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 星期一

510房产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楼主: 颐老船长

[综合类] 在说 土话 吴语—江阴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24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江阴的腔调多了[s:34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25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南腔北调才有劲了![s:484][s:484][s:48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25 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和尚过江                 
            我国常武江阴地区包括无锡等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都有这样的民谚:“二月十八,马和尚过江。”即在每年农历二月十八日,是马和尚过江的日子。事实也证明,每年农历二月十八前后,在春暖以后必有一次最后的“冷信”、“冷风暴”。因而这不仅是一句俗语,而且是气象谚语。据说马和尚是一个凶神,如吹北风,马和尚到江南,江南就要灾荒。假使吹南风,则马和尚到江北,江北则有灾祸。所以民间常以这一天的风向来占卜当年丰收与否。常武一带的人们都希望这一天刮东南风(天气和润)来送“马和尚过江”,以保证当年的收成丰盛、人口平安;如果意与愿违刮了西北风(天气冷湿),则“马和尚”过不了江,天灾人祸就会降临江南。所以对苏南说来,“马和尚”似乎是个“瘟神恶煞”!然而长江以北的苏北人民群众却把它当作“财神”,点香燃烛虔迎他过江北上。这个风俗源于何时?马和尚何许人也?从无查考。有人说“马和尚”就是六朝梁代,从印度东来中国,“一苇渡长江”的佛神宗师达摩老祖。
    “马和尚过江”其实说的是处于特殊地理位置的常武地区一带的“倒春寒”现象,江南的“倒春寒”现象一般要一直延续到惊蜇的最后几天,而北方寒冷气候则还要时间更长一些。惊蛰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农历正月底或二月初,是一个关键性的气象日。常武地区民谚:“惊蛰闻雷米似泥。”谓惊蛰日响雷,主岁丰稔,人们都期望这一天有雷雨。如果惊蛰以前就响雷了,那就会久雨不停,气象民谚云:“未蛰先蛰,一百廿日阴湿。”旧时民间风俗,惊蛰前后凡第一次听到雷声隆隆时,母亲便会抱着孩子在床上拍拍枕头,翻动一下,表示万物苏醒了,不再久眠之意。

由于存在“马和尚过江”时的“倒春寒”,所以“春捂”在此节气中很重要。尤其是对老年人,在此节气中不要因天气变暖而将衣服减得过少。应随气候冷暖而适当增减衣服。此时肝气旺盛,老年人易动怒,要注意情绪神志的调摄,随时保持心平气和,不妄动肝火,否则肝气升腾太过,易患眩晕、中风之病。此节气宜用枸杞煎水擦身洗面,可使皮肤光泽不老。

这初春的天,就像孩儿的脸,变幻无常,气温也是像个猢狲,上窜下跳,没个准头。所以要注意保暖为好,避免冻着了引起感冒什么的。“捂春三,冻八九”就是说到了仲春也不可乱脱衣,要捂一捂。不过,过了清明,气候就没有太大的冷暖变化了,因为马和尚早过完江不知走到哪里去了呢,家庭主妇们就可以放心的收拾起冬天的“行头”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25 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一个小故事,叫马和尚过江,马和尚有四个女儿分别叫风山、雨山、雪山、火山。一般雪山、火山不回家,因为回家就会带来灾难,风山、雨山孝顺,常回家看看,每年都是在农历二月初八前后回家看望父亲马和尚。因此,经常是二月初八前后既刮风又下雨。
[s:6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25 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s:532][s:532][s:532]认真学习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25 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43楼(颐老船长) 的帖子

原来是十刚个[s:49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25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一句老古寒话 叫春风吹破石头  
  意思是二月里  喊坭长江边头个风特别大 石头颜风吹破落个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26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s:541]每天学习一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26 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哈,读读要笑了[s:54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26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笑一笑,十年少 [s:54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jy510 Inc. ( 苏B2-20110487号, 苏ICP备12000824号-1

GMT+8, 2024-6-3 00:26 , Processed in 0.088802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510房产论坛

© 2001-202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