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日 星期三

510房产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若雨三月

[综合类] 生活随笔 美文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12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喜欢那篇《清淡出尘》!每一句都淡雅恬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2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10楼(裙裾飞扬) 的帖子

这个也是我最喜欢的 [s:499] 用这个做QQ签名好久

有收藏的一起拜读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6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篇

从“守望相助”说起

“守望相助”这一成语出典于《孟子•藤文公上》。文章说:死徒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守望相助,是指邻近各村落之间守护、了望,相互帮助。

这段关于上古井田制度的描绘和论述,是战国中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为地小民弱的滕文公开出的一张治国良方,充满着理想的色彩。可现实世界却大大不同,充斥着私心和不睦。

有私是小人之过,不睦乃世界之不美好。于是,除私心,去贪欲,就成为历代中外圣贤奋斗的目标。把私欲像癌细胞一样从人体中清除,就是他们前仆后继的伟大事业。古往今来,人性总是摆脱不掉贪婪罪恶的阴影,背负着沉重的原罪意识;现实世界又总是那么不完美,有这样那样的弊端,于是触发了历代圣贤志士的道德忧患及政治激情,憧憬并设计一个完美的社会。《礼记•礼运》中就萌发了这样美好的政治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可天下滔滔,皆为权趋,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类贪欲不绝,君不见“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加之礼崩乐坏,人心不古,弑父杀兄,巧夺豪取,世界很不美好,看不出一点“天下为公”的影子,有诗为证:战国何纷纷,兵戈乱浮云。赵倚两虎斗,晋为六卿分。果然田成子,一旦杀齐君!

于是乎,自孔子始,东方圣贤就设计了一种以道德自律、改造人心为基本特征的君子文化,在历史的惯性作用下,形成一种集体政治意识。孟子更是发扬光大了这种道德人格:“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汉儒就直接把人物品行制度化,使道德修养具有政治的、法律的意义。后来宋儒更上一层楼,在品性涵养上尤下功夫,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德风范,令天下士人高山仰止。以至于儒学更向内在道德心性收敛,发展成“致广大、尽精微”“存天理,灭人欲”的宋代理学,将以道德自律、克己修身为特征的君子文化发挥到了极致。明儒也不含糊,以天下风教为己任,提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清儒不让先贤,崇文敦礼,也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十分令人振奋的口号。真所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君子文化,源远流长。

这些文化中饱含着对我们生存的国土的深切热爱和守护之情,文化毕竟还是能催生岀“守望”来的:像佘家那样,一个家族十七代人诚挚地为一代忠直之士袁崇焕将军守墓三百七十二年!佘家的近乎固执清冷的选择守望,其实更像是用自己世世代代的生命,为中华传统文化做一个注释。这个注释的意义远远高于做官发财享受威荣。

全人类还有没有第二个同样的事例?恐怕没有。最好没有。

十七代人,经历了朝代更替的风云变换,社会变迁的动荡不安,他们恪守祖训,忠诚地守护着一个在他们心目中值得守护的人。这个人忠诚地为他的国家浴血奋战,没有死在敌人的刀下,却被自己誓死保卫的皇帝和人民一刀一刀地割尽全身的肉,并一片一片地、狂欢似的吃下去,被践踏得凌乱不堪的骸骨上面沾满了人们鄙夷的唾沫……那一刻,一定有人在这场荒诞的狂欢闹剧中,看透了数千年历史,也顿悟了人生的真义。比如那个从广东老家到京城,随袁崇焕打仗保家卫国的佘姓男子,冒死收拾了袁崇焕的遗骨,悄悄埋葬在自己的家中,并日夜守护,从此十七代人,三百七十二年没有片刻分离。

佘姓男子知道不知道,这是上天可怜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派遣他在此守护那个原本就微弱的精神火苗,让“忠义”二字在这微弱的火苗里,照亮这个民族前进的道路。他们用自己世世代代温暖热诚的血肉之躯,去温暖那个被自己愚昧残忍的同胞们伤害得坚冰般寒冷的万古寂灭的心。

这个民族好比在汪洋大海上一条巨船上航行,佘家人远离喧嚣和热闹的甲板,默默蜷缩在偏僻一隅,忠诚地守护着船帮的一处曾经崩裂渗水的创口,用自己一代代人的生命默默地修复着中国文化精神的缺失。

不是吗?难道一个民族的精神光芒是靠那些活得风光体面的人延续的吗?难道仁义道德只有轰轰烈烈的表现形式而没有默默无闻的生长状态吗?难道忠义二字仅靠冲锋陷阵的厮杀而不需要一草一木的照料吗?难道守着孤坟里朽烂的骸骨的意义不如把它换算成现实的利益更有价值吗?

世界之大,之复杂,中国之大,之复杂,或者说家园之大、之复杂,不是想弄明白就能明白的。以我们个人,能够占有多少材料,且是真实可靠的材料,我们能洞察多少幽微,包括预见到若干变数?

“守望、和睦”是伴随着实践过程的一个歧异纷出的过程。即使我们能轻易地克服了自己的偏见和成见,可还得经历诸多认识上的困境与穷途,迷茫与困惑,才可能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也许真的,知彼和知己,认识客观世界和认识自己的主观世界,都是没有穷尽的。认识有深浅,不安于醉生梦死就好。戏剧大师曹禺年轻时写的话剧《北京人》,有一个最年轻的角色瑞贞,可能是剧作家寄予厚望者,说了一句话:"多少痛苦,才换来一个明白!"

我们能明白三百七十二年来,佘家子孙恪守祖训:“不做官、不回南方老家,辈辈守墓。”背后的深意吗?我们能明白“守望和和睦”的意义吗?由于认识的不可穷尽性,也许我们自以为明白了,其实还在糊涂着,但在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痛苦之后,若没有这一点力求明白的自觉和努力,不是连自己都对不起吗?

这里我要说,守墓其实是守望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中国久违的文化,先人为淳化风气,主张慎终追远,这中间蕴含着对生命的尊重、对活着的慎重。守墓,其实对逝去的人已经没有意义,更多地是对活着的人的启迪,即“守”的目的在于“望”,祈望后来人,把人生道路走得更好一点。

所以,无论从哪一角度,实现价值都无法达到终极,同样我们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无法到达终极,也到达不了终极。道理很简单,真的到了那个“终极”,整个人类不是完结了?既然无路可走,那我们就以理想为牵引,以现实为基础,一点点修正现实错误,一个个消灭既有弊端,一步一个脚印,从“守望相助”做起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jy510 Inc. ( 苏B2-20110487号, 苏ICP备12000824号-1

GMT+8, 2024-10-2 01:35 , Processed in 0.08192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510房产论坛

© 2001-202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