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家汇谈情说爱 徐林 我的一生中,难以忘怀的地方,除了故乡,就是我谈情说爱的徐家汇。 我和我妻子,当年都住在上海东北角的杨树浦,而徐家汇在上海的西南角,两地相距很远,用上海话说“离开八只脚”,去一趟要转乘三四部车子。我俩怎么会跑到徐家汇去谈情说爱呢? 原来,她1960年师院毕业,分配到松江第二中学教书。而松江到上海,长途车只到徐家汇,于是乎她每个礼拜六下午由松江回上海,我就从杨树浦路赶到徐家汇去接她。三四年时间里,两个人徜徉在徐家汇那几条马路上,卿卿我我,私定了终身。 记得我那时二十五六岁,青年的激情像团火,每到周六,早早下班,转乘几部公交车,来到徐家汇天主教堂边那个小小的沪松汽车站,等着一辆辆松江的大巴过来。那时大概20分钟一班,每来一辆车,我就站起来迎上去;如看不到她的身影,又回到那张长条凳上,心想下辆准来了。 等人是焦急的,但等自己的心上人,心里却是甜蜜的……突然,眼前一亮,她终于来了。修长的身影,穿着粗呢的外套,肩上背着马桶包,看上去漂亮又时尚;如果是夏天,她白衬衫下一袭黛色丝裙,随风飘逸,令人赏心悦目。 当时的徐家汇,在上海人眼里,自然不能与淮海路南京路相比,但我们两个人却偏偏钟爱有加。那时徐家汇远没有如今的繁华,天主教堂和藏书楼两幢褚红色的房子俨然就成了“标志性建筑”,还有华山路上的交通大学……但我俩最喜欢的是衡山路,粗壮的法国梧桐遮天蔽日,晚上路灯隐在树丛里,如天上的星星。在如此如诗如画的“爱情大道”上与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压马路”,该是多么的温馨和幸福呀! 那个时代的谈情说爱,简单而实在。我们一般会在华山路上一爿面店里吃碗小馄饨,再在交大对面一个馒头摊上买两个高庄馒头。这店的馒头很特别,可一层层撕下来,和着馄饨一起吃,很有嚼劲。至今回忆起来,我老伴还回味无穷呢! 我老伴的“箱底”,至今还保存着一件“徐家汇牌”衬衫。当时我俩刚工作,工资都不高,很少买东西。但有一次在徐家汇一个百货商店的布匹柜台,看到一块白底蓝色小花的布,她收住脚步不走了。营业员赶紧拿着花布在她身上比量。一元多买回了这块布,她自己裁剪做成一件衬衫,穿在身上十分漂亮。这件“徐家汇牌”花衬衫她穿了一阵就收进了箱子,如今成为我俩爱情的纪念。 当年我们在肇嘉浜路徜徉,在华山路流连,而更多的是在衡山路的梧桐树下,坐在路边的凳子上,两个人有说不完的话……有时,两人一言不发,只是望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听着桐梧叶的沙沙声,心里都流淌着无比的甜蜜。有时我俩索性走进衡山电影院,痛痛快快看个夜场,再回杨树浦。 几年后,爱情之花终于开放,我们有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说来很巧,这两个孩子,后来竟与徐家汇也都有了缘分。儿子大学学的是建筑,从1988年到1991年的四年时间里,他头戴安全帽,与工人师傅一起,建造了五幢20多层楼的玉兰花苑。后来他担任了项目经理,把在徐家汇学到的创业精神,带到了其他工地。而几年后女儿也进入徐家汇的东方商厦,在意大利专卖店当上了经理。 最近我和老伴庆贺金婚,特地又“旧地重游”。徐家汇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商厦鳞次栉比,各类商品琳琅满目,马路上车水马龙,行人熙熙攘攘,处处显现着繁华的现代气派。 入夜,我们又来到衡山路。衡山路依然是那样安静,浓密的梧桐树下,咖啡馆闪烁着幽幽的紫光,耳畔流淌着轻柔的音乐,我和老伴仿佛又回到五十多年前的光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