩高约20米,墩围面积225平方米。清江阴县志记载: “俗传有发之者得大花瓶数十,有巨蜂群出螯人,乃不敢发。”原有护陵河,南面 河上有石桥,通往墩西南的苍山寺。这里“峰岚耸秀,嘉荫萧疏。鹊噪杂沓其间, 浅河曲渚环亘其旁,虽无群峭壁立之观,悬崖坠石之险,然四顾平旷,村舍疏落, 林壑烟霞之趣,恍然有以寓于此山寺者。”(《苍山寺田碑记》)从宋、元至明 代,驻锡苍山寺的虽有名僧,可惜已查不到记载。清初由牧悦、南苍两法师坐禅宣 戒。雍正年间,达来、清源法师继之。乾隆年间,这里复建殿宇。道光年间,又增 置寺田,焕新佛像,修葺倾圮的寺房,一时香火很盛。如今,苍山寺已不复存在, 仅存部分护陵河、苍山寺砖额、苍山寺田碑记及古银杏树1棵。梁敬帝墓已被江阴 市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西石桥集镇宋代属良信乡后梅村。宋淳熙四年(1177),这里建起了报恩寺,寺院元 末毁损。明洪武五年(1372)和清道光十八年(1838)重修,又名后梅寺。后梅寺规模 较大,有大殿、罗汉堂、观音堂、猛将堂、三茅堂等,加上地处澄西地区的中心位 置,常年香火不断,后梅村渐渐形成了市镇。明万历年间(1573-1619),当地人梅 怀楼、夏爱山出资在集镇西芦埠港上建造了一座石拱形阶梯桥,方便士民往来,石 桥起名太平桥,俗称西石桥,后来集镇也因桥定名为西石桥。

  清雍正五年(1727),任江阴知县的陈陛曾经写过描述这一带风情的《行部前周》 诗:“机支棂牖亩南东,矮屋垂杨处处同。不似冶游塘上景,闲随弱絮舞东风。” 古时这一带还有一个贸易中心,在西石桥西北的球庄。球庄处于数乡交界,较为偏 僻,有人在此开设赌场,赌风日盛。于是典当、客栈、酒店、药铺、粮行等商号 蜂起。清代中期,球庄就有店铺近30家。十字街道,筑有4个圈门。咸丰十年(1860) ,太平天国调遣英王叔陈承琦、忠二殿下李容发数万军到常州,加上护王陈坤书军, 从常州西门排至东北30余里,其前哨到达西石桥。太平军与李鸿章率领的清军 在江阴激烈交战,两军在球庄、苍山等地鏖战数日,后来太平军退守常州,球庄成 为一片焦土。此后,球庄的一些店铺都移至西石桥来开张。官府也在此建谷仓,储 存西乡十镇的赋粮。

  西石桥集镇东西向的旧街原宽3米,用花岗岩条石铺设路面。东西两端建有圈门, 上书“紫气东来”、“吉星西集”。镇内赵家弄、徐家弄、章家弄等均有弄门。东 街有一棵古老的槐树,年代难以查考,当地流传着“先有槐树后有街”的说法。

 该镇东南地势偏低,片片荒滩,蒲草丛生,所以民间有编织蒲席、蒲包和蒲扇的传 统手工业。邓钦文有《织蒲扇歌》:“桃花雨余蒲叶长,江风猎猎春渚香。渚边小 舟绝轻快,竞翦绿云绕村卖。村庄女郎巧思多,织成花样胜越罗。湘波一片凝寒碧, 应手微风动瑶席。采系双缕缠柄枝,题作鸳鸯寄所思。”

 农历四月初八,是西石桥 的传统集场,俗称“灯草节”。民间组织出会表演有旗伞、武术等项目。旗伞有各 色绣龙旗、万民伞、飚伞等。武术有三节棍、舞马叉、甩流星、舞大刀等。民间艺 术有舞龙灯、调狮子、掮云车、荡湖船、提花篮等。三宝村的走高跷、程家丹的八 音班尤其有名。出会队伍每到一村,边唱、边表演,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一派欢 快、热闹景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8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桃花港畔立石庄
万里长江,波涛滚滚,从南京、镇江奔流而来,一过扬中南北汊会合后,随北汊主 流东下。到了桃花港口,就进入了江阴西北端的石庄镇境内。

   石庄镇北滨长江,西与武进圩塘镇毗邻,东、南分别是利港镇、璜土镇。《中国古今地名大 辞典》收有“石庄桥”条:“石庄桥镇,在江苏江阴县西桃花港滨,接武进县界。”

   石庄镇悠久的历史可以从高城墩村良渚文化遗址得到印证。从1977年到1999年,该 墩陆续出土玉琮、玉璧、玉圭、玉斧、玉环等珍贵文物,经鉴定,属大型贵族土坑 墓陪葬品。

   工艺精湛的玉器制作,是江南地区史前文化的重要成就之一。高城墩出土的玉琮, 系透闪石琢制,呈筒形扁方柱体,外方内圆,通体精磨抛光,上节刻人面纹,下节 刻兽面纹。雕琢精美,纹样丰富,这些技法开创了后代商周青铜器纹饰的先河,对 后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经考证,这些玉琮、玉璧等具有奴隶制时代“礼器”的性质。《周礼》记载:“以 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 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说明璧、琮、圭等在古代是祭祀天地的礼器。 江南吴地史前文化的爱玉、制玉、用玉风尚,远远超过中原和其他地区。

   根据当代考古专家研究发现,江阴的原始文化可以上溯到距今7000多年前的远古时 代。现代沉陆研究表明,长江三角洲南部平原曾经遭受过大规模的海侵。距今7500 年前的海岸线在江阴黄山、福山、梅李、安亭、佘山、石湖荡、石门、双林、戴山 一线。到了距今7000年到6500年间,江阴等地开始出现了原始聚落。当地先民择高 而居,选择山坡或土墩建造村落,从事农耕和渔猎生产,创造了具有江南特色的原 始文化。

   专家经过考古发掘证明,早在5000年前的原始社会,石庄高城墩已是一个人类居住密集区, 社会文明已达到一定程度。这里的先民已从渔猎生活进入稻作农业时期,从母亲氏 族社会进入父亲氏族社会。5000年前,高城墩是块平地,人类在这里生活过,也可 以说,这里曾是江苏地区的居住中心之一,也是太湖流域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江阴古时是长江入海口,老桃花港是长江连接内河的便捷通道,往来此港的船舶较 多。石庄是沿港的贸易市集,停泊处有石桩系船,早年称这里为“石桩”,至宋代 改为“石庄”,石庄便作为地名沿用下来,宋至明朝此地属永陵乡,清改设桃花镇, 现称为石庄镇。宋人戴复古有《江滨晓步》一诗,记录了这一带景观:“津头晓步 落潮痕,行尽蒲根到柳根。雁影参差半江月,鸡声咿喔数家村。求鱼看下连筒钓, 乞火听敲隔舍门。料得锦城无此景,欲将图画寄王孙。”

  桃花港是江阴最西的通江河道,也是“海运故道。”《乾隆江阴县志》载:“桃花 港县西六十里,夹岸多桃花,故名,又名剩粮河,谓此道运粮不亏而余剩也。”清人 许容曾以《过桃花港》诗描绘过这里的景色:“水滨红映一重重,笑倚风前夹岸逢。 为语渔人宜早出,清时莫蹈避秦踪。”老桃花港口在江阴、武进交界处,1966年改 道天生港,向南经石庄、璜土两镇,穿越镇澄公路至胡家桥折东,经汇头上与武进 北塘河相接,全长17公里,是澄西地区主要灌溉河道之一。

  石庄镇全境地势平坦,港道淤浅,属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土质砂性大,适宜稻麦 生长。桃花港老河曲折多弯,河窄水浅,泥河沉积易淤,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 以来的600多年中,先后疏浚20次。老港口有大片淤积沙滩,水流不畅,现已改道 天生港入江。新老桃花港呈犄角之势纵贯全镇,给这一带数万亩农田带来了灌排之 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8 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2楼(甲先) 的帖子

有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jy510 Inc. ( 苏B2-20110487号, 苏ICP备12000824号-1

GMT+8, 2024-11-24 10:43 , Processed in 0.092828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510房产论坛

© 2001-202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