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就很欣赏张国荣和梅艳芳的演技,虽然都是大牌,好象合作的并不多,或者说,我看过的他们合作的不多,都是大牌,合作肯定更是出彩,《胭脂扣》就是最出彩的一部。 在网上得知,《胭脂扣》拍摄于1988年,我刚七岁,刚踏进小学的校门。我已经记不清第一次看《胭脂扣》是什么时候,某天在网上聊天我问朋友,你觉得如花等十二少五十年没有等到,但是张国荣走了没多久,梅艳芳就紧随而去,你觉得是巧合还是命中注定,朋友的回答很干脆:命中注定。
回家后我在网上在线又看了一遍《胭脂扣》,打开尘封的记忆,寻找答案,这究竟是巧合还是命中注定。 故事情节:某夜,一冷艳女鬼来报馆求登寻人广告,并缠着袁永定不离开。女鬼原是五十年前名妓如花,当年拜倒裙下者众多,却独钟情富家子弟陈振邦。 二人的恋情因地位悬殊遭十二少父母反对,离家私订终生,以胭脂盒为信 ,陈门作为大家族不接受妓女作媳妇,逐振邦出门,于是两人在穷困中挣扎。如花与振邦终订阴世之约,复吞鸦片自杀。如花在阴间久候不见振邦,便来阳世寻觅。永定和他的女友楚娟,同情如花的遭遇,倾力帮助她找人,现在已是1987年了,简直是大海捞针,最终如花得袁及其女友凌楚娟帮助,终于在一家制衣厂的一个角落里找到早已潦倒和衰老不堪的十二少,如花用当年的歌声唤醒正在抽大烟的十二少,并将胭脂盒归还,留给十二少一句:“十二少,谢谢你还记得我,这个胭脂盒我带了五十三年,现在还给你,我不想再等了。”他望着她离开的背影,一遍又一遍地喊着她的名字…… 就个人感觉,电影拍的很美,时空交错,色彩浓艳,鸦片,口红,旗袍构成了那个时代的鸳鸯蝴蝶梦,张国荣梅艳芳不愧是大牌演员,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是那样的出神入化,表演很棒。 《胭脂扣》作者李碧华曾在《血似胭脂染蝶衣》中写道:“胭脂扣松脱烟消,现实中角色对换。”影片中如花与十二少的悲情旧梦,成为冥冥中的谶语,为剧中两位主角暗暗设计了一场死亡的约会,从而使得我们现在重看这部电影时更多了一些心疼和遗憾。 导演关锦鹏曾经说过,“是张国荣和梅艳芳成就了胭脂扣”,但是今天我们反观,似乎是《胭脂扣》葬送了张国荣和梅艳芳,在2003年4月1日,那个愚人节,我们在大学课堂上,当时因为非典校园被封闭,社会上人心惶惶,我们上课都没有劲,当时老师说刚刚听说张国荣自杀了。我们很多人以为老师为了提高大家的兴致开玩笑,毕竟那天是愚人节。课后也有人讨论张国荣自杀的消息,不知道是愚人节的玩笑还是有人恶意炒作,因为每年的这一天这种话题实在是层出不穷,我们宁愿相信这是有人恶意炒作,哪怕是张国荣自己,然而第二天媒体就铺天盖地的报道了这一消息,原来,哥哥在愚人节开了一个天大大家都不愿意相信但是又不得不相信的玩笑,纵身从香港的一幢高楼跳下,如同程蝶衣毅然自刎一样。 也许事情现实就是这么残酷,这年的秋天,传出了梅艳芳身患绝症的消息,但是她毅然努力配合医生的治疗,毅然全力筹备自己的演唱会,虽然在电影中,她苦等十二少五十三年未等到,但是在现实中她似乎并不愿意让他等,但是最终在这一年的最后一天紧随张国荣而去,虽然胭脂盒带了五十三年,不能再等,宁愿自己等五十三年,也不愿让他等一年。也许现实中的张国荣为了还电影中的人情,特意先走一步,梅艳芳依然向影片中那么痴情的追随他而去。 我想起《孔雀东南飞》中,自由恋爱的焦仲卿和刘兰芝被拆散后,刘兄强迫她再嫁时,刘兰芝毅然“举身赴清池”,焦仲卿随即“自挂东南枝”,他们没有让谁等,并且最终“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化作一对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看似凄惨,实则圆满。 这难道是历史的轮回,只是主人公稍作修改吗?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吗? 我相信:爱,有来生,如花落花又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